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自制剧是指以网络文化为主导,以互联网思维为动力,以戏剧化的形式呈现的符合网络传播规律和传播特点的视听艺术形式。近两年,网络自制剧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和影视创作的新贵,其原因有三:一是近年来网络广告的资金收益大幅超越电视媒体。网络广告的植入形式灵活多样,目标用户(受众)的到达率较高。网络上活跃的拥有巨大购买力的用户群体,让广告商更青睐于将资金投入网络剧的制播。二是网络剧的创作环境相对宽松。尽管广电总局等有关部门出台了若干规范网络剧的政策,但是就类型、风格、题材和表现手法而言,如灵异题材、暴力元素、两性话题等,网络剧创作更为自由和宽松。因此,在电视剧创投环境相对收紧的语境下,创作者转身走向网络剧。三是网络剧由网络平台制播,从源头上解决了播出渠道问题。在“一剧两星”的政策制约下电视播出平台的输出量有限,这让每年上万集的电视剧中有很多尚未播出就被收入库房。而网络播出的非线性传播方式解决了剧集的出口问题。网络观看的便捷性规避了电视线性播出的时间制约,变黄金时间为私人时间,变客厅观看为随身观看,这些利好因素让网络剧的创投越发火爆。总的来说,有8个关键词是中国网络自制剧的主要特征:
一、颠覆式
颠覆式是指网络自制剧的创投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影视剧制作模式、表现内容、艺术手法的颠覆。网络剧根植于网络文化,而网络文化又是民众在公权力之外的重要话语平台。网络文化集中体现民间话语、民间审美、民间价值取向等重要文化指标。网络文化主要由40岁以下的年轻网民推动,其主力军是90后甚至00后的学生族群。这些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喜欢利用网络来彰显自我个性、挑战既有规则、颠覆传统观念。网络剧正是抓住网民这一收视诉求,用全新的创作理念和制播方式与传统影视剧加以区隔,以更加接近互联网用户诉求的形态呈现给网民。对权威的挑战、对传统的拆解和对规则的反叛,让网民获得心理快慰和情绪宣泄,并由此获得话语权和参与感,这让网络剧的颠覆式创作成为网民的大众狂欢。网络剧的创作中常常运用解构、拼贴、戏仿、夸张、变形等手法,与网民的自我意识和价值判断形成共鸣,以获取较高的人气、话题和点击率,进而收获经济效益。如《 游记》借助《西游记》里的人物原型,谈论当下社会的热门话题,用恶搞和谐谑的方式宣泄心中愤懑与无奈。《万万没想到》则用自我降格的方式调侃现实,表达年轻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诉求。
二、碎片化
碎片化是指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阶级分化、经济分化和文化分化等所带来的碎片化的社会生存状态。互联网时代,文化领域的信息庞杂并且呈现分散、割裂、碎片式的形态。在普遍喧嚣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很难沉静下来阅读冗长的纸质文本,思考重大的哲理命题。网络剧抓住互联网传播这一特点,以片段式、小品式的叙事方式,展现节奏快、篇幅短、强情节的故事内容。再者,移动终端的多样化和便携式,让网民可以通过不同的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等观看网剧,碎片化的呈现方式恰好可以填充受众分散的时间,人们可以在出行、购物、工作和生活的间歇利用点滴时间观看网剧。碎片化成为许多网剧的创作要领。像是《嘻哈四重奏》等剧作,采取跳跃、拼贴的叙事方式,把每集的时长压缩到5-20分钟,用较短的时间完成叙事、推向高潮。同时,弱化剧集之间的连续性和剧情之间的连贯性,让观众在随机进入剧情的时候,无需过多揣摩故事前后逻辑,并且能够迅速建立人物关系,产生带入感。
三、浅阅读
浅阅读是指人们的文本阅读经验和阅读感受趋于浅表化和感官化,缺乏深层次和审美化的精神升华。读图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让人们的文本阅读经验在很大程度上被影像所取代。麦克卢汉曾说:“照片和电视诱使我们脱离文字的和个人的‘观点’,使我们进入群体图像的、无所不包的世界”。①在这个“世界”里,深度的思考和精进的阅读被浅表化的视听符号所置换。网络剧由网络文化所主导,其内容生产往往舍弃影视剧可能传递的、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深度思考,尽管这思考比起纸质文本还是显得浅显通俗。如《同居男女》、《我的前任是极品》等剧用浅显、搞笑、快节奏的方式,讲述青年人的情感诉求和生活期许。停留在视听愉悦,拒绝思考、消减崇高,用浅表化的视听修辞讲故事是网络剧面对目标受众时的必然选择。因为对于90后乃至00后来说,网络剧是他们宣泄情感、寻找娱乐和排遣寂寞的玩伴,而非思考人生、获得知识并指引未来的导师。
四、融媒体
融媒体是指广播、影视、网络和手机等媒介形式的融合发展。网络剧深度融合影视和网络的特性,在其接收终端上实现电视、网络和手机的跨屏传播。媒介融合的传播特点是网络剧创作时必须考虑的关键词。一些剧集较长、时空跨度较大、情节粘合度较高,内容相对主流的作品,在制作时要考虑到反向输出电视平台的可能。一些剧集较短、时空跨度较小、情节关联度较低,内容相对非主流的作品,在制作时则要更多考虑手机用户的观影体验。首先,这种有针对性的创作考量,会让网络剧的传播突破屏幕的政策藩篱。对内容范畴和影像尺度的管控可以让网络剧反向输出电视。网剧《他来了,请闭眼》由于在网络上的超高点击率和其适合电视播出的内容呈现,让剧作成功登录电视平台并且获得不俗的收视表现。其次,这种有针对性的创作考量,可以有效管控制作成本。如对于屏幕尺寸有限的手机用户来说,耗费巨资制作的宏大场面,或许不如一个特写镜头更有视觉冲击力。第三,这种有针对性的创作考量,可以有效管控内容生产。如对于部分观影时间较为零散的受众来说,逻辑性、推理性较强的情节,不如碎片化、娱乐化的情节更能够让他们缓释疲惫、消磨时光。因此,充分考虑跨屏传播的媒介特点,能让网络剧实现精准营销和精准到达,提高投入和产出比。
五、类型化
类型化是指在创作中把题材、叙事、风格相近的表现内容归为一类,从而产生不同类型的剧作结构、表现方式和主题意义。比如谍战剧的快节奏、强情节和智力博弈,惊悚剧的犯罪心理、暴力杀戮和救赎意义,偶像剧的俊男靓女、多角恋情和人性揭示等等。相同类型的剧作,有着相近的人物设置、剧情走向和受众期待。英国学者阿伯克龙比认为:“类型是制作人与观众达成的某种共识”,“同时,类型的定位可以吸收和稳定习惯于看某种类型节目的忠实观众”。②网络剧的销售渠道依托网络平台,而大数据技术会自动将某个网络剧归为某种类型,以便通过数据分析推送给用户(受众)。因此,制作类型化程度较高的网络剧,有助于大数据技术对剧作进行精准归类,也有助于受众与剧作形成收视期待和约会意识。如电视媒体很少涉足的惊悚剧就是网络剧颇为钟情的类型,像《灵魂摆渡》等作品,充分满足了青年受众寻求刺激、热衷冒险的心理期待。
六、交互式
交互式是指网民参与网络文化建构,实现互动传播,形成互动分享的网络媒介特征。“媒介是人的延伸”,互联网的交互传播特征真正把人的感知器官和生活体验运用于网络剧的产业链当中。众筹制作、网络弹幕、多屏互动以及深度体验等交互手段,全程贯穿于网络剧的各个环节。首先,在网络剧的创投环节,网民的互动参与及其反映在大数据上的指数,可以为班底组建和受众定位,提供较为准确的意见和参照。其次,在网络剧的制播过程中,网民可以通过网络留言、弹幕等方式互动参与,发表评论、募集公众意见甚至决定剧情走向。网络剧的制作者为了满足用户(受众)诉求,会在剧情发展中设计不同走向,观众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自主决定剧情发展和最终结局。第三,通过互动参与的方式,可以延伸网络剧周边产业的开发,获取最大化的市场收益。
七、指向性
指向性是指网络剧的目标人群有着较为明显的指向。互联网思维把受众转换成用户,强调网络剧的产品属性,强调针对特定目标群体量身定做。网络剧更加重视用户的核心诉求,关注用户体验,注重服务意识和互动交流。大数据技术让用户的观剧喜好、流行话题、社会关切有了海量且精准的数据,这些数据让网络剧的创投有的放矢。《匆匆那年》等作品借助网络IP所积攒的众多粉丝并结合大数据的用户指数,有针对性地将小说改编成剧集,获得了巨大成功。
八、强情节
强情节是指网络剧在结构戏剧情境时,用高强度、高频率、大落差的戏剧桥段来锁定受众的注意力。网络剧具有注意力经济的特点,在信息泛滥乃至网络剧泛滥的当下,拥有较高关注度就能够获得点击量和收视率,进而产出经济效益。因此,强情节是吸引受众关注的重要保证。较短的剧集往往在碎片化的叙事过程中用分段粘合的方式吸引受众,如《万万没想到》、《废柴兄弟》等剧,在极短的时间内结构人物关系、设计戏剧包袱、完成场景建构,制造情节落差,最终点燃情绪爆点。较长的剧集则用暴力、情色、惊悚等“重口味”的视听符号,持续锁定受众。如《暗黑者》和《心理罪》不约而同地将故事聚焦连环杀人案,用写实的笔触还原犯罪现场,用逻辑性较强的推理描写犯罪经过,剧作血腥、暴力、恐怖的气氛令人发指。
九、结语
网络自制剧的诞生时间虽短,却携带着网络思维的先进理念和网络文化的前卫意识,以迅猛的创作势头占据了影视创投的潮流,锁定了众多观众。在“互联网+”的语境下,深入研究网络剧的创作特点和产业规律,对于影视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具有普遍意义。
本文系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大数据时代下的电视文艺创新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GDYB04
注释:
①[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86页。
②[英]阿伯克龙比著,张水喜等译:《电视与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38页。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博士/责编: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