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文史知识

《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的人名寓意与佛教意蕴

作者:撰文/陈嘉琳
《五戒禅师私红莲记》收入明代嘉靖年间洪楩所刊《六十家小说》,被认为是传世宋元话本之一,讲述五戒禅师私淫红莲,为明悟禅师点化的佛门故事。五戒禅师与明悟禅师为南山净慈光孝禅寺的两个得道高僧,二人同升法座,交情甚笃。寺中清一道人在山门外拾得弃婴红莲,得五戒禅师允许,收入寺中抚养。十六年过去,红莲出落得十分标致,五戒禅师见之起了妄念,触动邪心,淫了红莲。此事为明悟禅师所觉,以诗道破。五戒禅师听了有所解悟,坐化而去,转世而为苏东坡。明悟禅师为了救五戒禅师脱离苦轮,亦相随坐化,随他而去。明悟禅师转世而为佛印禅师,点拨苏东坡“省悟前因,敬佛礼僧”(凡引原文均出自程毅中校注《宋元小说家话本集》,齐鲁书社,2000,不再一一注明),得证佛道。

由于讲述的是一个佛教题材的故事,说话人为了进一步把故事置于佛教的叙事空间和语境中,在人物的名字上花了不少心思,以人物的名字作为一种具有强烈宗教象征意义的符号,寄寓佛教义理和故事主题。一开首, 说话人以一句“本寺有二个得道高僧,是师兄师弟,一个唤作五戒禅师,一个唤作明悟禅师”引入故事的两位主要角色,呈现出两者在故事里二元对立的结构关系。“五戒”“明悟”都是佛教的用语,“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谓之“五戒”,说话人以此作为师兄的法号,除了是对师兄俨抱佛经谈五戒、一朝贪色私红莲的讽刺之外,还将之与师弟的“明悟”对举起来,输入、建构更深层次的寓意。在故事里,五戒禅师之所以会千年道行一朝丧,就是因为他做的只是表面层次上的身戒,还未达到“悟”的境界;但明悟禅师则达到明心见性、六根清净、顿悟成佛的境界,正如六祖慧能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相比五戒禅师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身戒修行,明悟禅师显然更见清净,无所挂碍,无心无尘,自然不受外界所扰。说话人将五戒禅师和明悟禅师对举, 正是想指出行为守戒而心念未净,亦未得入法门,亦未觉得正道,劝谕听众身戒心悟,根除妄念。

故事中另一个不能忽视的关键角色──红莲,说话人也在其身上费了不少心思。红莲在故事里勾得五戒禅师破戒犯淫,而恰巧“红莲”在佛教概念里,是业火和地狱的化身。佛教认为恶业害身如烈火,恶念一起,如火相缠,焚烧身心,不得安宁,而红莲之状瓣瓣怒放,赤血似火,故有业火之喻。佛教又有“八寒地狱”一说,“大红莲地狱”就为八寒之一,所谓“摩诃钵特摩,此云大红莲华。严寒逼切,身变折裂,如大红莲华”。堕此地狱者,在极端的严寒下,皮肉冻裂,犹似怒开之红莲,故称为“摩诃钵特摩”,意译为“大红莲华”。在故事里,当讲及五戒禅师与红莲经房云雨时,说话人插入了一段韵文,其中有此一句“可惜菩提甘露水,倾入红莲两瓣中”,既是富含情色意味的描写,又是暗指五戒禅师一颗菩提清心,因一时差讹了念头,沾染无明烦恼,直堕无边红莲地狱。明悟禅师慧眼悉觉五戒禅师犯了色戒时,“门外撇骨池内,红白莲花盛开”。撇骨池为寺院让信众撒骨灰、浸枯骨之池塘,池内红白莲花盛开暗喻虽人死如灯灭,万般带不去,但业却是永随其身的,此处的红、白莲花正是恶业、善业的象征。佛教强调“万般带不去,惟有业随身”,五戒禅师淫了红莲,犯了色戒,不单单毁了今生清行,还害后世“堕落苦海,不得皈依佛道”,这正是恶业报。明悟禅师欲以一诗劝省五戒禅师,莫再为色欲毁多年清行,其中有此一句:“红莲争似白莲香?”红莲艳而无香,正若世间情色名利,浓墨重彩,色绚于目,引人遐思,惹人留恋,却是一切无明之源;白莲素而弥香,就正若清行虽淡,清规虽苦,却馥馨永固,馀香袅绕。在佛教学说里,“红莲”是业火、地狱的化身,而白莲即是佛教的象征,莲花出于污泥,就如人生于滚滚红尘之中,莲花不为所污,宛若佛心自净,无污无垢,所以佛教有“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泥污”一说(参《四十二章经》)。明悟禅师一语双关,既以此红莲喻彼红莲,道破五戒禅师“淫了红莲”的秘密,又以此劝谕五戒禅师回头是岸,离了色界,重归佛境。说话人以“红莲”冠名,一方面暗示红莲似火,勾得五戒禅师欲火焚身,抛了清规,另一方面亦是为了劝诫听众勿贪色恋欲,引火烧身,堕足三涂。

在《五戒禅师私红莲记》中,说话人为人物命名时,特意隐含具佛教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意蕴,一方面是为了与故事的“佛教 ”叙述框架暗暗配合,使故事的内部结构更显紧密,另一方面是欲藉此深化故事“欲海无涯,回头是岸。身戒心悟,方得正觉”的思想内涵,提高故事的警醒意味,对身陷六尘、心迷成障的听众作一当头棒喝。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晚清地方司法的败坏

一本杂志对一个学人的意义

好是绿窗明月夜,一杯摇荡满怀春

清宫皇帝的礼服、吉服

梁启超与新史学

险让韩愈丧了性命的上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