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纵横

中山装是孙中山发明的吗

作者:薛庆时
关于中国第一套中山装的发明权,诸说不一。一说是1905年,旅居日本、正在筹备组建中国同盟会的孙中山,萌生了创制一套中国式新制服,以提振人们的革命精神的想法。他偕同挚友黄兴,前往旅日华侨张氏开设的同义昌呢绒洋服店,将这个意愿委托给张方诚等服装业的高手落实。他们采用西装的造型和制作技术,参考了日本的学生装、士官服,并融入中国服饰传统要素,设计成了中山装。

另一种说法是,在张方诚完成服装设计图纸后,孙中山因发动革命的需要离开日本回国。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清王朝,男人们很快剪掉了头上的辫子,一个时代终结了。但当时人们的穿着变化还不大,不足以显示辛亥革命的成果。1916年,孙中山拿着张方诚画的图样,找到浙江奉化籍的“奉帮裁缝”(亦称“红帮裁缝”,专门裁剪缝制各种西式服装)王才运在上海创设的“荣昌祥呢绒西服号”,制作成了中山装。

还有一种说法是,1919年,孙中山把一套他穿过的英国陆军制服交上海亨利西服店,要求改制成具有汉族特点的简便服装。改制成的服装,背面有中缝,后背中腰有带,门襟钉九个钮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裥”。既不像当时流行的“唐装”,也不是一般的“西装”,仍有点像英国陆军制服。店员们七嘴八舌,就叫了它“中山装”。

1923年孙中山与宋庆龄在广州。孙中山的上装为立翻领,七粒扣,四贴袋设计

这张合照中的孙中山,所着中山装为立领,六粒扣,挖袋设计第四种说法是,大约在1923年,孙中山在广东任大元帅时,以当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委托越南河内洋服店的华侨老板黄隆生,本着“适于卫生、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瞻”的原则,设计新的服装款式。黄对这项任务十分重视,参考了多种服装样品,最后以英国学生制服为蓝本改进设计,并亲自缝制好样品,送到孙中山手中,受到孙中山和革命党人的欢迎,称赞这种服装“好看,实用,方便,省钱”。

以上各说,表明中山装确实与孙中山有着密切关联。至于哪种说法比较可靠,有人作过考证,但由于确切的文字记载不多,难以定论。笔者认为,几种说法述及的人员,都有名有姓,都有一定的根据,不能说哪种说法纯属讹传。

从孙中山穿中山装的照片中看,中山装式样并不相同。由此可以说明,孙中山关注中山装的设计和制作,有一个过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曾颁布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法令,其中有关“剪辫”“易服”等内容,便是旨在“涤旧染之污,做新国之民”,希望逐渐树立起中国人的新形象。“易服”的原则是,“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可见“易服”主要是指礼服而言。

孙中山认为,穿衣是随文明进化而发展的,故文明越进步,穿衣问题也就越复杂;服饰应该既护体,又美观,还必须方便,不碍于劳作。早期的中山装以单立领,领子有风纪扣,对襟,装袖,上下各两个兜(暗兜或明兜),后背破缝,前襟直线排列七、六或五扣(早期还曾有用九扣的),左右袖口各钉三个装饰扣(也可不钉)等为特点。后来不断改进简化,如立领改为翻折式立领,后背破缝、袖口订装饰扣等被去除,缝制工艺也较西服简易。中山装在制作工艺上可分精做和简做两种,前者使用毛料等高级衣料作面料,内衬夹里和衬垫,用作礼服,和裤子配套穿用;后者一般采用布料做面料,不加夹里和衬垫,只作便服穿用,被认为具有实用、方便和经济等优点。重要的是,中山装被赋予了革命意识的象征属性。有说孙中山晚年只穿中山装的。1929年,民国政府重新颁布了《民国制服条例》,将中山装规定为党政官员的礼服。当时的宪法也有规定:官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

新中国成立后,中山装的遗产被完整地继承了下来。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都常在礼仪场合穿着中山装,西方人因此称呼中山装为“毛装”,日本人称呼中山装为“人民服”。这种服装及其衍生的变化服装,成为1980年代以前中国民众的主要服装样式。不仅党和国家领导人穿,全国广大的干部、工人、农民、学生和知识分子也都穿,更是出国人员的标准制服。在这期间,可能受“列宁装”的影响,中山装的款式有些变化,如翻折领变尖、上下贴兜的形式有所简化等。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装和夹克衫等逐渐开始流行,但国家领导人在出席国内重大活动时,依旧习惯穿着中山装。

毛泽东身着中山装在开国大典上2012年11月16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前后两届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和习近平,都是穿的中山装。

不久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荷兰进行国事访问。在出席威廉·亚历山大国王举行的盛大国宴时,习近平主席穿的是在传统中山装基础上改进的中式礼服,领子是立领,与传统的中山装不同之处是把惯常的明门襟改为暗门襟,只有三个口袋,上面一只口袋的扣子是暗扣。值得一提的,口袋上端绣有简洁的图案,衬托了穿着者大方、沉稳的气质,受到了中外媒体的特别关注,不仅展现了一位大国领导人的民族自尊、自信和对国际文化的了解与尊重,更是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使中山装这一经典服饰在外交场合表现了与时俱进的魅力。国内一些知名的服装设计师及礼仪专家们已经在预测:这一演绎很可能会引领中国时尚的风潮。

作者系《中国纺织报》原总编辑

 

同根同源,开门见“山”

1961年,胡志明访韶山毛主席故居

与煤炭负重前行

延安儿女的故事:领袖的爱(一)

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

“两弹”结合试验准备的经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