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文化传播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纪录片作为重要的影视产品,在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域纪录片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如何结合国家文化建设,实施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战略,实现跨文化传播,是当下值得探究的课题。本文涉及的样本是从央视网纪录片频道中筛选出来的,由省内外制作机构拍摄的黑龙江题材纪录片,含自然、人文、历史等多种类型,共24部,95集。在类型化分类中,本文以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分类方法为借鉴,结合黑龙江地域文化风格和纪录片的具体特点,对纪录片进行整理、归纳,将该地域纪录片分为历史文化类、文献类、人类学类、自然科技类和美食类等类型,分类比例见(图一)。
图一从具体类型划分来看,文献纪录片、历史文化纪录片约占统计总数的60%,以反映日本七三一部队和黑龙江有关英雄人物、历史文化为主,如《日本化学战》、《英雄》、《龙之江》、《洪荒大庆》等。人类学纪录片、自然科技类纪录片、美食类纪录片等约占40%,这三类纪录片以记录黑龙江的鄂伦春族、赫哲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展现黑龙江自然景观及黑龙江地域美食文化为主,如《秘境中的兴安岭》、《十八站》、《圣洁的原野》、《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中龙江美食部分。通过样本分析发现,黑龙江题材纪录片的类型构成与黑龙江的地域文化相吻合,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特性。本文主要以黑龙江题材纪录片创作与传播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及研究。
图二一、黑龙江地域纪录片创作与传播现状
1.创作主体较为单一,类型化发展不足
通过对黑龙江题材纪录片的数据进行统计(图二)可以看出,新影集团和中央电视台及其相关栏目组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单位,黑龙江地方传媒机构虽然参与了部分纪录片的创作,但数量较少。黑龙江电视台作为省内重要的媒介传播平台,独立制作的纪录片仅有《日本化学战》、《日本细菌战》两部,哈尔滨电视台独立制作一部历史人物类纪录片《英雄》。从对创作主体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黑龙江地域纪录片的创作单位比较集中,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区域化、国际化合作比较欠缺,并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纪录片品牌。另外,黑龙江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文献类、历史文化类、人类学类等纪录片约占统计总数的80%,而具有黑龙江地域风格的人文社科类、自然科技类纪录片较少,其纪录片类型的多元化发展、优势资源的深度挖掘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纪录片传播平台以传统媒体为主,与新媒体的产业融合度仍需加强
从数据情况分析(图三),中央电视台、央视网络频道成为纪录片的主要媒介推广平台;网络媒体土豆网、酷6网、优酷网对黑龙江纪录片做了一定程度的推广,而黑龙江卫视却没有推介地域纪录片的相关栏目,黑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也并未设立纪录片的相关板块,哈尔滨网络广播电视影视栏目则有专门的纪录片展播平台,播出哈尔滨电视台拍摄的相关文献类纪录片、微纪录片等。从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央视及央视网络频道是黑龙江题材纪录片重要的传播平台,地域性传统媒体及相关网络媒体并未借助传统媒体及新媒体资源对地域纪录片进行有效传播。纪录片的跨平台、跨地域、跨文化传播的能力较弱,商业化、产业化创作并未成为黑龙江纪录片创作的主流,需要借助全媒体打造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媒介宣传推广平台。
3.特色资源,中国话语,国际传达
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中,纪录片作为重要的媒介文化资源,在创作中应借助地域特色资源,在对国内区域传播和国际对外传播中,根据纪录片的类型,运用国内、国际双重话语实现有效的文化传播。近年来,我国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出现了不少成功的案例,如以BBC为主、中视传媒参与制作的《美丽中国》在全球50多个国家的电视频道中播出,这是用“他者”眼光讲述中国故事的有益尝试;《舌尖上的中国》借助对地方美食的记录来实现对普通大众的人文关怀,也是借鉴国际创作经验实现中国故事有效传播的经典案例;2015年,具有西藏地域风格的纪录片《第三极》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播出,如果说在创作中使用现代化技术是《第三极》成功的关键,那么运用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品质,无疑是纪录片成功的根本所在。
黑龙江题材纪录片作为地域纪录片的代表,有自己独特的生态文化资源,如冰雪资源、森林资源、江河资源、寒地黑土资源、生态农业资源等,这些都是黑龙江文化产业中的宝贵财富,有助于增强黑龙江的文化竞争力。在跨文化传播中,黑龙江题材纪录片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推陈出新,有效利用黑龙江的生态文化资源,从生态审美的视角找到讲述“中国故事”的有效途径,在国家传播中塑造独有的黑龙江地域形象,实现地域文化主体的形象塑造与自我救赎,解决国际化话语表达不足的现实问题。
二、黑龙江地域纪录片创作与传播的多维度思考
1.顶层布局呈现生态之美
从对黑龙江题材纪录片的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黑龙江有多元的文化资源,但是展现龙江自然特色的纪录片数量较少,仅占统计总数的12%,并未把黑龙江的“青山绿水”、“冰雪文化”多维度地展现出来,尚有较大的拓展空间。政府相关部门在黑龙江形象的传播中应进行顶层设计,引入区域内外乃至国际资源进行多元的资本融合,研究黑龙江生态纪录片综合产业开发,构建完整的生态产业链,拓展纪录片创作的空间和维度,最终将黑龙江的“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
2.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影像数据库
从长远角度来说,不少人文社会、历史文化、人类学等类型的纪录片具有不可复制性,如《十八站》、《最后的山神》等片对鄂伦春族的真实记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鉴于此,在纪录片保存上,应借助互联网技术和云技术建立特殊类型纪录片动态影像数据库,为纪录片的保存、调用、传播以及再创作做好数据存储工作。
3.拓展媒介平台,实现传播、营销渠道多元化
黑龙江省的发展是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与国际合作的日益加强,纪录片的跨地域、跨文化传播已经势在必行。“每一种媒介都有其特定的受众群、独特的传播形态、传播符号和传播话语体系,传播渠道的融合式传播将成为会议新闻有效传播的重要手段。”①其实,纪录片的传播也是如此。目前黑龙江题材纪录片的传播渠道较为单一,网络传播平台虽然有多元化发展趋势,但是传播的数量和质量需要加强。在新媒体环境中,应该加强纪录片的网络传播平台建设,实现微信、微博、移动APP等多种传播平台的互联互通功能;拓展融资、营销平台,借用国外优势媒介资源(如国家地理频道、BBC等)创建国外营销渠道;同时,借力国内知名门户网站的纪录片栏目,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地域纪录片的多元化、精品化发展,最终找到黑龙江地域纪录片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在地域文化构成中,纪录片不仅包含有与主流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与价值内涵。黑龙江题材纪录片在创作中应提高自身对地域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宣传意识,在传播中加强对网络及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建设,形成有效的宣传推介平台;培养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品牌意识、宣传意识,挖掘市场共赢的潜力,构建出地域纪录片创作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与传播价值。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项目(编号:15XWC03):“‘一带一路’视域下黑龙江题材纪录片研究”阶段性成果,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2544111)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李春雨: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与会议新闻传播效果研究,《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第79页。
(作者单位: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责编:倪啸)
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