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编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的现状与建议

作者:苏宝芳
[摘要]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程经过多次修订,教材体系日臻完善,但同时存在一些问题,诸如:注重话语表达的规范性与思想性,但其内涵的丰富性不够;政治性与学术性很强,但其解释力有待提升;教材内容存在重复化现象;课时设计不够合理等。为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从“注重教材整合优化,注重学段有效衔接,注重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注重培育和吸收教材编审队伍的新生力量”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材建设 现状 建议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创新学术话语体系。[1]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因此,必须着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修订情况概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教材,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后改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和“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以下统称“05方案”)而设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自“05方案”实施以来,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领导下,对四本教材进行过多次修订。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于2006年出版后,先后进行了6次修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于2007年出版后,先后进行了6次修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于2007年出版后,先后进行了5次修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于2007年出版后,先后进行了5次修订。具体修订情况简述如下:

2006年9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落实“05方案”的第一本教材出版。2007年7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三本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相继出版,同时对2006年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进行了第一次修订。

2007年教材出版使用后,为了更及时、更充分地反映党的十七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更好地吸收高校师生在教材使用中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中宣部和教育部的安排,课程组先后于2008年1月、2009年5月、2010年5月对四本教材进行了修订。在这期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在2008年8月还单独进行了一次修订,并改名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为推动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更好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体现学术界研究最新进展,根据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学建议》(教社科司函〔2013〕26号)要求,课题组于2013年5月开始对四本教材再次修订。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三本教材相继于2013年7月修订完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于2014年1月修订完成。

为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体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充分体现一线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改进教材的呈现方式,2015年1月至8月,中宣部、教育部组织对教材进行了再一次修订,形成了目前正在使用的2015版教材。

最新修订版教材,从框架结构的优化设计到新理论、新成果的有机融入,从教材内容的完善深化到文字的表述和篇幅的调整,都彰显出工作面广、政治性强、幅度大、要求高的特点。应该说,通过多次修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日臻完善。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2015修订版的四本教材中均有所体现,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列举如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侧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应用和生活化,主要体现在:《绪论》“第三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以及青年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在第四章“第三节 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第三目中,也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力弘扬中国革命道德的重要现实意义之一进行了阐述;教材其他章节,如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第三章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第五章第一节第二目“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第三目“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第二节第一目“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第六章“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第八章“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等,则分别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范畴”中“爱国、和谐、法治、诚信、友善、敬业”等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侧重于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支撑,主要体现在:第二章“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在分析了“价值及其特性”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观的含义和价值评价的功能等基础上,阐述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侧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及其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第八章第三节第二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教材在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的基础上,从“如何把握两者的关系;如何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如何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等方面,较为详尽地阐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还有,教材第八章第二节第二目“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第三目“全面依法治国”、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也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范畴”中“民主、和谐、法治”等基本内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新修订版教材中,第十章第五节第三目“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重大实践”有明确的段落,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演进的过程。它主要从历史维度,诠释了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坚强意志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与人民共同富裕”的坚定决心,渗透着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强国富民思想和价值理念。

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所体现的内容远不止这些,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二、现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存在的问题

十年来,经过多次修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建设愈发凸显出权威性、科学性、逻辑性与统一性,为大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知和认同提供了坚实基础。但纵观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和教学实践的反馈,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 注重话语表达的规范性与思想性,但其内涵的丰富性不够。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显著特征是理论化、较精炼,比较注重用规范的概念、定义、结论等理论话语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和原理,以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非常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然而,任何思想和理论,在其表述的确定性上都会受到一定时效的局限。尽管规范性话语便于人们准确地掌握思想、原理、概念、定义等基本内涵,获知关于某一问题的权威性解读,但这种规范性不能发展为简单化的规定性,而应以丰富的历史事实和复杂的社会生活作为其思想深刻性的来源。这就要求话语的表达应该为未来的可能性留下一些探索的空间和可挖掘的方向。这样,既能增强理论话语的可信度,也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从而保持规范性和思想性的平衡与张力,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体系更趋完美。

2. 政治性与学术性很强,但其解释力有待提升。处理好政治性与学术性的关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建设的特殊使命。作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具备的价值选择,它表达的是鲜明的政治立场,离开了政治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就缺乏了必要的政治态度和社会责任。而作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生存方式,离开了学术性也就无法成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与地位。实现政治性与学术性的统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应有特征。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体系建设就存在着以何种方式实现政治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的问题,若是以学术性成就政治性便能使理论获得天然的穿透力,若是以政治性遮蔽学术性则可能会使理论成为高高在上的口号。[2]如果淡化政治性,有可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出现“去意识形态化”倾向。正是因为这种状况,使得我们在实际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时,就会尽可能地建立每一门课程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每一个知识点的表述要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教材话语体系偏向于文件性语言和规范性表达,其亲和力和解释力有待提升。

3. 教材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从本科所开设的四门课程来看,教材内容有重复的现象。这种重复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横向重复”,高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教材在内容上有重复现象。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内容重复较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相关论述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存在重复。二是“纵向重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有重复现象。如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内容与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爱国主义、法律基础、个人道德情操等内容重复较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高中历史也有部分内容重复。内容的重复,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效果。

4. 课时设计不够合理。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由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整合而成的,但在学分的设置上,由原来的4个学分缩减为3个学分,完成教学的难度较大。还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几经修订,从1840年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内容跨度一再延伸,但两个学分设置没有变,完成教学内容的难度也很大。

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的几点建议 “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更是体现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方向和要求。”[3]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就必须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上下功夫。

1. 注重教材整合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重复等情况,教材的编写者应该深入教学第一线,更多地了解和掌握课程教学的实际状况,厘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之间的相互重合部分,统筹不同教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内容,在各有侧重的基础上,沟通协调,相互配合,互为补充,既要保持各教材本身的完整性,又要注重各门课程的侧重性和分工的合理性,共同发挥育人功能。

2. 注重学段有效衔接。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每一个学段都有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避免出现重复、缺乏过渡等现象,教材的编写者应该在认真研究不同阶段所学思想政治理论的知识及其掌握程度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储备的前提下,统筹不同学段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内容,科学设计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材的编写,从而实现大、中、小学教材的有效衔接。

3. 注重教材内容的时代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结晶,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不仅要关注全球发展趋势及各国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及时纳入世界最新科技发展成果和教育科学成果,也要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及其当代价值,吸收前人的有益经验,做到“始终与时代同步,在坚持中与时俱进,在改革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 [4]

4. 注重培育和吸收教材编审队伍的新生力量。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编审队伍是关键。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审人员是由来自多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他们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思想敏锐,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可谓高校学术人才宝库中难得 的财富。但是,随着年龄的逐年增长,他们中有的已过或已近退休的年龄,从整个编审队伍年龄结构来看,有老化趋势。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不断的改革中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就必须采取以老带新的策略,发挥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注重培育和吸收新生力量,充实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审队伍中来,进一步优化教材编审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从而确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5],进一步提升教育效果和育人水平。

注释:

[1] 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12-09.

[2] 徐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的导向研究.教学与研究,2016(3).

[3] 李卫红.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13年新修订教材和教学大纲示范培训班上的讲话.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9).

[4] 丁虎,周家华.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度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科技与出版,2011(5).

[5] 人民日报评论员.沿用好办法 改进老办法 探索新办法——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人民日报,201612-11.

[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3CKSJ0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践行研究”,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J13SY74)“‘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践行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

(作者单位:泰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