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国家旅游

文化的两条路径

旅行是一种文化体验。哪怕是最崇尚物质、只为抢购奢侈品而出行的购物狂,他们挑选品牌的理由,仍然深深地铭刻着“文化”的印记。同样,那些自命追求自然、立意远离都市喧嚣的荒野征服者,他们探险的价值,也正在于不断把未知地域收录到人类“文化”的版图中。没错,我们称作“文化”的东西,就好比是地图上的一圈圈等高线;有了这些刻度和尺码,人们在生活中、行动中收获的各类缤纷繁杂的体验才被归类、标高、命名,找到了它们恰如其分的位置和意义。从这个角度讲,每一种旅游都是“文化旅游”:我们总是带着文化、在文化中旅行,又总会把旅行的心得重新铭写、汇集到文化的储藏室中。

所以当我们借助旅行的直观体验,重新审视历代诗文名作时,文化的脉络里就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不管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壮阔,还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不管是“执手霜风吹鬓影”的悲切,还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喜悦,发生的场所都是广义的旅途中。而我们为了重温经典,与其守着故纸旧编,在字里行间沉吟爬梳,倒不如启动行程,按照作者的踪迹寻访一番。把杜甫《望岳》诗背诵得再熟,恐怕也没有亲自登临泰山一次,更有助于领会原诗的意境——在旅行者的脚下,原本就藏着一条通往文化经典的捷径。

当然,“文化”二字所指的也不一定是藏诸名山、传诸后人的大经大典。朗朗上口的通俗乐曲、百看不厌的电影作品,本身都是优秀的文化产物;与传统的经典著作相比,这些流行文化作品征服受众的力量毫不逊色——正是通过某首歌中的一个叠句、某个电影中的一段对白,我们才更好地理解了自身,发现了属于自己的给世界命名的方式。大概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本期杂志的报道《感悟朝圣之路》和《影像覆盖的海洋》中,我们的作者在介绍法国-西班牙之间的“圣地亚哥之路”以及欧洲地中海地区时,不约而同地选用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影作为报道的出发点。古人所谓“天道远,人道迩”,借助电影这条切近、生动的文化之路,报道让我们如同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异域世界的魅力。无论是从亲身的旅行体验出发,重温和感悟文化经典,还是从熟悉的文艺作品出发,感受与认知作为旅行目的地的世界,往返文化的两条路径总在一点交汇:它们帮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在与往昔、与异域倾情相遇的过程中,旅行者最终找到的是面目一新的自我。

 

文化的两条路径

深入瑞士:到户外去!

蚵壳厝闽南民居的海洋元素

生态习水

Serbia初识塞尔维亚

《北美印第安人》的命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