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从《孩子回国了》看“话题先行”电视剧的创新

作者:口董颖
口董颖

随着中国社会的深层次转型,各种新的社会现象、新的人群不断涌现。从上世纪90年代的下岗工人开始,农民工、留守儿童、蚁族、蜗居、剩女、独生子女等话题开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电视剧工作者也紧跟步伐,对社会热点话题进行创造性再现。

电视剧《孩子回国了》就是对这种创新的尝试,本文将以这部剧为例,分析话题剧在话题先行的背景下,如何围绕话题切中社会痛点。

一、实现了海归话题剧从“在国外”向“回国内”的转化

留学话题在中国已经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留学这一看似单纯的求学过程,其实已烙上了深刻的时代痕迹,成为一个观察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视角。在中国百余年留学史上,留学经历了清末民初的“救国图强”、解放后至文革的“学苏赶超英美”、改革开放初的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兼顾,以及当今留学大众化这几个明显阶段;留学生的形象也经历了从神秘化、神圣化、精英化到大众化、平民化的转变;留学的使命则经历了从改变国家命运到改变个人命运,再到单纯的求学这几个阶段;同样,留学生的个人身份也经历了举国精英到行业精英,再到多种身份共存的阶段。百年留学史成为中国近现代重要的文化历史资源,早已进入人文社科的研究视野,并不断被文艺界开发利用。上世纪90年代,留学题材电视剧曾风靡一时,《北京人在纽约》、《别了,温哥华》等电视剧一经播出,就广受好评。然而,留学、移民海外等话题剧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也出现了难以突破的困局,即视野太窄,无法从更多层面表现这一部分人的真实处境。海外拍摄的高成本以及电视工作者对海外社会生活的陌生,使得留学题材电视剧光有话题,没有精彩的故事。

电视剧《孩子回国了》有别于同类话题剧囿于留学生“在国外”的固定思维,把目光转向留学生“回国内”,同样是留学话题,却使话题充满新意。实际的情况是,随着留学的大众化,留学生毕业后更多的是选择回国寻找机会,而不是待在外国工作,这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社会现实。《孩子回国了》围绕一个普通的大家庭展开,剧中张家三个表姐弟张嘉超、张兆阳、姜萌萌都被送去国外求学,他们三人因不同原因几乎同期回国。该剧主要围绕三个留学归来的年轻人在情感、工作、心理等多个层面回归中国现实的历程进行叙事,这是留学题材电视剧很少涉及的。该剧传递这样一个理念,即海归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社会既要消除他们身上的光环,也要消除对他们的误解,电视剧在还原一个社会群体所面临的问题的同时,也让观众看到了当今中国的现状。

二、实现了话题剧从“特殊性”向“普遍性”的转化

话题剧区别于其他类型电视剧的特征是其以某个受社会关注、被社会标签化的群体或现象为叙事对象。海归作为近现代中国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直以精英化、专业化、神秘化等面孔出现在大众面前。这种对留学生、海归的固化印象直至留学成为大众化选择才得以改观。但是,社会对当代留学生、海归的认识依旧比较片面。在以往的电视剧中还没有专门以海归群体为叙事对象的作品,海归在其他类型电视剧中经常是客串身份,剧作家和导演不可能把其留学背景、归国心路历程、回国适应情况表现出来。当代海归既具有中国近现代海归群体的共有属性,也有当代海归的特殊属性,同时还面临着与当代中国普通青年同样的时代处境,要把他们身上的多重角色内涵展现在观众面前,就对海归话题电视剧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电视剧《孩子回国了》在这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赢得了观众和评论界的认可,其文本价值相对高于其他话题剧。

《孩子回国了》因题材独特而被称作“海归话题第一剧”,该剧意在消除他们身上的光环,同时消除社会对他们的误解,还原一个近于真实的海归群体,让观众了解当代海归是一个值得社会各界关注的群体。作为话题大戏,这部剧极具现实意义。随着留学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留学已经不能代表智识和能力的优越,留学只是一个经历和阅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话题剧《孩子回国了》以电视剧的形式全方位讲述了新一代留学生出国留学、回国就业、价值观冲突等社会热门话题,全面剖析了新一代归国留学青年的成长历程。该剧中,张家三姐弟就是留学大众化时代众多留学生的缩影,他们的求学之路,有的靠父母省吃俭用,有人学业不精难以毕业;归国历程中,有的回国四处碰壁三十难立,有的与家庭矛盾不断,有的面临严重的文化冲突难以适应。该剧塑造出一群让国人“万万没想到”的海归形象,虽令人惊讶,却真实反映了当代中国现实在海归身上的投影,描绘出当代中国留学生与海归群体的集体群像,实现了该剧以海归为话题表现中国社会境况的目的。

三、实现了话题剧素材“主观臆测”向“取材现实”的转化

近年来,根据社会现象策划编导的“话题剧”充斥电视荧屏,多数话题剧都在社会热点问题上下足了功夫。其中不少电视剧以社会话题为名头,把现实冲突表现到极致,造成人物性格、故事演进路线、情感联系与现实生活脱节。同时,一些情节跨越了艺术表现底线,造成现实题材话题越来越狭隘,话题走进死胡同,因此无法展现真实的中国现实。这种动辄以身世之谜、车祸绝症、极端情感、极端个性推动剧情发展的话题剧逐步陷入“伪现实、伪生活”的误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电视剧工作者“重技巧、轻体验”导致的,使“现实题材影视剧不现实”。话题剧的话题只是一个引子,它本质上是希望引导观众看到话题背后丰满的社会现实,而不是现代传媒话语中“有选择的现实”,因此话题剧来不得“玩弄话题”,而是要靠编剧在充分了解现实的基础上,艺术地表达现实,使话题剧成为观众获取心灵支撑的重要来源。

在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华人在海外的生活成本、就业发展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回国”还是“呆在国外”成为当下众多华人面临的现实抉择。电视剧《孩子回国了》直面这一现实,全景式地展现了海归回国后的生活境况,开辟了中国电视剧题材的新领域。据该剧编剧透露,其在编剧之前专门采访了70多位不同类型的海归人士,期待通过他们搜寻到中国当代海归的真实图景。在剧中,张嘉超是海归中的“学霸”代表,通过自己的勤奋考取了国外大学并获得奖学金,毕业时成为多家用人单位的抢手人才;张兆阳是海归中的“学渣”代表,学业没完成就携带女友悄悄返回国内,回国后也不务正业;而姜萌萌则是富二代留学的代表,她出国留学只是为了“镀金”,留学好像是一次出国旅游那么简单。这三种典型的留学生形象,代表了当下中国留学生群体形象。该剧虽然讲的是海归群体,但并不是居高临下地说教,而是通过三姐弟的留学归国历程,给观众展示了社会普遍关心和讨论的时代话题,比如留学生在国外的真实处境、专业发展出路、毕业后的职业选择、教育投入与产出、归国后如何在国内寻找自己的位置等等新一代海归所面临的问题。该剧突破了一些话题剧“伪现实、伪生活”、“只有话题没有剧”的发展误区,返回到话题剧“展示真实、艺术表达”的发展正道,为电视剧发展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创新样本。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文学院/责编:马莉莎)

 

电视公益广告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分析

数字艺术对影视创作的影响

主旋律影视作品人物精神对大学生党员的影响

电视文艺节目对大众化和小众化的处理评析

数字音乐的电视剧配乐设计与制作

从科教电影到科普电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