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3日,中国选手符洪芝在比赛中。当日,在北京残奥会女子个人反曲弓—坐姿1级坐姿2级决赛中,符洪芝以85环比91环的成绩负于土耳其选手吉泽姆·吉里什曼,获得亚军。费茂华 摄这是新华社摄影记者费茂华在微信朋友圈分享的照片,同时他也讲述了照片后面的一段故事:
“北京残奥会的摄影记者席与运动员比赛时所处的位置非常近,最近的距离可能只有三、五米。对于射箭这项需要运动员全神贯注的比赛来说,从摄影记者席发出的任何动静都有可能影响到比赛的结果。而在这场北京残奥会的女子个人反曲弓射箭比赛中,符洪芝恰好就被安排在了距离摄影记者席最近的这个比赛位置。
对于射箭这样的比赛,摄影师都希望能拍到‘离弦之箭’这样的瞬间:箭刚刚离开弓弦飘在空中。而以前,拍摄这样的瞬间我们一般是用计算选手的频率的方法来得到:也就是说,先看选手射一箭,心中默数选手从拉弓到射出箭之间的时间,这样等到下一次选手拉弓时开始在心里计时,等到自己心中记下的时间到达时按动快门。这种拍摄方法是从胶片时代沿用至今的: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省胶片,同时又减少对运动员的干扰。然而,这种拍摄手法成功率不高,因为高水平的选手虽然从拉弓到射出箭之间的时间相对比较稳定,但是,在实际比赛中,在各种条件的影响下,选手会在自己感觉最好的时候射出箭,而这个时间与他最习惯的频率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选手射十箭,能拍到“离弦之箭”瞬间的机会也就是1-2次而已。
在2008年左右,相机的科技又得到了一个大的飞跃,不仅相机每秒拍摄的张数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而且一次按动快门所能够拍摄的照片最大数量也取得了飞跃的进步。当时某种相机甚至在JPG格式的情况下,一次按动快门所能拍摄的照片张数超过了100张。正是因为这个科技的提升,某些记者改变了自己拍摄射箭的方式:他们从选手开始拉弓就按动快门,一直拍到箭射出为止,以此来大大提升拍到“离弦之箭”瞬间的几率。当符洪芝在比赛时,我前面的一个摄影记者转过身来,对他的同伴说:这个项目,即使把相机交给一个猴子,让它一直按快门也能完成啊!听到这样的对话,我只能无语。
于是,每次当符洪芝拉弓准备射箭时,周围便会想起快门的轰鸣声,我个人觉得这样的声音对她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有一次,符洪芝拉开弓之后,可能就是因为身旁的声音太大,符洪芝又把弓合上,而运动员每次射箭是有时间限制的,她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箭射出,于是在符洪芝再次拉开弓射箭时,时间已经快不够了,她只能匆匆把箭射出,这一箭,她只得了7分,和对手之间的差距拉开了。
在这个故事中,一种传统遭到了现代科技带来的新方法的无情践踏,其实在我们的社会中,这样的故事总在不断地发生着。”
费茂华的这篇文章不由得让人要好好思考一下,体育摄影时必须重视的礼仪问题。对于体育摄影中的礼仪,常年拍摄体育比赛的魏征也有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我个人觉得,摄影人都应该从礼仪方面去学起,这应该是所有问题中最原始的问题和最应该遵守的一个规律。
我觉得这个和摄影师自身的生活习惯和个人素养是有关系的。就体育摄影而言,你去拍一些网球比赛或者斯诺克的比赛,现场要求非常安静,那个时候可能要把相机设置为静音挡,你不能干扰运动员,不能干扰比赛的正常进行。体育摄影里面是禁止使用三脚架的,因为拍摄位置有限,但很多人明知故犯,一个挺好的拍摄位置你支了一个三脚架就全给占了,别人就没有办法拍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方式不太妥当。不当使用闪光灯对比赛也有很大的影响,咱们换位思考一下,运动员很紧张的比赛中盯着球,你不停的用闪光灯去拍摄,运动员会比较晃眼,所以这方面的礼仪都应该是作为体育摄影的一个常识去遵守的。
另外,我们肯定会遇到与同行在一起拍摄同一个新闻内容的情况,这时,你应该养成一个习惯,在拍摄的时候,回头看看是否挡住别人的镜头,或者是否妨碍到别人的拍摄了,如果大家礼让一下,每个人会拍摄到比较满意的图片的。
还有遵守规则的问题:体育比赛需要有证件才能进场拍摄,你没有证件,你就不要去拍,不要去琢磨怎么混进去,或者怎么用一些不太合理的方式去拍摄,既然对方制定了规矩大家都应该去遵守;还有着装的要求,比如说你拍摄高尔夫比赛你不能穿着特别随意,最好穿有领子的衣服,也尽量不要穿短裤,这也是一个礼仪的问题。
总之我觉得摄影的礼仪和每个人生活习惯很大的关系。如果你在生活中是一个有素质的人讲文明的人,你从事各行各业,你从事摄影或者从事别的行业,也会是一个高素质的从业者。”
2010年2月24日,温哥华冬奥会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决赛在塞普莱斯山滑雪场进行。白俄罗斯选手获得金牌,中国队获得一枚铜牌。图为选手在比赛前热身。魏征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