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木艾日克村的青年麦西莱甫和田地区皮山县科克铁热克乡库木艾日克村,距县城5公里。这里是我到访过的最为靠近祖国西部边境线的地方,也是最靠近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地方。从村子出发,驱车北上20来分钟,即可看到茫茫的戈壁滩。
眼下,位于沙漠边缘的这个村子的主色调是黄色。但还有绿色,那是新疆杨的颜色。这种俗称“穿天杨”的杨树高近30米,有着极强的抗旱能力。它的每一根枝干都是向上的,所以每棵杨树间的距离有时可能只有一个拳头那么宽。这个距离,对于我东北老家的杨树来说是无法做到的。“穿天杨”种在道路两旁美化环境,种在农田周边防风固沙,甚至种在自家院子里当作围墙。走在村子里,仿佛进入了一片杨树林中,也可以说是村民在杨树林里建起房屋,居住生活。晴天,黑灰的柏油路或黄黄的土路与绿绿的新疆杨、碧蓝的天空,构成一道南疆农村独有的风景。
但是,这里的风沙说来就来。沙土乘着风从不远处的沙漠大规模袭来,挡也挡不住。风沙过后,村民走出屋子打扫院子,一会儿功夫便扫出一个小土堆。万物复苏的春季,其他地方下的是雨,这里下的却可能是沙土。
不请自来的风沙,大面积的新疆杨,都在提醒我:当地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周边沙漠环境的制约,比如短缺的水资源、贫瘠的沙化土壤。
但如同始终向上的新疆杨,这里的村民也是积极向上的。2015年,他们又得到了一个脱贫增收的好机会——库木艾日克村成为国家民委重点帮扶南疆12个村中的一员,获得帮扶资金200万元。住库木艾日克村工作组成员与养鸽的村民在一起追鸽子的人
村民阿布都重圆了梦想。这位年过七旬的维吾尔族老爷爷,借助国家民委帮扶资金重新开始了属于他的养鸽梦。
自记事起阿布都就喜欢鸽子。有时在回家的路上见到飞舞的鸽子,他便不顾一切地追上去。沙土路上,留下少年小而清晰的脚印。那些飞翔的鸽子,也许并不知道有个少年在忘我地追着它们。阿布都跑累了坐到地上,沮丧自己没有长一双翅膀。在11岁那年,父母见他如此喜欢鸽子,便花两块钱买了10只鸽子作为礼物送给他。 两块钱——对于这个贫困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那些鸽子阿布都养了十来年,直到有一天被人全部偷走。老人回忆说,当时为此伤心地哭了好几天。伴随他整个童年的鸽子就这样消失了,而家里的经济条件已经不再可能买新的鸽子。
后来,长大成人的阿布都成家立业,有了三个孩子。上世纪70年代末,老人在一次劳动中不幸遭遇事故,右胳膊落下残疾,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但小时候给生产队放羊的经历,让他对于养羊十分擅长。阿布都家里一直养着羊,一般有几十只的规模。通常每隔三个月,即在新的一批小羊出生时卖掉稍大一点的羊来维持生活开支。老人指着身后正在建设的牲畜圈激动地说:“这次我进入了家庭养鸽项目第二批100户名单里,建鸽舍的5000元帮扶资金已经发放到了手中。我的养鸽梦马上要实现了,并且养羊的老本行也可以继续做。”
阿布都过去用的羊圈,都是用土墙建起来的。柳条糊上泥巴扶起来的土墙极其简陋,隔上两三年就得修补一次,既费钱又麻烦。这一次,阿布都打算用国家民委帮扶资金买砖、水泥盖座羊圈和鸽舍合二为一的结实的牲畜圈——这是县畜牧站给出的建议,也是村里的养鸽大户通常采用的方法。在牲畜圈的两侧墙壁上挂上鸽子窝,屋顶中间留出稍大点的四方形天窗,与建在上面的鸽舍相通。这样一来,天冷时鸽子会飞到牲畜圈内,住在鸽子窝里,借着羊的体温和羊粪的温度驱寒。天气转暖后,鸽子又可以通过天窗飞回鸽舍内,繁衍下一代。阿布都满怀期待地说:“等这个牲畜圈盖起来,就不用像过去那样为圈舍修补操心了。我可以每天搬个凳子坐在鸽舍前,欣赏那些曾经追过的鸽子。”
库木艾日克村使用国家民委帮扶资金发展家庭养鸽,是村党支部与自治区民委第二批“访惠聚”住村工作组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共同商议的结果。村里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到一亩。对这些情况了如指掌的村支书,提议搞家庭养鸽项目。
库木艾日克村地处沙漠边缘,而库木艾日克在维吾尔文里就是“沙渠”的意思。村民们认为沙漠是凉性的。为抵消“凉意”,他们在日常饮食中习惯摄入“热性”的东西,比如羊肉、鸽子肉等来达到体内的冷热平衡。事实上,养鸽吃鸽一直是南疆人的传统。有了这样的需求,国家民委帮扶资金助力下的家庭养鸽项目就具备了实施的基本条件。村党支部与住村工作组共确定276户村民养鸽,第一部分帮扶资金到位后,第一批40户村民去年底就建了鸽舍、买了鸽子。
从今年的100户开始,工作组鼓励村民在县里购买鸽子,或者在本村养鸽大户手中购买。参与养鸽项目的村民只要在鸽舍内确保有15对鸽子,村里即可提前支付村民购买鸽子款1800元。家里有积蓄的村民还可以先行购买中意的鸽子,品种不加限制,规模达到15对之后再去领这笔钱。
作为库木艾日克村唯一的大学毕业生,吾吉买买提琢摸的事情与所有养鸽户息息相关:如何把鸽子卖出去?
2014年回到村里的吾吉买买提,此前一直在外地工作。读大学期间他的汉语水平得到很大提高,2004年毕业后进入一家位于阿图什的棉加工厂工作。不到三年,工作出色、头脑灵活的吾吉买买提深得老板信任,从公司拿到了运输棉花籽的业务。从此,他用自己陆续买进的三辆大货车专门搞起了运输。回到村里后,需要运输的事情,都在他的营业范围内。去年皮山县发生地震,库木艾日克村也遭受损失。国家出资为村民建设抗震安居房,吾吉买买提用自己的运输车积极参与救灾和安居房建设,受到村民一致好评。
去年底,库木艾日克村家庭养鸽项目正式实施。吾吉买买提从住村工作组得知2016年要继续完成全村276户家庭养鸽项目,这让他看到了商机。“村里家家户户都在养鸽子,这些鸽子全部拿到本地大巴扎(集市)去卖不太可能。而在包括乌鲁木齐在内的很多城市,乳鸽很受欢迎。我打算购入一套乳鸽加工设备,做熟食,用真空袋包装起来,再配上作料包,销售到全国。”为此,吾吉买买提特意去县里的乳鸽加工厂考察了一番。整套设备体积不大,两间房子就可以容下,价格也不贵,通过网络就可以买到。他准备在自家院子里腾出一片空地,把厂房建起来。这样,还可以雇佣本村的村民,带动大家就业。除了常规销售渠道,吾吉买买提也计划通过互联网扩大销售。村里已覆盖宽带,只要家里有台电脑,便可上网。最近他在学习如何使用淘宝,过去是在上面买东西,现在则是作为一个卖家要把手中的产品推广出去。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住村工作组的大力支持。我们有理由期待,库木艾日克村这位唯一的大学生将给村里带来新的变化。
最初,村党支部和工作组推介家庭养鸽项目,动员村民参与时,有些人是持怀疑态度的。库木艾日克村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左右,每户6800元的养鸽项目资金相当于村民不吃不喝两年多的收入——这样的惠民政策,当初让一些村民不敢相信是真的。“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如今盖起鸽舍的村民,如实坦陈他们当时的心情。
在村党支部和工作组的组织下,村里有经验的养鸽大户、有威望的宗教人士以及村干部带头进入第一批40户名单,为个别持怀疑态度的村民“试水”。没过多久,第一批养鸽户院子里便有了新盖的鸽舍,肉鸽在鸽舍内悠闲地吃起了苞谷。村里的节日聚会上,养鸽户高兴地说已经拿到6800元项目资金,建完鸽舍买完鸽子后还有些剩余。第一批40户养鸽村民的成功,让所有人特别是曾经将信将疑的村民们认识到扶持家庭养鸽项目是真的,是实打实的,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受益。接下来,当第三批“访惠聚”工作组入住库木艾日克村,着手推进第二批100户养鸽项目的实施时,情况有了180度的变化:村民们十分踊跃,拿到资金后加快进度建设鸽舍。而第三批136户中的一些村民也按耐不住心中的热情,在资金尚未发放的情况下先开始了鸽舍建设。他们想通过实际行动向村党支部和住村工作组证明自己有能力、有信心把养鸽项目做好。
吾吉买买提夫妇
买买提明学汉语的小儿子麦尔丹江(右二)双语和未来
包括库木艾日克村在内的科克铁热克乡所属25个村的村民民族成分单一,都是维吾尔族。如果在村子里听到有人说汉语,那多半是走访入户的住村工作组成员。在这种语言环境下,村里的孩子如何更好地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汉语,成了当地学校和家长关心的头等大事。
海热古丽是科克铁热克乡第一小学库木艾日克村分校的教师,也是全校唯一的大学毕业生和汉语最流利的老师。学校一至五年级实行双语教学,海热古丽是二年级双语班的班主任。虽然是数学老师,但她有时候也会教汉语。孩子们放学回家跟父母只能说维吾尔语,所以学校的汉语课对于他们学好汉语非常重要。而海热古丽的标准发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孩子们学好汉语。
正式接受大学本科教育前,海热古丽在江西一所高校完成了两年的预科学习。初到内地,语言环境让海热古丽犯了难。平时习惯用维吾尔语的她几乎无法听懂老师讲课,与同学的交流也存在障碍。海热古丽的父母都是皮山县中学的老师,了解女儿的困难后,一直鼓励她坚持下去。两年后,过了语言关的海热古丽顺利进入陕西师范大学学习。现在,入职近两年的海热古丽生活忙碌而充实。早上到校后,她先给班里的学生上半个小时的汉语早自习。由她领读课文,学生们跟读,并要求他们在这段时间内只说汉语。海热古丽高兴地告诉我,现在她班里孩子们的汉语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班,正是早自习起了大作用。
作为朝鲜族,听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从小在朝鲜族村庄长大的母亲,通过高考进入卫校学习时面对的语言困境与海热古丽颇为相似:她们都是经历了逐步适应和高强度学习过程后,才掌握汉语,进而完成学业的。
采访期间,受村民买买提明的邀请,我与住村工作组的同志一同前往他家吃饭。这几年,为提高小儿子的汉语水平,买买提明投资了1万多元。孩子5岁时,就送到了县里的双语幼儿园。现在孩子7岁,马上要升入小学,买买提明又找了一位汉语老师,每天晚上来补习汉语。对孩子教育投入如此之大,源于他这几年走南闯北的体悟。
库木艾日克村所在的科克铁热克乡虽然土地贫瘠,但盛产大枣、核桃、葡萄等。在这样的地方,一个家庭要想脱贫致富也取决于一家之主是否肯动脑筋、勤劳能干。买买提明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三。几年前,兄弟合作,大哥和二哥从村民手中收购大枣、核桃和玫瑰花瓣,然后在自家作坊里进行清洗、挑选和包装,买买提明负责销售。两年前,他决定去内地闯闯,试着开拓新市场。当他第一次到广州的时候,就意识到自己的语言是个大问题。他通过朋友联系了一桩利润可观的买卖,只因与买家沟通不畅而终止。这次受挫的经历,让买买提明意识到掌握汉语的重要性。回家后,他立即把儿子送进了双语幼儿园。
吃饭前,住村工作组的成员把买买提明的小儿子叫过来,打算考考他的汉语,看他这几年学得怎样。小男孩羞涩地在纸上用汉字写下了自己的名字:麦尔丹江。笔画清晰、有力,不像出自一个7岁孩子之手。对此,大家连连发出赞叹。随后的“汉语提问环节”,麦尔丹江也对答如流,发音标准。我看到买买提明露出欣慰的表情,紧紧地搂住小儿子的肩膀。买买提明还向我透露了更长远的计划:过几年,再请一位老师教孩子英语。等孩子大学毕业后,鼓励他回到家乡考公务员为乡亲们服务。或者,支持他去内地创业,开辟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其实,即便没有父母的引导,对学习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也是每一个追求进步的孩子共有的特征。在住村工作组的引荐下我见到了艾木都拉,一个初中三年级的男生。
艾木都拉与住村工作组的相识,源于他对学习汉语的热情。有一次,因为家里停电,艾木都拉来到村委会操场借着路灯的光亮写汉语作业。这一幕,正好被住村工作组组员潘锐看到。问明缘由,被他的学习热情所打动,潘锐直接搬过来一个凳子现场给艾木都拉辅导起了作业,并告诉他学习过程中如果有不懂的随时可以过来找工作组。实际上,艾木都拉学习汉语的出发点特别单纯且诚恳:学校里教他汉语的汉族老师对班里每个学生都关怀备至,尽全力帮助他们学好汉语,艾木都拉特别想把自己感激之情用汉语说给老师听,但他却连一句连贯的句子都无法组织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艾木都拉更加意识到今后若想去内地发展,汉语是必不可少的技能,即便以后大学毕业回家乡工作,也需要熟练地掌握汉语。
艾木都拉告诉我,他最大的理想是大学毕业后参军入伍。“这几年部队的大哥哥们在‘去极端化’、打击暴恐分子的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离不开他们的无私奉献。”看着艾木都拉坚定的眼神,我想到了一句话:心有多大,舞台便有多大,梦想终究可以实现。
科克铁热克乡第一小学库木艾日克村分校双语班最可爱的人
采访期间,我接触最多的就是“访惠聚”住村工作组。这批工作组来到村里还不足两个月时间,住村后便着手推进养鸽项目。除了给100个养鸽户建立档案,他们还要每天走访入户,了解鸽舍建设、鸽子购买以及疫苗接种等情况。第一批40个养鸽户,加上第二批100个养鸽户,工作组要花一周多的时间才能走访完毕。村里土路不少,一脚踩上去,如同踩进了厚厚的雪里,留下深深的脚印。每次走访回来,大家的鞋里、裤子上全是灰土。我到村里的时候,有些养鸽户工作组已经走访了至少4次,村民们也记住了工作组每个人的面孔。
在马不停蹄的忙碌中,工作组里的两位女性——组长刘江勤和组员冯爽还是抽出时间学会了麦西莱甫,且一招一式丝毫不输于当地村民。那天来到村委会大院,伴随着欢快而富有节奏的音乐,一群维吾尔族青年正跟着站在最前面的舞蹈老师排练集体舞。过了一会儿,响起了更为欢快奔放的音乐,大家围成一个圈子,几个男青年在中间跳起了麦西莱甫。其中一个男生舞动着手臂、双腿打着节拍向女生那边慢慢移去,邀请女生参与进来。不一会儿,人越来越多,麦西莱甫高手纷纷展示自己的舞技。在他们的感染下,我也情不自禁地用脚尖打起了拍子。这时,我看到了两个熟悉的面孔——刘江勤和冯爽。她们也加入进来,跳着欢快的麦西莱甫,与大家融在了一起。
而潘锐与艾木都拉的那次偶然相遇,还促成了另一个善举。
潘锐把辅导艾木都拉学习汉语的照片上传到微信朋友圈后,他的一位朋友、乌鲁木齐市41中学的王老师细心地发现寒冬里少年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在王老师的倡议下,她所在学校的师生短短一周内就捐赠了超过2000件款式各样、四季分明的衣物,并很快送了过来。发放衣服的那天,全村像过年一样热闹。拿到衣服的村民高兴得合不拢嘴,有些村民当场给孩子穿上了新衣。艾木都拉的母亲更是第二天就拿着热乎乎的馕饼来到村委会,感谢工作组为孩子带来的衣服,更感谢工作组给村里带来的变化。
工作组副组长艾白都拉的家乡在阿图什,那里的人以善于经商而闻名。南疆很多青年外出打工都会选择到阿图什,因为那里工作岗位多、工资高,还管吃住。艾白都拉住村之后,便联系家乡经商的朋友和亲戚,向他们介绍村里的情况。没过多久,1200件纯羊毛衣、200双鞋子、200条裤子、200件夹克等总价值超过20万元的物品运到了村里。最近,为推动村里妇女工作的开展,艾白都拉的一位女商人朋友又寄来了100箱卫生巾。
工作组成员、自治区佛教协会副秘书长邢柱,则将关注点落在了村里的孩子身上。他发现孩子们学习知识主要通过学校的教科书,放学回家后的课余生活非常单一。邢柱联系自己在寺院工作的朋友,详细说明村里孩子们的情况。时间不长,由寺院捐赠的10台崭新的电脑运到了村委会大院里的儿童乐园,一个面向全村儿童的电脑房就此诞生。电脑接入了互联网,就等于连接了整个世界。今后,这里的孩子们可以通过儿童乐园里小小的电脑,去感受大大的世界了。
“既然来到村里,就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为村民多做点实事。我们每个人的力量有限,但这些有限的力量汇聚起来,一定能发挥出想象不到的作用。” 每个工作组成员,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这句话写在了库木艾日克全体村民的心坎上。 (责编 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