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出版社 社会责任 出版人才 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媒体人才对新闻出版行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迫切性。
出版社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领域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当前正面临着社会思潮复杂多样、文化价值碰撞激烈的挑战。出版社只有真正做到传播主流声音、建设先进文化,才能很好地履行作为文化单位的社会责任。
一、出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涵与表现
当前,对于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产业属性,既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又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出版行业来说,履行社会责任不失为在经济新常态下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活力的正确选择。
(一)什么是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目前国际组织、各国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等给出的解释虽不尽相同,但核心内容就是要求企业或组织自觉承担开展业务活动时对经济、社会和环境造成影响的责任。权威的ISO 26000社会责任指南中对“社会责任”的定义是:“组织通过透明和道德行为,为其决策和活动给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影响承担的责任。这些行为应: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包括健康和社会福祉;考虑到利益相关方的期望;遵守适用法律,并符合国际行为规范;融入整个组织并在其关系中得到践行。”[1]
社会责任理论框架下对企业的要求是不能仅仅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是要关注发展过程中对经济、环境、社会造成的影响以及是否能做到可持续发展。著名出版人聂震宁曾说:“要做一个赚钱的书商比较容易,而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出版家,就必须在俗与不俗之间权衡,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把握,有时还要经受灵魂的拷问。”[2]
出版社生产特殊文化产品,为读者提供的“精神食粮”虽不能“入口”,却能“入眼、入脑、入心”。有社会责任的出版社就要经受住各种考验和诱惑,为人类提供承载文明成果的精品,使其流芳百世。但是,如果出版社唯利是图,只从短期利益出发,生产道德堕落、品味低俗的垃圾产品越多,对出版形象、声誉的损毁就越大,对人类的毒害也就越大。承担文化责任,需要每一家出版社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更需要每一位出版人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二)出版社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方面
出版社履行社会责任不只是简单地做捐赠、做慈善、开展公益活动,而是要在做好这些“善事”的基础上,将社会责任的理念和标准贯穿于自身发展战略的实施之中,站在更高的角度理解和认识国家的战略、行业的方向、企业的目标。出版社有社会责任至少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 有正确的出版导向意识——对党和国家负责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即“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出版社是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先进文化的主力军,发挥其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影响力方面的作用,就一定要坚持正确的导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出版社只有坚守导向、挖掘特色,通过多种出版物传播健康向上的内容,在丰富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推进社会发展,才是有社会责任的表现。否则,在出版导向上发生错误或者出现偏差,就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误国害民。“导向正确,党和人民之福;导向错误,党和人民之祸。”这是出版业发展的实践得出的宝贵经验。优秀出版社必须要有文化定力,要勇于担当,要发挥引领读者的作用,为国家把好出版方向,让出版“文化航船”沿着正确的航线航行。
2. 有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的意识——对广大读者负责
出版社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读者,就必须不断提升生产优秀产品的能力,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发挥多方面的优势挖掘创新古往今来文化的精髓,努力生产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要让读者享受到人类文明传承下来的文化精品;要用优秀的出版作品教育人、影响人、塑造人。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传承和创新优秀文化的能力,出版社才能更多地承担起为社会、为广大读者负责的重任。
3. 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对环境负责
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其实也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企业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会产生资源消耗,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或多或少的破坏。如何把这种损失降到最低,一方面需要法律的监管保障,另一方面需要企业自我的道德约束。对出版社而言,既要生产充满正能量的精神产品,不去破坏舆论软环境;又要节约使用环保纸张,采取节能印制技术,不去破坏自然硬环境;还要加强管理降低能耗,不去浪费社会资源。总之,出版社在传承文化、创造文化、创新文化、发展文化的过程中,眼睛不能只看到钱,而是要与利益相关者形成共生共赢的关系,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同时要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和知识,为社会绿色发展鼓与呼,这些都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4. 有培养可塑之才的意识——对员工负责
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中明确提出企业必须要肩负起对其利益相关方——员工的责任。出版社高度仰赖“电脑+人脑”,员工大脑里储藏的智慧以及奉献事业的精神都是出版社的核心资产和竞争优势。出版社为员工尽责,就要想方设法保护员工的权利和利益诉求,同时要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智慧,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出版社为有培养价值的员工持续提供有针对性、高质量的培训,就如同对“设备”进行了一次次的技术升级。提升员工技能、挖掘员工潜力、激发员工责任感和使命感等,都是出版社对员工负责的体现,也是履行社会责任的最高境界。员工素质高,出版社才有向心力和凝聚力,也才会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的后劲。
二、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出版社和员工共同成长
2016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2015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新闻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2.1万亿元,增长了8.5%。[3]对此进行分析研究就会发现,在这其中,越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出版社,收获的有形和无形回报就越多;而且,在践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出版社也借势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有责任、有担当的优秀员工队伍。
出版行业促进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出版社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也是完成对员工队伍培养教化的过程。创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环境,其实也是在潜移默化地造就人才,从而提升自身软实力。
1. 出版社讲导向,员工懂政治
毛泽东曾提出“政治家办报”。习近平总书记也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这虽说是针对新闻媒体的,但对出版社同样适用。在管理理念和生产实践中,严肃对待导向问题已成为众多出版社的共识。
导向责任是出版社面临的最大的社会责任,履行好这份责任的同时,也会造就一支有政治素养的人才队伍。如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董事会下设有专门的编辑委员会,专职负责导向管理和内容把关,并在各内容生产单位配置总编辑,严格执行各个环节的政策法规,从管理机制和体制上严格把握导向。出版社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对员工导向意识的养成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 出版社创精品,员工懂敬业
出版社为社会提供精品,是履行社会责任的直接体现。所谓精品,就是出版人以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一点点打磨出来的精神产品。这种产品内涵深刻又能满足读者需求,同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打造精品是出版社的立社之本,更是出版社履行社会责任的最佳方式。
出版社如果不仅仅把创精品当作一句口号,而是持之以恒地要求员工拿出工匠精神,专心致志地对待每一个产品的质量,不但能为人类提供传之久远的精品,更能让员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获得荣誉感、成就感和使命感。事实上,创造的精品越多,越能证明这家出版社的人才实力。
3. 出版社要绿色,员工懂环保
出版社的绿色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看是否为员工提供了安全、环保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要看生产产品的过程是否节能、低耗、环保。
出版社的生产过程虽不涉及高能耗、高污染,但生产活动对环境一样会产生影响。如果出版社在日常管理中思考如何节省一度电、少用一张纸,同时强调按需印刷、绿色印刷、减少库存、不生产垃圾产品等,就会在点点滴滴中强化员工的环保意识,甚至会改变其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像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小学教材全部采用绿色印刷,他们还与教材印制单位签订质量合同书,规范当事双方的绿色责任。类似举措都会增强员工的环保意识。
4. 出版社舍得投入,员工懂成长
把人员培养成人才,还要把人才留下来,这取决于出版社是否舍得投入。舍得为员工提供多元化、有针对性的培训,人员变成人才的速度就快;舍得在塑造企业形象、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投入精力和财力,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就强,出版社的社会形象就好,就会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
出版社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对人才的求职意愿也会产生显著的影响,进而影响人才的职业抉择。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作为单体出版社在出版行业率先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他们自觉自愿地披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不但增强了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也促使企业实现了多领域、多维度的和谐与快速发展。
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旨演讲中多次提到“共赢”。共赢,不仅是衡量双边及多边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准绳,也是衡量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每一个组织与自然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准绳。G20杭州峰会传来“大家好世界才能更好”的声音。繁荣文化、传承文明,需要千千万万有责任担当的出版社、出版人和编辑名家。出版社发展依靠人,出版社发展为了人,出版社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出版人和所有编辑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出版的明天才能更美好。
注释:
[1] 李丽,王孝霞,吴晶,等.社会责任与ISO 26000国际标准解读.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15.
[2] 聂震宁.出版人断想.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0.
[3] 刘蓓蓓.新闻出版产业营收破2.1万亿元.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08-09.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与传媒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