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体现在服饰的细节上,是其必须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要适合野外游牧征战生活的实际需要。因此,清代早期、中期的服饰形制、款式都追求装饰简练,穿脱方便,便于骑射,严实保暖。继承和整肃本民族的服饰体系,不仅是处于北方的游牧民族生存的需要,更是其建立和巩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必要手段。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帝后服饰是世界上最为完整的帝后服装体系。多年来,业内对于帝后服饰制度的研究深入且广泛,成果显赫,但因文物自身特性造成的局限,使得对服饰细节的考量,被人忽视,而一些影视剧展示帝后服饰出现的诸多谬误,则以讹传讹,误导受众。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从制度入手研究服饰的学者众多,往往忽视细节。二是真正实际接触到大量服饰文物实物的人极少,缺乏对实物细致观察、仔细研究的必要条件。三是由于服饰自身需要防霉、防潮、防紫外线,不可能像陶瓷、玉器等器物文物一样长期展览,因此观众可以看到的服饰展览非常少。
笔者曾多年管理故宫帝后服饰库房,有幸近距离观摩皇帝服饰文物细节,希望将所见所闻坦述于众,与读者分享皇帝礼服、吉服的诸多细节。
图1-1 清人画弘历朝服像
一 礼服
皇帝礼服包括:朝袍、端罩、衮服、朝珠、斋戒牌、朝服带、朝冠、朝靴八类,分为冬、夏式二十馀种(图1-1)。
朝袍是皇帝礼服中最重要的服饰,从形制、纹饰、用色等方面,强调清代统治者“贵贱有级,服位有等”的集权理念。《大清会典·舆服志》规定了皇帝冬朝袍两款,夏朝袍一款。值得注意的是,在清宫中称为朝袍的,坊间称为龙袍,而宫中称为龙袍的,则是吉服的一款,两者的形制相去甚远。朝袍的形制是圆领、有披领、大襟右衽、马蹄袖端、上衣下裳式袍服,腰间是腰帷,腰帷以下是襞积式的裳。
朝袍用于登极、御殿、文武状元金殿传胪、阅奏书、阅时宪书、颁诏受贺、上皇太后徽号、进册宝、四孟(孟春、孟夏、孟秋、孟冬)飨太庙、大婚、受降、朝会及元旦、万寿节、冬至三大节等重大典礼以及诸多祭祀活动,诸如:岁暮夹祭太庙、太庙亲诣行礼、天坛祭天、祈谷、雩祀、地坛祭地、日坛朝日、月坛夕月、祭先农坛、祭社稷坛、祭先师孔子、坤宁宫祭神、祭历代帝王庙、入斋宫、祭堂子、祭文昌庙、祭白马关帝庙、接皇后神牌入太庙等朝祭活动。
《大清会典·舆服志》规定的皇帝朝袍图案是:肩、胸、背饰柿蒂纹,取其“世世平安”的寓意,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 》中曾简述了柿树“七绝”,即:多寿、多荫、无鸟巢、无虫蠹、霜叶可赏玩、佳实可食、落叶肥大可以临书。用柿蒂纹装饰皇帝的朝袍,有稳固江山之意。朝袍前后身饰正龙、行龙九尊,以示九五之尊,全身各部位共饰金龙四十三尊。下幅饰海水江崖纹饰,称为“平水”。皇帝的朝袍饰有十二章纹饰,是皇权的象征,其他人不可用。十二章纹饰的寓意,据《旧唐书·舆服志》中记载:“夫日、月、星辰者,明光照下土也;山者,布散云雨,象圣王泽沾下人也;龙者,变化无方,象圣王应机布教也;华虫者,雉也,身被五采,象圣王体兼文明也。宗彝者,武 也,以刚猛制物,象圣王神武定乱也。藻者,逐水上下,象圣王随代而应也。火者,陶冶烹饪,象圣王至德日新也。米者,人恃以生,象圣王物之所赖也。黼能断割,象帝王临事能决也。黻者,两已相背,象君臣可否相济也。” 十二章纹饰在中国服饰史上并不鲜见,都是作为皇权的象征,只是各个朝代在形状、数量上并不一样,清代皇帝所用的十二章纹饰是最为华丽、丰富的。
皇帝的礼服颜色不止于黄色,要根据所事政务使用,一般有如下需要穿礼服的场合:办理重要朝政时皇帝着明黄色礼服(图1-2),祭天时着蓝色礼服(图1-3),祭日时着红色礼服(图1-4),祭月时着月白色礼服(图1-5),祭地时着黄色礼服(图1-6)。需要注意的是,皇帝办理朝政所着明黄色的礼服,是有石青色接袖的,而祭祀时所着礼服是没有石青色接袖的。
清宫皇帝朝袍都是圆领,没有立领,更没有黄色或红色立领上刺绣金龙的。朝袍的披领又称为扇肩、大领,披领面饰相向行龙两尊,披领的里子用大红色织金缎,没有其他颜色,所用金线有片金和捻金之分。
图1-2 黄缎绣金龙貂皮镶海龙皮边朝袍
图1-3 宝蓝缎平金彩绣龙朝袍
图1-4 大红缎绣彩云水金龙染银鼠皮边男袷朝袍
图1-5 月白纱织金过肩龙袷朝袍
图1-6 明黄色缎绣彩云金龙夹朝袍朝袍的祍,位于前身右侧腰帷下,矩形,面饰正龙一尊,其作用是“别尊卑,彰有德”,是皇帝礼服的象征(图1-7)。
朝袍的掩襟传承了汉民族服饰的传统。自古汉民族的礼服是有掩襟的,而便服(亵服)是没有掩襟的,清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在满汉服饰文化的交融中,取其有益,为己所用。
同样,朝袍腰帷以下的“裳”,也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细节,体现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可错乱的封建等级理念。裳的襞积就是腰帷下密集均匀的细折,是有别于丧服的特征,丧服的襞积只设于左右,而礼服和祭祀服饰的襞积,是环腰帷一周的。可见,清代帝王在礼服形制上完全继承了中原地区皇帝古代祭服、朝服的这种“襞积无数”的传统。
朝袍的上身,后背正中,领下约十五厘米处和披领的里子相对的地方都设有“背云”,是两条明黄色丝绦缀背云宝盖、饭块珠和珊瑚缀角。
皇帝朝袍如果是夹的、绵的,其里子所用颜色是月白色,没有其他颜色,质地是暗花绫、素纺丝绸等。马蹄袖的面是石青色的,上饰金龙一尊,马蹄袖的里子都是用月白色,素缎或素纺丝绸为之,没有黄色或红色缎刺绣金龙的马蹄袖里子。马蹄袖一般情况下是挽起露出里子的,所以我们常见的马蹄袖端应该都是月白色的,只有行礼时放下,露出石青色饰金龙的面。马蹄袖端的宽度是有变化的,清朝早期、中期、晚期的尺寸是不同的。
朝袍的扣子是铜镀金錾花扣,或者铜镀金光素扣,不用玉扣和盘扣。
秋冬季,朝袍外面可以套穿端罩亦或衮服,将披领披在外面,朝珠也佩戴在外面。
端罩是冬天穿着在朝袍外面的礼服,形制是圆领、对襟、袖端平而阔、左右开裾,开裾处各饰飘带两条,直身式褂(图2-1、2-2)。
清代服饰制度规定,端罩所用材质有黑狐皮、紫貂皮、青狐皮、貂皮、猞猁狲皮、红豹皮、黄狐皮七种。皇帝端罩等级最高,使用黑狐皮、紫貂皮。
端罩里子都为明黄色,没有其他颜色。材质为素缎、暗花缎、江绸、暗花绫等。端罩的扣子也是铜镀金錾花扣,或者铜镀金光素扣,不用玉扣、盘扣。
衮服也是穿着在朝袍外面的礼服,在气候较暖,不用套穿端罩时,可套穿衮服。衮服有单、夹、绵等品种。形制是圆领、对襟、袖端平而阔、直身式褂(图 3)。夹的或绵的衮服里子都是月白色的,质地是素缎、暗花缎、暗花绫等。扣子是铜镀金錾花扣,或者铜镀金光素扣,不用玉扣、盘扣。
皇帝衮服两肩和前胸、后背饰四团龙,间饰祥云,亦或杂宝、暗八仙等。两肩饰十二章纹饰中的“日、月”。在清宫,只有皇帝的四团龙外褂叫衮服,其他人等的四团龙外褂,去两肩“日、月”,称为“龙褂”。
朝珠是皇帝着礼服、吉服、常服时御用。图1-7 大红缎绣彩云水金龙染银鼠皮边男袷朝袍(局部)
图2-1 明黄绸黑狐皮端罩
图2-2 清帝唯一一幅着端罩的画像
图3 石青缎绣四团五彩云蝠缉米珠棉龙褂
图4-1 青金石朝珠
图4-2 蜜蜡朝珠 朝珠的形制是一百零八颗珠,用四颗佛头珠分为四部分,象征一年有四季,其中一颗佛头缀佛塔、背云宝盖、缀角,丝带的颜色是明黄的,标志着皇帝至高无上的等级,垂于背后,称为“背云”。朝珠上有记念三挂,每挂十颗小珠,意喻一个月有上、中、下三旬,每旬十天,共三十天。
朝珠材质非常丰富,有东珠、青金石、珊瑚、蜜蜡、绿松石等,品质也有不同。皇帝的御用朝珠要根据不同的政务佩戴,只佩戴一盘。祭天时佩戴青金石朝珠,祭地时佩戴蜜蜡朝珠,祭日时佩戴珊瑚朝珠,祭月时佩戴绿松石朝珠。受理朝政时佩戴东珠朝珠(图4-1 至 4-5)。
斋戒牌是皇帝及文武官员、皇亲国戚在行祭祀礼前后斋戒期间佩戴的警示牌,尺寸约如掌心大小。材质有玉雕、翡翠、碧玺、木雕、金累丝、刺绣等多种,牌正面为“斋戒”二字,背面为满文(图5-1、5-2)。皇帝、皇后、皇太后御用的斋戒牌的丝绦是明黄色的,他人不得僭越。
据记载,雍正十年(1732),皇帝认为斋戒期间虽然官署均立有斋戒牌,但“恐言动起居之际稍有懈慢”,所以将斋戒牌尺寸缩小,让官员人等在斋戒期间佩戴于胸前,相互之间可以时时看见,“以期简束身心,竭诚致敬,不稍放逸”。
朝服带又称为“忠孝带”“朝带”(图 6),是着朝袍时束于腰间的明黄色腰带,完全体现了游牧民族服饰需束身简捷的传统。《大清会典》规定,皇帝朝带有两款,一款圆版(饰版),一款方版。其形制是:明黄色的带和绦,金圆版雕龙纹,四块,饰宝石及东珠五枚,周围饰珍珠二十枚,左右佩帉为上广下锐形,月白色、白色各一,并饰中约,镂金圆结,上饰宝石与金圆版相同,并围饰珍珠三十枚,佩囊(荷包)纹饰为刺绣,另佩燧、觽、刀、削随意。
方版的朝带多用于祭祀,上面装饰的宝石,圜丘用青金石,方泽用黄玉,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白玉。圜丘时佩帉用青色(黑),中约饰圆结,饰东珠四枚,佩囊(荷包)用石青色,宝石缀角随版色。朝带上的饰物小而精,所佩荷包、火镰、觽、匕首等,甚至指南针,都是为了适应骑马征战的需要。
严格地说,故宫现藏“忠孝带”没有《大清会典·舆服志》所绘制的“上广下锐形”的佩帉,虽然其他装饰符合典制规定,但仅这一个细节,就不能说是完整的朝服带,这是历史留下的遗憾。
朝冠是皇帝着朝服时御用的冠。《大清会典》规定的朝冠有冬朝冠、夏朝冠之分。冬朝冠的形制是:冠的檐上仰,檐根据时节用熏貂亦或黑狐皮。顶饰朱纬,略长出檐,顶子为三层,每层贯东珠一枚,金龙四尊和珍珠,顶端大珍珠一枚,梁珍珠两枚。檐下两侧缀可松紧活动的布带子交于颌下(图7-1)。
夏朝冠形制是,用玉草、藤丝、竹丝编成,再用细罗装饰冠面,缘用石青色织金缎(片金)饰,冠里用红色织金缎(片金)或红色纱饰,里面有帽圈,并缀元青色带子交于下颌。檐下敞,冠顶饰朱纬,冠前檐上饰金佛,饰东珠十五枚,后檐上饰舍林,饰东珠七枚。顶子如冬朝冠。
图4-3 珊瑚朝珠
图4-4 松石朝珠
图4-5 东珠朝珠
图5-1 金累丝嵌松石斋戒牌(正面)
图5-2 金累丝嵌松石斋戒牌(背面)皇帝的朝冠上所饰朱纬有丝绒不加捻的,一般是铺一层,约寸厚,盖住冠面。而单股加捻的和双股加捻的朱纬,仅用单层,盖住冠面。
值得注意的是,皇帝朝冠的带子都是细的元青色带子,做成可伸缩的环状交于颌下,并不是如影视剧里演绎的明黄色宽缎带,系蝴蝶结于颌下。
故宫藏皇帝的朝冠多不完整,大多是缺顶子,有的是只有座残留,缺了顶子上最重要的宝石(图7-2)。因为顶子的材质大多珍稀,因此曾经将其分开保管,这是历史造成的状况,希望今后顶子和冠能重合为一体。
朝靴是皇帝着朝服时御用的(图 8-1、8-2),形制为木底,无左右之分,靴靿及膝,前有一明黄色带为穿着时方便提用。靴靿的里子为素缎亦或素绸,为穿着时顺滑,但脚底部分为细棉布,以便穿着时增加摩擦力。靴面为素缎或暗花缎,以各式刺绣装饰,或为妆花、织金缎,皇帝朝靴色用明黄、石青。皇帝朝靴里面的袜子同样是高靿的,袜靿为刺绣或妆花、织锦,色用明黄、石青等。袜子的脚面、袜底是用细棉布做的,也是为了增加摩擦力,走路舒适(图 8-3)。
图6 忠孝带
图7-1 熏貂皮朝冠
图7-2 绒缨料石顶皇帝冬朝冠
图8-1 黄云缎串珠朝靴
图8-2 石青绒串珠朝靴
图8 - 3 明黄绸绣彩云金龙高腰二 吉服
皇帝吉服包括龙袍、衮服、吉服冠、吉服带,皇帝吉服称为“龙袍”,在清宫,只有皇帝、后妃的吉服可以称为“龙袍”,其他人吉服称为“蟒袍”。
吉服袍(龙袍 )用于除夕、元旦、万寿、冬至等节日,以及先农坛耕耤(音:及 )礼、筵宴、大婚、中秋节、七夕节、端阳节、上皇太后徽号、太和殿
阅视祝版、中和殿阅视祝版、长春宫祭殿神、坤宁宫磕头、坤宁宫祭新月神、奉先殿行礼、药王圣诞、坤宁宫还愿、颁诏受贺、大高殿开光等活动期间。
皇帝吉服袍(龙袍 )形制是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端、裾四开,直身式袍服,缀铜镀金錾花扣或铜镀金光素扣(图 9-1、9-2)。颜色有:明黄、石青、蓝色、酱色、棕色等。因为是喜庆吉日穿着,色彩不拘泥于典制,所以皇帝着吉服期间又称为“花衣期”“彩服期”(图 9-3、9-4)。
皇帝的吉服袍(龙袍)里子为明黄色或月白色的暗花绫居多,不用其他颜色。马蹄袖端的里子是月白色素缎或者是暗花绫的,没有其他颜色的。冬天的吉服袍有的镶有皮领(图 9-5),有的镶有夹领,但是夹领的颜色与袍服的颜色是不同的,一般领子是石青色缎的,笔者曾仔细观察针脚,明显是后做的领子镶上去的,是为了护颈保暖,若用领衣,则领子是月白色的,没有其他颜色。清代服饰制度规定吉服袍是没有披领的,所以,着吉服袍时,不能带披领。
皇帝吉服袍的纹样以龙纹为主,与朝袍一样,饰九尊金龙,位置是 :前胸一尊、后背一尊、两肩各一尊、前后下幅各两尊,掩襟一尊。因此直观龙袍,前后身都为五尊金龙,而实际全身共九尊金龙(不计边饰、马蹄袖等次要纹饰),象征皇帝的“九五之尊”。龙袍间饰十二章纹、五彩祥云、杂宝、暗八仙、金团寿字纹等。下幅的海水江崖纹饰称为“立水”,立水的纹样各朝均有不同,清中期以前,立水的水纹层次丰富,色彩雅致,线条流畅;晚清,立水的水纹较长,层次少,显得呆板(图 9-6)。 图9-1 清人画乾隆吉服像轴
图9-2 缂金彩蓝龙青白狐皮袍
图9-3 宝蓝江绸平金银龙袷袍
图9-4 绛色缎平金勾莲龙男袷袍
图9-5 明黄缎绣云蝠金龙银鼠皮袍清宫服饰的开裾是和等级制度分不开的,开裾多(四开裾)且长的服饰,等级高,在吉服里显得尤为突出。除皇帝及宗室以外其他人等,不许用四开裾的服饰,皇帝服饰的四开裾是最长的。
衮服是皇帝着吉服时套穿在外面的服饰,形制用途与礼服的衮服没有区别。
吉服冠是皇帝着吉服时御用,有冬夏两款,冬款吉服冠帽檐上仰,用紫貂,冠面饰朱纬,顶子为金錾花座,上衔大珍珠一枚。夏款吉服冠是用玉草或藤丝编织而成,面裱石青色罗,里饰红色纱或绸,缘饰石青色片金织金缎,冠檐下敞,上面缀朱纬,也有帽圈和可伸缩的帽带。顶子和冬吉服冠相同。
吉服带是皇帝着吉服时御用。皇帝的吉服带细节没有朝服带严格,典制记载也有“随所欲”“惟宜”字样,但是并不是说可以违反等级制度。皇帝吉服带颜色为明黄,镂金版四枚,方、圆“随所欲”。其他的可以仿朝服带为之。值得注意的是,制度规定,吉服带的佩帉用白色,直条式,下端是平齐的,与朝服带的“左右佩帉……月白色、白色各一”“上广下锐形”有区别(图10)。
此外,皇帝着吉服时所御用朝珠、靴,都可以仿照着朝服时办理。吉服的扣饰都是铜镀金錾花扣或光素扣,不用其他材质的,也不用盘扣,扣别的长短因朝代不同有很大不同,是比较重要的细节。
礼服和吉服是清代舆服制度最为重要的服饰,可深入研究的课题很多,但是,细节是鉴定时代的重要内容,注意和尊重实物史料细节是文物研究必不可少的。
图9-6 杏黄缂丝五彩云蝠八福金龙小夹袍
图10 吉服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