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侨时代

在远方,究竟有什么?

作者:文/ 林木

2016年10月25日,在威县人才学校召开的乡村教育研讨会上,赵庄师范老校长薛鸿群回忆当年的赵庄师范:记得当时,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特别融洽,大家都好像有一个使命,就是我们一定要走出一条路,今天的苦,今天的累,明天一定会有收获的。

这是威县一代教育人,对威县的忆苦与思甜。

对于乡村教育,有无数的人闯进来,也有无数的人摇头无奈走开。

知名人如崔永元、马云等,都在乡村教育开始自己的尝试与努力。崔永元的重点,在于乡村教师的培训之路。

“老师,坐飞机时,人都坐在哪里啊?”“坐在飞机翅膀上。”这是2006年某对贫困地区师生的问答,这一问答,背后是中国久已被人忽视的乡村教育之现状。

马云则认为,中国教育的薄弱点与出路都恰好在乡村教育:现在城市里面,应试教育的战车很难停下来,但是农村教育反而可以育为先,至少在音体美方面有所发展。中国有几千万孩子在农村,他们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希望。

那么,就近如威县,一个留守儿童存在多过半数的地方,这里的乡村教育该走向何方?

全国政协常委、广东侨界人文学会会长李崴说出了他的思考:“乡村教育必需要实现三个‘化’,一是职业教育化,职业教育能贴近社会现状、根据农村自身实际培养各方面人才,二是要城镇化,政府要多协助、多资助;三是要现代化,应用网络技术,北京的课堂,威县的孩子也可以在视频里互动上课。”

“留守孩子的问题解决,无非有两个, 一是孩子跟着父母走,孩子只需要有自己的出身证明,即可有权利在各地享受义务教育;二是父母回来留在孩子身边。这些问题,是需要长远来解决的问题,可喜是现在国家政策方面也在一步步迈进。”

“清华校长梅贻琦说一所大学要有大楼、大师和大爱,推之于乡村教育,也有要大楼(好的硬件设施),大师(好的师资队伍),大爱(好的教学理念)。”

……

路漫漫,还好,我们都在路上。

在威县的日子,还探访了任老仲夷的故居。并没有大肆的修葺,只有老旧的房子。据说,这位闻名全国的改革开放先驱,年老之时记起家乡,最想做的事便是为家乡小学添一桌一椅。到如今,村口的小学仍在,平房绿门,红旗飘扬。走进去时,便能听到农村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我们的很多人,今天能认识一个字,能在网络上操作一个软件,能生活、工作,便真是当初这样一个字一个字地认识、一篇课文、一篇课文地学习而得来的。

在这里,有着教育的最原始、最纯真的感动。

抬头远望,小学旁的路边,仍旧有一排杨树,还是那样的笔直,还是那样的迎风招展。

再见杨树,再次见到,一种执着,一脉传承。 

 

李济深之子撰文缅怀:孙中山与李济深

星云大师:世间有这样的事吗?

沙龙摘录

乡村教育的诗与远方

再见杨树

在远方,究竟有什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