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类的根系,历史的起点,永远的家园。
乡村是人类文明史的源头,乡村文明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文化母体。作为大自然为人类建造的生命乐园,乡村文化体现出自然、情感和纯朴的融合,深蕴厚重而深远的历史感,彰显生命的自然感和归属感,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基因和传统文化的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乡村文明,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孕育着人类文明最为本原性的精神力量,迄今依然为现代人类提供必不可少的精神滋养,因此我们需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为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当前全球化时代,技术的进步逐渐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心,随着城市地位的不断提升,大量人群从乡村涌向城市,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阴阳互补、相融共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乡村是城市的根,乡土文明是城市文明的根,人类文明的维系和存续,离不开乡村根系的振兴,也依赖于城乡文明的和谐发展。“固其根本、浚其泉源”,在当前城乡二元一体发展进程中,如何发掘人类文明的生命本源、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促进绿水青山的生态建设?这是摆在全球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乡村—人类永远的家园”第四届包商银行杯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应运而生,围绕“寻根”主题,旨在以生态文明理念聚焦和展示全球化时代下的乡村家园,促进城乡共生共荣的生态文明有机体建设。此次,展览用影像诠释内蕴深厚历史情怀的乡土文化 — 忆根•乡土、寻根•乡亲、恋根•乡愁,展出作品260余幅。其中,由策展人黛安娜女士策展的国际部分乡土文化的参展作品118幅。这些作品以全球化视角,涉及乡土风情、乡亲生活、乡恋乡情诸多方面,展现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记录新型乡村顺应自然的智慧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承载着尊重自然、心存敬畏、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
“乡音共通天地人,天赖大阴人类根”,“乡村—人类永远的家园”第四届包商银行杯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闪耀着乡村根系的浑厚和沉重,但愿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激励我们坚挺脊梁携手共创中国梦。大理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山川秀丽,四季如春,2009年8月1日摄于云南大理。 黄可华 摄
贵州省榕江县苗寨老乡收谷场景,2015年10月。 雷佳民 摄
中国最大的传统花卉交易市场——云南昆明呈贡斗南花市,2003年。 李坤 摄
神下村男女老少在祠堂共聚,2015年3月。 何东安 摄
农历大年三十,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金河镇中吴移民村村民在村子老井旁拍“全家福”,2011年2月2日。 王洪连 摄
做生日,过寿诞,是人与人之间表达良好祝福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尊老敬老的好风俗,这种风俗在江南水乡有着悠久的历史,每逢为老人祝寿,水乡人都身着盛装,带上寿礼前往。2004年拍摄于绍兴农村。 盛仁昌 摄村口。 张熙平 摄
国际部分作品
白川乡,岐阜县,日本,2014年5月16日。白川乡的农民正准备用种植器械移栽水稻秧苗。Photo credit: NorGal/Shutterstock.com无论我们出生在哪里,我们的根都深深的扎在土壤深处。无论是我们这一代还是回溯到前三十代,我们的血脉都源于辛勤工作在土地上的小群落—无论作为牧民、农民、商人或在很久以前,作为猎人或采集者,我们都生活在土地上。我们在乡村里繁荣起来,那是我们的家,根深蒂固的家,永远的家。
这组展示的照片来源于世界各地,你可以看到最南边和最北边的乡村的各种照片。你可以看到勤劳的人民用他们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土地上生存—通过开凿高山或生活在水里,用树皮或泥土或石头来建造房屋。你可以看到当地的族群是如何以最传统的方式在生活—从一个在格陵兰的因纽特渔夫,或是从一个在印度尼西亚巴布亚岛的科罗威猎人,又或是从一些在马里正在研磨小米的女人。你还能看到现代存在的很多方面—在马达加斯加岛学校里的学生,在美国的一个小镇里的理发师,或是在缅甸工厂里的工人。你会看到每个国家最具代表性的一些照片,描绘了各个国家当地乡村生活的不同侧面—包括风景,建筑,食物,衣着,工作和游戏。达姆普斯村,尼泊尔,2015年10月27日。尼泊尔妇女在她位于博卡拉附近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家前面。Photo credit: Nick Fox/ Shutterstock.com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人类会因为宗教信仰或肤色而被区分开来的年代,但我们必须牢记,人类是多么的相似,我们所共享的是多么美好,是什么把我们凝聚到了一起。我们都来自于土地—那是我们的过去,我们生存的权力和我们的义务。即使我们在生活中从来没有犁过一天地,或是赶着一群羊去喝水,但我们生活的方式也在诉说着我们对生活的感悟,引导着我们的工作。我们所做所想的任何事,都源于我们共同的传承:乡村。
——黛安娜(策展人)巴布亚省,印度尼西亚,2010年12月28日。巴布亚部落的人们正在为整个部落烹饪猪肉。Photo credit: Byelikova Oksana/Shutterstock.com
茵莱湖,缅甸,2016年1月26日当地村民使用切碎的烟草手工制作雪茄。Photo credit: Nick Fox/Shutterstock.com
杜拉,也门,2007年5月5日。当地妇女从公共蓄水池中取水。2004年到2011年间,杜拉修复了古代炮台、城门、水塔、道路和蓄水池。Photo credit: dinosmichail/Shutterstock.com
阿巴雅尼,伊斯法罕,伊朗,2014年10月7日身着传统服饰的阿巴雅尼夫妇。Photo Credit: Marcin Szymczak/Shutterstock.com
达姆普斯村,尼泊尔,2015年10月26日。两个尼泊尔女孩在她们位于博卡拉附近的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家庭花园玩耍。Photo credit: Nick Fox/ Shutterstock.com
仙本那,沙巴,马来西亚,2015年1月25日。位于沙巴仙本那麦佳岛的水上吉普赛村(巴夭族)。被称为水上吉普赛人的巴夭族人保持着他们先辈的传统,习得了完全在海上生活的本领。Photo credit: Mejini Neskah / Shutterstock.com
木江界县,越南,2015年9月25日在梯田里玩耍的孩子们Photo Credit: TZIDO SUN/Shutterstock.com
沙夫沙特,阿尔特温省,土耳其,2012年6月8日东安那托利亚的乡村中,有春天在河里清洗地毯的习俗。 Photo Credit: Yavuz Sariyildiz/Shutterstock.com
塔斯拉克,格陵兰,2012年3月15日在冬季结冰的峡湾中捕鱼的因纽特人。Photo credit: Yongyut Kumsri/Shutterstock.com
沙尔梅,弗里堡,瑞士,2015年9月26日。沙尔梅牧牛人正在进行一年一度的牧场转场。Photo credit: ventdusud/Shutterstock.com
基安蒂,托斯卡纳,意大利。一位托斯卡纳牧羊人正在放羊。Photo credit: arkanto/ Shutterstock.com
哈尔施塔特, 阿尔卑斯山脉,奥地利。哈尔施塔特冬景,哈尔施塔特是奥地利的传统木构建筑乡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Photo credit: Dzerkach Viktar/Shutterstock.com
蒙特费里莱奥,托斯卡纳,意大利。蒙特费力莱奥是个仅有60人口的古村,位于距离佛罗伦萨约30公里的基安蒂红葡萄酒产区内。这个古村的名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3世纪,来自于种植在城堡附近的无花果树。Photo credit: Kurkul/ Shutterstock.com
伊托考托米特,格陵兰,2012年9月9日坐落于东格陵兰的伊托考托米特仅有450人口,从1925年起成为因纽特人的定居点。Photo credit: Adwo/Shutterstock.com
法国普罗旺斯的村庄景象。Photo credit: Konstanttin /Shutterstock.com
里昂,科罗拉多州,美国。小镇理发馆Photo credit: Joseph Sohm/Shutterstock.com
罗克霍尔,马里兰州,美国罗克霍尔小镇上的一家人坐在他们家的前廊上。Photo credit: Joseph Sohm/Shutterstock.com
利马,蒙大拿,美国。国庆节,女人们坐在吉普车的引擎盖上庆祝。Photo credit: Joseph Sohm/Shutterstock.com
云尼斯,古巴,2015年2月20日。云尼斯的农作物以烟草为主,同时以传统方法种植水果、蔬菜和咖啡豆。Photo credit: danm12/Shutterstock.com
琴切罗,秘鲁,2013年6月3日。盖丘亚女人在琴切罗村庄的开放式小屋里纺羊毛。Photo credit: Cristina Stoian/Shutterstock.com
邦贾加拉,马里,非洲,2011年8月28日。一些多贡妇女在磨小米,而另一些妇女在唱歌。Photo credit: Quick Shot/ Shutterstock.com
图阿马西纳,马达加斯加,2016年10月17日。马拉加什学校的孩子们赈灾上课。Photo credit: Artush/Shutterstock.com
迦约村,奥默低谷,埃塞尔比亚,2012年6月19日正在从雨水形成的池塘里打水的女人和女孩们,这些水在饮用前会用片剂进行净化。Photo credit: Martchan/Shutterstock.com
责任编辑/刘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