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一场有关互联网经济是否冲击了实体经济的争论席卷业内。双方企业家不加掩饰的隔空喊话,火药味甚浓。
虚实之争
这场争论源于马云提出的可能构筑未来新世界的“新零售、新制造、新技术、新金融和新能源”的“五新”理论。
马云认为,“五新”世界将会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影响到世界、影响到我们未来的所有人。
随后不久,在央视财经频道,宗庆后、董明珠、李东生三位制造业企业家,把当下制造业的困境归咎于“虚拟经济过火、新商业模式的冲击。”
曾经的中国首富宗庆后认为,“五新理论”除了新技术之外,其他都是胡说八道。
早就说过“中国不能有太多马云,董明珠越多越好”的董明珠说,现在90后不愿去实体经济工作,在家开网店,一个月赚一两千不用受约束,这一代人对整个国家实体经济的发展是有隐患的,网店模式不仅仅是给实体经济带来冲击,它给整个社会都带来了冲击。
李东生虽然认为,面对电商,实体一定要适应变化,但也对马云的“五新”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说,除了新技术,其他那几个新,他看不太明白。
几天之后,马云在演讲时回应:“希望大家不要把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对立起来,纯电商会越来越艰难,纯线下零售会越来越艰难,零售线上线下互补,必须结合起来。”
“不是实体经济不行了,而是你的实体经济不行了”。马云毫不客气地说,“实体经济只有经历住新科技的挑战、转型和创新的洗礼,才能面对明天的太阳”。
马云两次赌局
关于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的交锋,已不是第一次。
似乎有意挑起双方的对立,几次著名的争论都来自央视财经频道。
2012年12月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马云与王健林就“电商能否取代传统实体零售”展开辩论。两人打赌:10年后,如果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份额占到50%,王健林将给马云一个亿,如果没有,马云输给王健林一个亿。
这被视为电商对传统零售业的正式宣战。
马云的“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和新能源”,整体来说,是描述了一个新经济和新商业模式。简单讲,这个新模式就是以消费者为核心,重塑整个商业流程。
马云称,希望通过网购的发展,削弱传统商业的力量。当大家都选择网上购物时,传统商圈的销售量就会减少,进而商业地产房价就会降低。
2013年12月,还是在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现场,雷军和董明珠围绕小米模式是否能战胜格力模式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以10亿元为赌注,赌小米5年之内销售额能否超过格力。
基于互联网基因的小米,其盈利模式最重要的特点是轻资产。而格力则代表着传统的重资产模式。
不同商业模式和商业思维之间又一次展开了较量。
而此时,同在颁奖台上的马云,意外地选择了支持董明珠,理由是虚拟经济没有实体经济强大的支撑是没法走出来的。只有虚和实的完美结合,才能作为新经济。
马云的观点在一点点转变。
就在不久前,某广播电台还在每天播出马云那句“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的经典话语。
而现在,马云彻底改口:“纯电商时代很快会结束,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也就是说线上线下和物流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诞生真正的新零售。”
马云说:“企业没有实体和虚拟之分,只有好企业和坏企业之分。”他强调阿里巴巴是新实体经济。
争论什么?
新旧经济的争论从互联网开始出现就一直存在。电子商务兴起,改变了消费者购物习惯,线下的销售模式、销售渠道受到重大冲击,旧有的经济秩序和利益格局被逐渐打破。
面对销量的直线下滑,很多传统企业从对互联网的不屑,转而变成恐惧,把互联网视为洪水猛兽。 宗庆后早在2010年,张近东就公开炮轰“电子商务模式不符合商业规律,未来不可能成为主流消费渠道”。然而几年后,公司改名苏宁云商,全面转型,并与阿里有了战略合作。
虽然很多传统商业企业逐渐开始接受互联网,但争论并没有结束,相反更加激烈,讨论也更加深刻。
宗庆后、董明珠等代表了许多实业企业家对互联网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实体经济对互联网的态度。
他们认为,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抢占了实体经济和线下渠道的市场份额,电子商务的野蛮生长导致实体经济发展艰难。他们提出,网络经济没有工商登记、没有交税才造成了这样的冲击,要求加强管制,要求公平待遇。
而互联网经济的代言人则认为,传统产业模式的既得利益者,不思进取,互联网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只有拥抱互联网、“虚实”结合才可能有未来。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陈立平认为,新零售只是一个技术手段层面的创新,零售业衰退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经营模式出现了问题。他提出,“新零售是面对新的消费环境下,零售企业所做出的调整行为。例如在一些新技术的推动下,以顾客为中心,去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等等。”
新的消费环境下,新渠道与老渠道、新手段与老方法、新业态与传统业态、新消费习惯与老消费习惯的交织、对立、融合与发展。
新旧实体经济之争表面是模式和利益之争,实际上是信息技术革命引发产业变革带来的矛盾的外在体现,也是经济转型期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董明珠经济“虚火”
宗庆后认为,高税收、虚拟经济、房地产是导致实体经济的三大害,其中两害都与“去工业化”,乃至“去实业化”的“投机倒把”有关。
宗庆后称:“互联网管得不好的话,对实体经济冲击太大了,把实体经济全搞乱掉了,虚拟经济做过头了。”
董明珠也说,她最生气的就是,现在很多制造业的企业家也去搞金融杠杆。
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商业模式没有经过任何考验,却动辄得到几千万元乃至上亿元的估值。投资人A轮B轮击鼓传花博傻投资,靠概念赚取财富,这与资本市场上市只为圈钱的做法如同一辙。
众多互联网创业的造富神话,引起靠艰难创业起家的传统企业家强烈的不满。与互联网经济的对立情绪,很大程度来源于此。
实业才能创造物质财富,虚拟经济应该服从、服务于实体经济。而当前,虚拟经济非理性繁荣,甚至脱离于实体经济,导致虚拟经济不但未能很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反而对实体经济形成了挤压。
但把经济“虚火”的板子打在马云身上显然有些冤枉。这也是马云极力想摆脱虚拟经济身份,强调自己是新实体经济的原因。
“无数的实体经济因为互联网找到了方向。”马云说,“今年阿里巴巴淘宝平台加起来卖了3700亿人民币,这是3700亿的实体经济的销售。如果把阿里巴巴淘宝关掉,就意味着将关掉370个规模100亿的中大型规模的商场。”
从本质上说,阿里巴巴与传统商场是一样的,同样是在卖货物,只是方式方法不同罢了。
双方的争论各有各的逻辑,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但争论的核心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乃至传统经济和新经济,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应该各处于什么位置,扮演什么角色?这无疑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谁来主导
事实上,即便是最激烈的反对者,当下也在或多或少地拥抱互联网。
宗庆后的女儿也是集团接班人的宗馥莉,在2016年推出网络定制果蔬饮料Kellyone,其模式是典型的互联网经济;董明珠的格力电器其实也在积极拥抱互联网。
传统企业早就意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但始终不知道如何去转变。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传统企业能成功转型的案例少而又少,这让传统企业无所适从。
实体企业家们对互联网的心态复杂又微妙。
其实,争论的双方都没有明确说出,但却是争论的根源却是,未来的商业世界究竟由谁来主导?实体经济还是互联网?互联网究竟是能帮助实体经济,还是从实体经济口中夺食?
阿里巴巴已经不是以前的电子商务公司,菜鸟物流、阿里云、蚂蚁金服、钉钉,阿里早就在各个领域都进行了大手笔的布局。而这些布局,都是在为自己的“新零售”生态作顶层设计。
业界往往将互联网置于传统行业的对立面,颠覆、革命这样的词汇常常出现报端。
马云说,未来的经济将完全基于互联网。
在传统势力看来,真正能够决定未来商业并带来变革的只能是实业,是好的产品和服务,而非新的商业模式,互联网只是工具,是手段,是介质。政策不该向互联网经济倾斜,而是应该扶持实体经济。
董明珠说,她一直认为互联网是工具,“把互联网用足用好,我们是赢家。”她将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比作老虎,互联网比作翅膀,要想如虎添翼,实体制造业必须夯实。“没有我们这样的老虎,‘互联网+’算什么。”
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引起了激烈的辩论。即使是政府最高层在表述上也是两个概念混用,手心手背难以取舍,谁主谁次还是需要市场决定。
过去传统企业有很大的话语权,现在马云来了,不仅在互联网经济有话语权,还把手伸到了线下的实体经济。
尽管马云这一次说的是“融合”,而非“颠覆”。在互联网企业看来,互联网是生产方式,是模式,是生活和商业行为的本身。
业界普遍认为,打通线上与线下相当艰难,双方在利益分割和数据共享上有太多的争执。
这也是马云收购银泰、三江购物,投资苏宁,大张旗鼓推行的“阿里零售通”,高调招募“城市拍档”的原因,体现了阿里布局线下零售商业生态,全面打通线上线下的决心。
新旧经济的矛盾一时难以化解,新的均衡点需要在博弈中摸索,是主导权重新划分的过程。
但无论未来究竟是由谁主导商业世界,有一点是确定的,只有将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结合,才是赢家。
图说
良品铺子在线下门店广设二维码,将门店的庞大流量沉淀到线上,再通过完善的会员中心和各种好玩的线上活动将消费者留下来,进而引导到线下二次消费。过程中还会采集并记录消费者信息,建立线上SCRM系统,以标签的形式将用户数据牢牢掌握在企业的手中。
转型关键期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冲突的加剧,很大程度显示出,经济转型已经到了关键的阶段。
这表面上是模式和利益之争,实际上背后是发展理念之争,是信息技术引发产业变革带来的矛盾的外在体现。
这是国内产业界的一次重大纷争,尤其是在中国经济逐步进入下行状态,传统实业面临转型升级、纯电商流量红利消失的背景下。
这场实业界和互联网界的辩论有其必然性。
目前,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等主要的生产要素成本都在上涨,线下实体店经营的举步维艰。而随着互联网红利期的结束,线上增速放缓,线下零售还是成为新的商家必争之地。
即便是最欣欣向荣的阿里,在电商业务和用户数量上,都达到了相当可观的规模,其业务增长即将触达天花板,这便是马云“五新”理论推出的背景。
如何解决线上消费的诸多痛点,并以此来获得新一轮的增长,成为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思考的问题。这种对未来的危机感,逼迫着他们不断前行。
覆盖实体店、电商、移动端和社交媒体的新零售体系,似乎成了解决零售业发展难题的解决方案。
零售业线上线下同时面临增速压力,线上线下全渠道的融合自然而然成了创造新增长的动力。这样的趋势已然出现:很多互联网企业开始向线下布局;一些线下传统零售企业,也在往线上延伸。
融合是大趋势
双方各执一词,观者亦各抒已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争陷入白热化,甚至引起决策层的关注。
这些领军人物的争论,会影响到更多的相关利益者甚至决策者,影响到经济路线和方针。他们争论的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大问题,这直接决定了中国经济的未来。
如果不能得出一个倾向性的结果,很可能导致中国经济前行的方向出现偏差。
今年年初,李克强总理多次对此发表意见,他表示:目前部分依靠传统动能的实体经济产业,确实面临不适应市场变化的问题。怎么破解这一问题?还要让传统产业插上新经济的“翅膀”,用新动能带动传统动能转型升级。“网店是‘新经济’,直接带动了实体工厂的销售;快递业作为‘新经济’的代表,同样既拉动了消费也促进了生产。这些典型的新经济行业,实际上都是‘生产性服务业’,都是在为实体经济服务,也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
图说
同样是做休闲小食品,同样是安徽企业,洽洽食品在上世纪末崛起,小小的瓜子做出了大品牌,用十七八年时间做到了三四十亿的规模;但就在它身边,2012年成立的互联网食品品牌三只松鼠,只用了5年就做到了50亿的销售规模。
据麦肯锡的测算,中国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已超过美国、法国和德国。近日波斯顿咨询公司发布预测数据显示,2035年中国整体数字规模将接近16万亿美元,数字经济渗透率48%,总就业容量达4.15亿。
2017年1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用新经济、新业态、新动能的蓬勃力量,推动传统产业、尤其是实体经济更好适应经济转型。
此前印发的《电子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2020年的三大发展目标是电子商务交易额40万亿元、网络零售总额10万亿元、相关从业者5000万人。
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也从调整商业结构、创新发展方式、促进跨界融合三个方面明确了实体零售企业创新转型的9项主要任务,定调实体零售转型。
马云与王健林的赌注,至今还为人乐道。但细看王健林的“新飞凡”和马云的“五新”,两者殊途同归,都往打造升级版的商业零售生态系统方向前进。
其实,从2013年开始,O2O、互联网+、新飞凡、新零售,都是线上线下融合的类似表达,且越来越深化,越来越强调互联网思维技术与实体渠道的结合,产业的技术化和数据化趋势不可逆转。
不管业内如何争论,线上线下零售的界限已经愈发模糊。
对整个零售业来说,竞争不该来源于线上和线下的模式,而应该回归零售的本质:谁能更高效地服务消费者。其实商业的规律很简单,消费在升级,但其本质和基本法则并没有变,升级的只是各种形式和手段。
“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要转型发展,要从原有的结构形态升级到新的形态,旧的结构已经不适应了,要培育新的经济结构。
业内人士认为,在此背景下,零售业价值重构的转型风口已至,零售巨头必将形成另一种新零售模式,带动零售产业升级,激发经济新动能。
其实,新零售没有一个标准模板,各商家都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虚实结合,服务好消费者,就能够有自己生存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