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电影技术的发展,对科学普及发挥了驱动力作用,推动了科学知识的普及,构建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机械复制的科教电影
在19世纪70到80年代,天文学家朱勒·詹森、摄影师埃德沃德·迈布里奇,以及生理学家艾蒂安·朱尔斯·马雷,首次尝试了捕捉运动轨迹的方式。经过设计的完美逐格拍摄手法,通过一连串照片,就能分析天体、人类或动物的运动。
如果把逐格拍摄当作影视艺术先驱的话,绝对是错误的。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这只是历史的偶然。但是在19世纪80年代,爱迪生和卢米埃尔兄弟把逐格拍摄手法转变成了影片制作技术,使其将娱乐和教育功能相结合,并成为一个赚钱的工具。因此,马雷感觉他的发明被剥夺了,他试图在逐格拍摄和摄影之间建立起一条清晰的界限,其他科学从业者也欣然接受了这种观点,并且仔细区分其科学和非科学的用途。例如,把电影运用到德国医疗社区成员的研究中,把录制和观看影片定义为一种科学观察,甚至声称非专业的影片可能会潜在地使观众的身心受到伤害。与此同时,最初在娱乐大厅中播放的一系列影片,它们的主角们,也都能被贴上“科学”的标签,比如动物园里的动物、自然界的微生物,或者机器等。
电影史学家汤姆·冈宁(Tom Gunning)把早期的这些电影,命名为“吸引人的电影”,使用一种由科学家担保精确度的技术去记录和展示自然现象的运动轨迹。科教电影制作从一开始,就一边是技巧、娱乐,另一边是事实、科学。但是它与科学的关系,从一开始就被持续争议,这也促进了“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经验”、“谁来做”的进一步定义。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科学与影片的关系、知识传播和娱乐的关系,始终是不明确的。
电影科学家的贡献
20世纪上半叶,很多人见证了摄影成为一项娱乐制造的技术,这其中也包括了科学界内部的支持者。法国人吉恩·科曼东、吉恩·佩兰和吉恩·潘勒韦;英国人珀西·史密斯、彻丽·基尔顿和弗朗西斯·马丁·邓肯;意大利人罗伯托·奥梅尼亚,都是欧洲“电影科学家”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各自职业生涯的某个时段,都曾受雇于或进入娱乐制造的公司,如法国百代电影公司(Pathé)或法国高蒙公司(gaumont),去创作科教电影。例如,1910年7月,法国百代电影公司(Pathé)在巴黎投资了一个叫“超显微摄影”的项目,吉恩·科曼东把影片组合成了一部《布氏锥虫》(Trypanosoma brucei),展示了受感染老鼠血液变化的超微镜头,该片于1909年10月在巴黎科学学院展播。
作为一个成分复杂的团体,电影科学家在20世纪上半叶,把科教电影制作当作一种创造性的技巧进行了发展,将它作为一种认识世界和传播知识的可靠手段去说服观众。有些电影制作人,比如奥梅尼亚、基尔顿或史密斯,渴望赋予科学适当的文化权利,借以提高电影业的地位以及他们作为电影制作人的地位;其他的电影制作人,比如有实践经验的科学家—科曼东,曾试图说服同行:电影应该进入实验室,因为电影可以把肉眼无法看到的事物呈现出来,并且生成为视觉艺术品,成为可以对同事、学生或者更多不同观众去演示的手段。以法国百代电影公司为例,该公司为了制作科教镜头,用大量资金和专业设备成立了实验室,在此背景下,科教电影制作发展了起来。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电影科学家们的理想主义观点还是在科学界失去了价值。1945年以后,电影科学家开始衰落,某种程度上与二战后工业化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所有权、产权和隐私权的落实发展有关联。另一个潜在原因,是电影制作人的经验成就了一门职业。这个结果被电视形式所青睐,并成为了战后科教影片、纪录片制作和传播的首选。
科普片选择了电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与影片、电影制作人与科学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普及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那些在两次世界大战时期为电影业创作的科教影片人,依旧活跃在创作过程中,不过他们开始把目光从电影转向了电视。在这一时期,电视制片人还在学习技巧,即把科学知识转变成值得信赖的电视媒体资源;同时,科学从业人员急于建立新的学科,例如动物行为学,他们更倾向于用电视来获得公众对新领域的支持。但是这种现状只是昙花一现。相比把科教片构建为一种教育大众的手段,科学家们更倾向于制作电视讲座的节目模式,而广播公司也开始设想把科学普及变成能满足观众需求的电视节目。
1966年2月,BBC科学与专题部主任奥布里·辛格在演讲时宣称:广播公司应该避免受到科学家们的监督,根据公共服务播送的概念,广播公司应该只对观众负责。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广播公司明确表示:“作为我们政策的基础,我们决定由广播公司传播科学知识。”科学家与电影制作人之间的分工开始明确地建立起来:科学家负责发现事实真相,电视制作人负责把事实真相制作成适合大众消费的电视节目。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普及和知识传播的权力,已经从科学家的手中转移到广播公司了。这种变化的结果是,从此以后,人们很难同时成为科学家和电视制片人,而科学家要想成为电视制片人,前提是必须放弃科学家的身份。
但是,这并不是说在20世纪50到60年代,科学家们就完全停止了使用影片和摄像机来进行研究。《电影百科全书》就是一个例子,它集合了生物、民族和科学,专门记录事物的运动。作为一种捕捉运动的手段,《电影百科全书》展示了最初的电影摄影术的本质。作为这个项目的发起人,圣哥达·沃尔夫说道:“电影百科全书计划,最大程度地囊括了真实性,它在科学家的监督下进行,以确保影片没有任何歧义。”总的来说,《电影百科全书》仍然在科学范围内。科教影片不仅仅是科学家成果的代表,也反映了他们参与知识创造的过程。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用拍摄影片向公众传播科学的这种手段,逃离了科学家们的掌控。从此,科普电视制片人在创作科普底稿时,已经有了和电影科学家们相同的影片拍摄诀窍。科教电影被科普电视替代了。总体而言,电视业的发展构建了新的科学普及平台,通信卫星的技术进步也为电视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译者单位: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责编: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