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国家期间,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他又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二者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
“‘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这条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谋求共享共赢,是“一带一路”的本质,是习近平主席一直强调的理念。
在国内,城市在行动。乌鲁木齐、兰州、西安、泉州等诸多城市,已站在了建设“一带一路”的新起跑线上,准备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走出一条全新的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议规划重点提及了多个节点城市,包括西安、兰州、西宁、重庆、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内陆城市。强调支持郑州、西安等内陆城市建设航空港、国际陆港,加强内陆口岸与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合作,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沿海的节点城市同样不容忽视。规划强调,加强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强化上海、广州等国际枢纽机场功能。
而沿线国家,俄罗斯、土耳其、越南、德国、埃及、希腊乃至英国,如今它们得到的东方瑰宝不再是丝绸与瓷器,而是“一带一路”倡议将给它们带来的公平、和平与共同繁荣。
随着“Made in China”遍及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它也必将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愈走愈远。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认为,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国企特别是中央企业将发挥主力军作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工程承包输出国之一。中国铁建、国家电网、中国中铁等国有企业在全球市场展现了“中国承包”、“中国工程”、“中国制造”、“中国品牌”。尤其是中国高铁,4月4日,中国高铁走出去首单项目——印尼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工程总承包(EPC)合同在雅加达签署。显然,中国制造已完全融入世界,中国产品需要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产品。
与传统制造业并肩出海的还有依托“互联网+”的跨境电商。目前我国国内的电商模式已渐趋成熟,相应的物流仓储支付结算等配套设施和技术也相应完备。具备了模式复制、对外输出的可能性。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商贸往来有着巨大的需求。一批跨境电子商务试验区正在进行先行先试,今年的跨境电商零售试点城市也从10个扩大到了15个。
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丝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就担负着与世界共赢的使命。2015年1月6日,“丝路基金”开始运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的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在“丝路基金”成立之初,就秉承商业化运作、互利共赢、开放包容的投资理念,强调“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方向以及“对接、效益、合作、开放”的投资原则。截至目前,“丝路基金”实际投资额达到约40亿美元。
“一带一路”不仅是贸易之路,同时也是一条“货币之路”。无论丝路基金、亚投行还是人民币国际化都只是一个开始,运用金融杠杆撬动万亿丝路资金运作才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战略。而中国正逐步走在整合各项金融资源,促进“一带一路”经济圈贸易繁荣的路上。
借助丝路古道,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沉淀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互通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了纽带的作用。无论是用脚丈量丝路的杜环,还是沿海上丝路归国的马可波罗,都深切地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坐标上,见证着沟通东西的道路上每天都在上演的宗教、艺术、美食、科技、医学等的相遇、碰撞与交融。斗转星移,2000年后的今天,“丝绸之路文化之旅”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使者”计划、“一带一路”艺术创作扶持计划和“一带一路”文化遗产长廊建设计划等将续写新的传奇。
也要看到,“一带一路”这一跨地域、跨文明、跨行业的伟大战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对外投资安全与建议、多渠道布局战略资金、文化产业如何转变新模式等,都将在未来“走出去”的过程中被慎重考量。
毋庸置疑,一个新思路,一条新丝路,通天下,利天下,一曲合奏正在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