质检严格 事无巨细
加拿大食品检验局(Canadian Food Inspection Agency,简称CFIA)派出的一线质检员,每天都会深入食品生产厂家,确保这些工厂的生产流程符合相关要求和条例。具体检查项目包括产品原料、工作人员的着装和个人卫生、加工机械的消毒情况等,以及对成品进行抽查。
除此之外,加拿大政府还斥资1600万加元,建立检验核实小组(Inspection Verification Teams,简称IVT)。他们的检查目标是联邦级别的屠宰场和肉类加工厂,并且对检验行动本身的彻底性进行核实。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当加拿大人看到政府检验过的食品,都会放心大胆地买买买!
多伦多一家华人超市的老板爆料,经常会有CFIA的质检员乔装成普通消费者光顾超市,实际上检查的项目事无巨细,甚至连“缺斤少两”这种事都不会放过。在这样的检查制度下,每家超市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多伦多一家冷冻食品品牌的老板向记者透露,他的品牌想进驻No Frills这样的西人超市都需要过五关斩六将,层层质检程序很是繁复,不过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消费者在加拿大超市一定可以放心购物。
追根溯源 惩罚力度大
在加拿大市场上,你绝对看不到有毒食品。因为通过非正规渠道生产出来的食品,得不到国家承认,根本就没有溯源标签,也无法进入正规的销售渠道。缺乏市场需求,可以算是无利可图。而且惩罚力度又大——轻则罚款、停业整顿,重则面临指控,甚至担上刑事责任。这样得不偿失的事情,正常人都不会去做。
一位餐馆经营者说:“我见过过期食品,见过卫生条件不好的餐馆或超市,但我真没见过甚至听过工业酒精做的假酒,那是要出人命的。这里的人,要是缺钱了,去向政府申请救济就好啦,去做有毒食品,不但挣不到钱,反而还要坐牢,没人去干这种事。”
食品安全信息公开透明
多伦多华人接触最多的信息,就是每周发布的“卫生抽查报告”。约克区卫生官员每周定期对餐厅、沙龙、Spa、日托中心及公共娱乐设施进行抽查,并向公众发布检查结果。没通过检查的餐馆等会接到传票,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为何受到处罚;这些餐馆也有机会做出整改,重新通过卫生检查。
加拿大的食品检验局以优质的“食品召回及公众警报体系”而闻名于世。在加拿大,从小小一个区到全国范围,关系到食品安全的事,一定是公开透明的。
公开的信息包括:食品调查结果;执法和监督部门的相关数据,例如哪些工厂的执照被吊销等。加拿大甚至赋予检验局不同寻常的权力,在必要情况下,为了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检验局可以公开私人或者私密的商业信息。
不断将食品安全最大化
加拿大政府明白,无论消费者是去超市、菜场,还是去离家最近的一间肉铺,永远都希望买到放心食品。不过残酷的现实是,没有哪个国家的食品安全体系可以确保100%安全。那么政府能做的就是出台一系列措施,不断将食品安全最大化。其中包括——CFIA按照普遍性和风险程度,将不同的食品和商家分级,按级别进行不同规模的检验,以减轻暴露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安全问题。
所有食品生产商(包括加工厂)都必须获取营业执照,对来自自然环境或因未遵守生产流程而潜在的食品安全危害,都有先期措施来降低风险。
据说,安省农业厅甚至为农场主们准备了详尽的食品安全手册和光碟,教导他们在饲养牲畜时,如何全方位避免生物、化学和物理的风险。在兽医篇章内,甚至教导农民采取哪种手段,可以在运输山羊的过程中减少山羊的疲劳,以保证山羊的免疫力以及羊肉的质量。
然而,就算是环环相扣的审查检验制度,也不可能完全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加拿大最大的食品加工企业之一“枫叶食品公司”(Maple Leaf Foods Inc.)在2008年就发生了一次严重事故——由于卫生方面的疏忽,该公司生产的肉制品遭到李斯特菌感染,造成全国多人死亡。枫叶食品宣布进行产品回收,并将相关的加工厂关闭,以便进行内部整顿和清洁生产设备。事件发生后,枫叶食品厂加强了消毒清理工作。这次行动是加拿大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食品召回,枫叶食品的股价也随之大跌。
加拿大广播公司CBC、多伦多星报和环球邮报从获取的联邦文件中发现,2007年至2008年8月事发时为止,食品检验局派出的质检员每天在加工厂待的时间不超过2小时,有的时候甚至不到15分钟。
在公众和传媒群情激奋的追责中,加拿大政府决定进一步完善食品检验制度,监督质检员的“检验核实小组”就在那时候应运而生。
加拿大被称为全球食品卫生检疫检验做得最完美、管理最为严格的国家,但世界排名第一的食品安全,也是在摸爬滚打中一路慢慢完善而来。放心食品的路上,只希望人人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