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民族

村里人的五张“素描”

作者:□文·图 \/ 本刊记者 拉姆
□文·图 / 本刊记者 拉姆

北京时间上午10点30分,对于与北京有着至少两个小时时差的南疆而言此时尚早,晨光将开外孜力克村装扮得分外清亮。春耕刚忙完,果树嫁接、剪枝方才开始,杏花初落,旱柳抽条。新春时节,面对村子里的便民超市、乐器店、裁缝店、地毯销售点和农家饭店等新鲜事物,村民们还需要慢慢品味。

村委会大门外,一幢黄色两层小楼一层临街的四家商铺的主人,正清扫店面,为迎接客人做准备。透过路边毛白杨的主干和迅速萌发、涨开的叶片,可以看到一幅占整面墙的宣传画:戴着花帽的各族人民欢聚于国旗下,画风极具维吾尔族装饰风格及审美趣味。再远处,道路两旁的葡萄藤还来不及在葡萄架铺上绿色,使得裸露的农舍外墙徒然增加了体量, 如同天然的晾晒房。

距喀什地区巴楚县城4.5公里的开外孜力克村,除了一户汉族居民,其余283户都是维吾尔族。与很多位于叶尔羌河流域的古老村庄一样,没有人考究过开外孜力克的历史。村里没人清楚它古老的过往,但无一例外地记得自己出生、成长都伴随着棉花的种植与采收——全村耕地面积4500亩,去年仅棉花种植就达3200亩。维吾尔族先民在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依托河流绿洲而生产生活,人们将这些分布在古丝绸之路上、串起东西方文明的人类活动之地统称为“丝路明珠”。而“开外孜力克”,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就是“种植棉花的地方”。其所属的巴楚县亦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土地、气候条件适宜种植棉花、小麦和果树,但风沙大、盐碱荒地多、用水缺口大、基础设施薄弱,依然是发展的短板。

巴楚是巴尔楚克的简称,源于古代维吾尔语,意为“应有尽有的地方”。它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国道314线、省道215线、三莎高速和南疆铁路贯穿县境。目前,全县总人口38.22万人,共有25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总人口的95.11%。

这会儿,吐江古丽·如苏力已将便民超市屋内外洒过清水,在擦拭货架上摆放的货物。超市以售卖烟酒、食品、小百货为主,开业刚一个多月营业额已达3000多元。顾客除了本村人,其他村的居民也多有光顾。

“开店我投入了1000元,工作组帮忙联系进的货,我打算再进些家电和五金商品。开店就有收入,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光靠政府扶,自己不努力不行。贫困户不是天生就注定穷的,只要有政府在我们就有信心。”吐江古丽边跟我说话边招呼客人入座。最近,她又在超市里支了张小桌子,兼卖自家做的凉粉,生意很不错。

此时,与小超市毗邻的姐妹手工乐器店、裁缝店、地毯销售点和农家饭店,也陆续开始营业了。饭店门口,已经有6位客人在点餐。“离得近,价格合理,抓饭、拌面、烤肉、馍馍、炒菜味道都不错。以前聚餐、聚会都要去县城,现在生活一下子方便了。我们不是这个村子的,但我们也常来。大人孩子都喜欢来活动中心,亚克西(维吾尔语:好)!”

村民所说的活动中心,就是开外孜力克村的新事物:多来提巴格乡和县良种繁育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心。

去年,国家民委开始重点帮扶开外孜力克村,实施了两个项目: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心、红枣嫁接及培训,共投入项目资金200万元。在自治区政协机关第二批“访惠聚”活动住村工作组的帮助下,活动中心于同年5月动工,9月22日正式投入使用。

活动中心的两层小楼的一楼为临街铺面,二楼则是全天开放的儿童欢乐家园和阅览室,建筑面积320平方米。门前的村民文化广场上,还有绿化、灯光、健身器材等配套建设。

活动中心的4家商铺是村两委和自治区政协住村工作组经过认真思考后,在村中120户低保户中选出4户开办的,以通过帮扶贫困户办实体进行脱贫的宣传带动。比如,吐江古丽丈夫去世后,自己拉扯两个孩子,生活艰难;而选择吐尔逊·达吾提开饭店,则考虑他的儿子学过厨师专业,在县城饭馆打过工。每户每月象征性收100元租金,既不给贫困户增加负担,又为村委会增加了活动经费。这算是比较细致的精准扶贫了。儿童欢乐家园为开外孜力克村和良种场各族儿童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成长在一起,创造了条件。正在阅读维文版《红色记忆》的吾斯曼·依布拉音老人则再三地说,自己常来阅览室看有关农业技术和航天方面的书。他还提了个建议,希望能多增添些介绍国家最新法规、政策的书籍。

这个活动中心集宣传、教育、培训、联谊、托幼、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已成为增进民族团结、开展民族团结共建活动的良好平台。

正在记者采访时,村里突然热闹起来,两辆考斯特车停在了村委会大门前:原来,是自治区政协主席努尔兰·阿不都满金一行来村里开展调研,并举办自治区政协向多来提巴格乡捐赠农机具的交接仪式。此时仪式就在村民文化广场上举行——这里已多次举行过各类宣传教育、节庆婚丧活动。在村民的簇拥下,价值60万元的6套拖拉机和农用机具披着红花,移交给自治区政协6个住村点的村党支部书记。努尔兰主席还在仪式上发表讲话强调:“今年新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年活动具有里程碑意义,新疆发展的基础就是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阳光,是空气,是生命线。56个民族是兄弟姐妹,母亲就是伟大的祖国!”

而投入100万元的红枣嫁接及培训项目,从今年3月开始实施。这是为应对近两年来国内棉花经济下行背景下减棉增林果,进行产业调整、精准扶贫而采取的举措。

在村里1500亩的红枣棉花套种、红枣小麦套种现场,正带技术人员进行红枣苗嫁接的乡林业站长买买提明·亚森为我算了一笔账:红枣苗从头年种、来年嫁接,到第四年进入产果期,涉及果苗费、嫁接费、结穗费、人工费、管理费、指导费、培训费等费用,加上水、肥、农药费用,在无重大自然病虫灾害的前提下,4年下来密植需投入七八千元/亩,套种需投入三五千元/亩。投资大、技术要求高、收益周期长,对许多农民而言,发展林果业是一项新产业,负担和风险都较大。

历史上,开外孜力克村维吾尔族群众大多种植棉花。近年来棉花价格持续走低,农民纷纷退棉种枣,将增收的希望寄托在种植红枣上。当前南疆林果业发展势头很好,林果产品附加值均高于棉花、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农民种植林果的热情较高。眼下,全村红枣补植320亩,嫁接红枣600亩;全乡以红枣为主的林果业面积共7.9万亩,红枣示范园面积2100亩,红枣品种改造嫁接面积1800亩8万株;全县完成红枣、核桃新造林3.72万亩。

但由于缺乏种植技术,加之田间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开外孜力克村维吾尔族农民的红枣产量和收益只能达到临近的良种场汉族职工的一至二成。良种场汉族职工红枣种植水平普遍较高,每亩收益达到1万元。

同时,维吾尔族群众在市场销售等方面也存在短板。市场对接、规模发展、创建品牌甚至在产品包装等方面意识都还不强,电商经营更是无从谈起。而良种场的汉族职工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提前就联系好了销路,一周之内就可以把几十吨红枣变成现金。

对此,政府介入,提供技术、资金、渠道支持,消除维吾尔族群众发展林果业的后顾之忧,就显得尤为重要。巴楚县民宗委江书记介绍说:国家民委帮扶的项目资金,除了通过乡林业站对全乡6个村进行首轮红枣嫁接培训外,其余全部用于1500亩红枣苗嫁接。

此外,国家民委帮扶的部分资金还被用于开外孜力克村与县良种场之间的两条“连心路”及沿线居民区配套、村“聚心之家” 和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等项目建设上。

开外孜力克村这个沙漠边缘的维吾尔族小村庄,有许多打动人心、值得记录的人物和故事。在此,我们听听她(他)们的自述,也为村里的这五位干部群众画个素描……

哈斯叶提·亚森,维吾尔族,43岁,村民

(哈斯叶提放下手中正在制做的都塔尔,起身带我去她家做客。砌了一半的院墙,刚开垦的菜园,去年10月建起的院落至今尚未完全竣工。两只刚出生4天的羔羊蜷缩在羊圈内,丈夫在院中的木床上休息……尽管日子过得艰辛,但哈斯叶提已然看到了希望。)

“即使全世界的竖琴尽数焚毁/仍然会有隐藏的乐器在弹奏/就好比蜡烛虽然熄灭/但我们手上依然有燧石和火种……”

这是波斯圣哲、诗人莫拉维·贾拉鲁丁·鲁米的诗。没有出嫁的时候,我喜欢弹都塔尔喜欢唱歌,也把鲁米的诗唱进歌里。但曾经有很长、很长时间我没有弹过琴、唱过歌了——如今时不时会弹起都塔尔,当然有时候也是为了试音和生意。生活对我来说从来都不容易。

我丈夫多年前患了严重的糖尿病,行动不便,也不能干活儿。女儿出嫁了,13岁的儿子还在上学。家里只有两亩地,靠种点小麦、玉米解决口粮问题。我自己也有肾病,一个肾已经萎缩。丈夫没患病之前,我跟他学会了乐器制作手艺,现在全家就靠我做乐器的手艺生活,还要想办法看病。挣的钱赶不上花销。

我会制做维吾尔族传统乐器,都塔尔、坦布尔、艾捷克、手鼓……原材料主要用桑木、核桃木和红枣木。因为蒙皮子要考虑热胀冷缩,手鼓得在冬天制作。制做一把都塔尔需要5天工期,不算手工,成本100多元,普通的卖四五百元,精致的可卖到1000多元。开外孜力克村的妇女和儿童每制做好50件乐器,我就要去城里大街、巴扎上摆摊卖,每出一趟门大概需要20多天,墨玉、柯坪、阿克苏、库尔勒、吐鲁番、乌鲁木齐都去过。按订单给人供货会简单些,当地有朋友接济、提供住宿也好很多,但多数时候得自己想办法解决吃住等问题。有一次我借了1000块钱去吐鲁番,路上搭乘的三轮车翻车了,我受了伤,浑身是血,50件乐器也全摔碎了。三轮车司机也穷,只象征性地赔了点钱。这次事故,让我家三四年都没有缓过劲儿来。这样的生活我已经过了14年。

去年10月,村里的活动中心建好了,村干部考虑到我家的实际困难,让我在铺子里就能制做乐器、发货,条件太好了。至今我已经售出两批货,分别发往柯坪和阿克苏。铺子面积大,我找了做缝纫的好姐妹合作经营,既可以分担房租,也能帮她增加收入,村里很支持。

有了固定的店子,就不用那么辛苦地到处跑了,还可以更好地照顾家庭。

去年10月,国家帮助我家建了37平方米的富民安居房,自己只掏了2000多块钱,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国家还给我们免费建了50平方米的羊圈,家里养了12只大羊、6只羊羔。中央在关心我们,生活遇到困难都靠政府帮助解决。我非常感谢党和政府!但我能力有限,真不知道如何才能报答党和政府。

热合曼·艾买尔,维吾尔族,56岁,村晨礼寺伊玛目

(柏油铺就的四级公路“连心路”上车来人往,摩托车、三轮车、卡车、小汽车川流不息。公路两旁的农家院落和田地整齐划一,时有正在打地基的在建民房映入眼帘——路通了,自然吸引了人来。这样的变化在以前都是不可想象的。)

我就出生在这个院子里,在门口这条“连心路”上长大,晨礼寺也在路边。我认识路边的每一户人,对这条路闭着眼睛也走得过来。

我们这里过去都是泥巴路、盐碱地,“连心路”去年底修好前也一样。这条路连着开外孜力克村和良种场,沿路有39户人家,从前到处是杂草树木和垃圾,土路上的虚土有腿肚子高,车一跑,到处都是尘土。下雨又成了沼泽路,雨停20多天路都干不了。春天翻浆,一脚进去鞋子都能拔下来。

去年11月,这条路终于动工了。因为要加宽路面,路边一些沙枣树得砍掉,有些住户不愿意,住村工作组就挨家挨户做工作。开工后许多村民烧茶、煮鸡蛋给施工队送去,还帮忙维护交通。一个月后,柏油路就修好了,另外还免费给每家门口铺了连接“连心路”的混凝土地面。政府想得太周到了!

“连心路”通了,出门就方便了,什么车都能走了,县城的小商贩也愿意送货上门了。听说,还有城里人到良种场那边汉族住户的蔬菜大棚里搞采摘。

去年,村里的维吾尔族干部、党员、宗教人士和良种场的汉族职工结了10户民族团结对子,相互帮助,学习技术。开始我没有想到有这么好的效果。以前我们种红枣、蔬菜,会种不会管理,现在不仅能学管理,汉族结对子兄弟还帮我们找渠道做销售。

作为宗教人士,我心中一直有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概念,愿意给信教群众带头,促进民族团结。前几年嫁女儿办婚礼,有两个汉族朋友来家里祝贺,我特别高兴。听说今年村里还要和良种场再结16户“蔬菜大棚对子”、“红枣技术对子”和“双语学习对子”。这三个对子,我都想参加……只能参加一个?那就参加“双语学习对子”。学习语言最重要,语言能够交流。我虽然年龄大了,也要学好汉语。

“连心路”通车仪式上,一小队的库尔班·艾买尔向工作组赠送了用汉文书写的锦旗:“我是维吾尔族人,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所以用汉文写下我的心里话,表达感谢!”当时我也在场。这是大家共同想说的话。

自治区政协机关住开外孜力克村工作组的成员走村入户访民情买尔比汗·阿布都瓦依提,维吾尔族,60岁,党员,原村妇女主任

(见到买尔比汗·阿布都瓦依提时,她刚结束村里的义务劳动,喂过鸡、羊,正准备给家人做午饭。拍照时,她执意拉住丈夫的手,一起面对镜头。丈夫开心地用维吾尔式汉语对我说:“我老婆子好,结婚45年,没吵过嘴。家庭没团结就乱了,国家也一样。”)

我嫁到开外孜力克村后,生产、工作、养育孩子、照顾老人,转眼40多年就这样过去了。我丈夫亚合甫·尤努斯是县水利局的司机,当年他每月有36元工资。发工资后,他就把钱放进袜子里存起来。存够350元,就把50元交给我父亲,又用300元举办了婚礼,我就成了他的妻子。那年,我16岁。

那时候生活条件很差,全家16口,五六口人住一间土房子,肚子也吃不饱。我是长媳,每天劳动之外,还要照顾全家人的生活。好在公公婆婆人都很好,我们在一起生活了一辈子,从来没有红过脸,每个人都非常勤劳。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南疆维吾尔农村,文化程度普通都很低,妇女就更不用说。我是村里唯一上过初中的女性,有文化,能看懂报纸和书。村支书找我谈话,于是我从32岁起担任村妇女主任,一直干到今年才卸任。

妇女工作主要是宣传适龄结婚和计划生育,还要带领妇女参加劳动。1990年代是计划生育抓得最紧、也最难做的时候,在农村一家普遍有五六个孩子。我们村子的吐尔逊汗已有四男一女,还要生,工作就是做不通。后来她计划外又生了一个女儿,被罚了50元。那个时候,50元对农民来说是很大一笔钱。现在,吐尔逊汗说起超生的事儿,后悔得很。

在农村,养孩子给口苞谷馕就养大了,可长大以后生活就难了:没读书,没文化,没工作,无技术,无一技之长,只能种地,无法增加收入。邻居家的3个儿子都因为没文化、太穷离了婚。计划生育工作更早点做就好了,妇女负担重,家庭经济压力也大。如今妇女地位提高了,还可以出门挣钱。

现在我家的6亩地种了小麦、玉米,自家吃。丈夫退休工资每月3500元,国家每个月给我120元养老金,儿女们三个有工作、一个在家。明年我的党龄就满20年了,可以享受“四老”人员待遇。我很珍惜现在的生活,常用自己的经历教育妇女:只要劳动就能挣钱,懒人没前途。

早些年,我既要参加集体劳动,又要做妇女工作,没时间做饭,常常饿着肚子参加劳动。干农活时就用褥子把孩子裹起来放在地头,也顾不上照看。有一次,有人喊我“买尔比汗,你儿子在哭呢。”我赶紧跑过去看,儿子大小便糊了满身满脸。回去后,我跟公公和丈夫说妇女主任我不干了,公公说:“国家的事情还是要做。以后让你婆婆替你多干些,我们支持你工作。”

后来,村里把村干部的七八个孩子聚在一起,找了个妇女照看。每天早晨,我把早饭和孩子送过去就走了,往往忙到半夜才能回来,孩子时常就留到别人家过夜。我的孩子们就是这样长大的。如今生活好了,孩子们都上了双语幼儿园、双语学校,放了学还可以去村里的活动中心看书、玩耍、学汉语。

一对维吾尔族母女畅想着加入“结对子”后的美好生活

开外孜力克村即景张树森,汉族,巴楚县良种繁育场职工

(在村里的一片棉花、红枣套种的农田里,张树森正在给红枣苗嫁接:打锲、切割、裹薄膜,头年种的野生红枣苗被剪去头,再嫁接上优良品种的骏枣苗。经过这一程序,才能保证红枣苗品质优良。张树森告诉我,经过培训的熟练工一天能嫁接500株果苗。)

1989年,我从河南信阳带着全家老小到南疆找生计。先是在建筑工地打土块、搬砖干了一年后,才到良种场租地、种地。老家人多地少,生活难,我是自愿来到南疆当农民的。如今我在良种场落了户,并有15亩棉花和46亩红枣地,红枣种了七八年,已进入盛果期。勤劳致富日子过好了,好几个亲戚在我的带动下,也先后从老家来到多来提巴格乡安了家、落了户。

刚来的时候,言语不通,相互不了解。想租弃荒地,因为种种原因租地也困难。当时良种场的副场长吐尔地·买买提就出面挨家做工作,帮我争取到了40亩弃荒地和宅基地,还时常来家里问寒问暖。每年防汛最辛苦、最紧张的时候,吐尔地场长就自己出钱、带着馕和羊肉到防洪堤慰问大家。汉族农民来一户,他就帮忙安排一户,解决租地、住处和落户口。吐尔地场长几年前已经去世了,这样的维吾尔族干部真是好样的!

现在良种场有1005户职工,汉族有78户,每户都和维吾尔族职工结了邻里对子,都是嵌入式居住。我们场有维吾尔族收养汉族孤儿的,有多民族通婚的,大家相互之间关系特别融洽。

去年起,在工作组、村干部和场领导的组织下,我们和开外孜力克村结了10户“民族团结对子”。杨场长问我愿不愿意参加结对子——我当然愿意。双方先是确定需求、认亲戚、实地交流,然后发红枣种植技术要点时间表和维汉节庆日时间表,发连心卡、民族团结手册,组织座谈、聚餐,气氛好得很。

我的结对子兄弟叫亚森·阿布拉,是开外孜力克村的老会计、党员。他家13亩枣树已进入盛果期,但去年纯利润只有1万元,不理想。13亩的产量不足我们1亩的产量,肥料跟不上,也没技术。种植红枣技术要求很高,打枝、修剪、施肥、浇水、除虫……都是技术活儿,很辛苦。今年我让亚森每亩先上150公斤化肥,再浇水、上除草剂,我帮忙管理、买化肥——化肥成分不同,棉花和红枣用的也不一样。挂果后,我还要帮忙代销。我们联系内地老板收购红枣,规模、质量、语言都有优势,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销售,还能提高收购价。

去年11月,内地老板来我地头收红枣。地头的红枣堆成山,满地的落枣把田铺成了红毯子,村里种红枣的维吾尔族农民全跑来看,羡慕得不行。今年开春修枝,第一天他们村就来了8个农民来学习,第二天又来了几个。亚森兄弟也是,我怎么安排他怎么听。电话里讲不清楚,他就跑到地里、家里来找我,连说带比划。积极性全提起来了,今年他们村主动提出要结对子的农民特别多,我们场的汉族职工都不够用了。

既然结了对子,就要操心,不能光动嘴不出力。维吾尔族兄弟收留、帮助了我,什么时候我都不会忘记他们。

去年古尔邦节和中秋节连在一起,我们全家带了糖果鸡蛋去亚森家走亲戚、拜年。他特别高兴,留我们吃饭。告别时,他送了自家养的土鸡,有回谢的意思,也有祝贺中秋节的意思。亚森说:“我死了,以后儿子丫头也要和你们结对子。”

今年趁农闲我已提前修好了牛羊圈,计划发展家庭养殖业。维吾尔族兄弟有养殖技术方面的优势,我要向他们学习。

刘振强,汉族,自治区政协机关第二批“访惠聚”活动住村工作组临时党总支书记、总领队

(在采访中,时常听大家提到“刘书记”,从维吾尔族群众到汉族干部,无不对他尊敬、称赞有加。他们口中的刘振强,开朗风趣、平易近人,总是一身布衣出现在田间与农民家中,比农民还农民。这位出生于南疆、毕业于新疆大学、曾在克州党委和自治区民宗委任职、有着丰富民族宗教工作经验的老干部,结束在开外孜力克村的住村工作后,就退休了。)

根据自治区党委关于深入开展第二批“访惠聚”活动的要求,我与自治区政协机关第二批住村工作组的43名同志,于去年3月1日分别进住多来提巴格乡的6个村,将重点放在做好群众工作、加强基层组织、推进“去极端化”这三项工作上,坚持“两手都要硬”,用活用好“五把钥匙”,不断把“访惠聚”活动引向深入。

在加强民族团结方面,我们找准支点,引领群众走出了交往交流的第一步。

第一工作组所住的开外孜力克村与县良种繁育场相邻,良种场有近80户汉族群众。在住村工作之初,通过走访调研,我们决定发挥双方往来较多的好传统,以两地职工、村民的传统友好关系为切入点,探索开展民族团结结对共建活动。

双方一拍即合,并共同组成调研小组,对两地的种植业、养殖业、庭院经济、社会稳定等情况进行深入调研。除了在林果种植方面各有优势之外,良种场的汉族职工都有发展家庭养殖业、进行多种经营的意愿,但庭院养殖技术有待提高。而当地维吾尔族群众在此方面有传统优势,特别是在巴尔楚克羊、斗鸡等特色畜禽产品养殖方面很有心得。综合双方群众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以提高林果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这个“点”为突破口,让两地群众在互相学习中交往交流、互惠双赢、共同富裕,继而将民族团结帮扶共建工作引向深入。

按照群众两两结对的形式,工作组、良种场党总支和村两委共同研究制订了民族团结结对帮扶共建方案,双方结为民族团结结对帮扶共建单位,并最终确定两地各10户群众参加首批民族团结结对帮扶活动,制订了“一户一策”方案。

只有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群众的主体意识,才能确保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把组织意向变为群众自觉自愿的实际行动。各族群众在结对子活动中,实现了增进了解、示范引领、促进团结的目标。通过20户结对帮扶家庭典型示范作用的引领,目前民族团结结对帮扶共建的氛围已在两地初步形成。我们顺势而为,做出中长期规划,进一步扩大结对帮扶的规模。希望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以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使两地干部群众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统一步调、体制上建立健全、措施上细化完善、目标上同心同向,从而实现“结对、连心、解忧、共赢、融情”的目标。

找准了支点,精选基点、打造各族群众联络平台就非常重要了。工作组经过认真研究、精准把脉,为不断促进各族群众之间的交流搭建平台,努力打造了两个联系点。

第一个联系点多来提巴格乡、县良种繁育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心,是目前巴楚县首个挂牌启用的综合性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场所。第二个联系点是良种繁育场科技示范园,由良种场精选60亩试验田,计划试种食葵、五彩花生、紫薯等有较高附加值的特色经济作物,邀请自治区农科院专家制订实验计划并跟踪指导,作为两地群众交流种植、养殖技术的基地。

目前,我们已在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心和科技示范园组织了多场观摩、培训、宣讲及“去极端化”文体活动,吸引了大量群众踊跃参与。

增进民族团结,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通过住村调研,我认为广大群众特别是基层各族群众,都有着非常强烈的团结愿望。维吾尔族群众都为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而自豪。这些,都让我特别感动。同时,我对维护和巩固民族团结充满了信心,也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心灵相通、共担风雨的民族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责编:梁黎)

 

在叶尔羌河畔

南疆 新疆的“棋眼”

打通心灵的“最后一公里”

春风吹拂的村庄

阳光新家园

村里人的五张“素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