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远方的家

铁血雄心的谢幕

作者:宋羽

口 文 / 宋羽 设计 / 秦然鸣谢/南京国资投资置业有限公司

宋羽,毕业于江南大学,现为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热爱摄影、旅行以及江南文化和江苏城市历史。文章见诸《江苏地方志》、《华东旅游报》、《金陵晚报》、《江南时报》等刊物,书画和摄影作品多次在江苏省美术馆、南京图书馆、南京市博览中心展出。著有文化散文集《南京城事》、《一水倾城是无锡》,小说集《对影·惊鸿》等,另有《南京人的“烟水气”》、《南京诗意地名》、《漫谈江苏饮食》等文章发表。



一座因春秋争霸而兴起的城,诞生在一片桃红柳绿的水畔,尽管有范蠡和西施的传说作为背景,但浪漫过后仍有刀光剑影残留。仿佛是命运的谶语,终究躲不开那一颗不安分的铁血雄心。于是,两千年过后,这片土地上又一次响起了了兵士的呐喊声。

南京——1865创意园。长久以来,这里高高的围墙透露着拒人千里之外的冷酷,金属打造的外衣闪耀着低调而严肃的光芒。巨变,转瞬已是百年。它曾经承载过一段段波澜曲折的历史,也曾经义无反顾地站在中国近代化浪潮的最前端,与它有关的那些显赫一时的名字、那些扣人心弦的往事为这里的灰砖青瓦披上了耐人寻味的神秘与沧桑。

走近1865,走近古越城,感受一次从金戈铁马到艺术生命的低调的蜕变。

李鸿章的雄心

公元1865年,固守天京的太平天国政权在曾国藩湘军的炮火中岌岌可危,金碧辉煌的宫殿笼罩在浓重的阴云之中。

血染城砖,尸横遍野。当李鸿章带领他的军队踏入残破的南京城,人们看到了这个42岁的江苏巡抚踌躇满志的神情,那一缕微微花白的须发在风中颤动着,眼角的皱纹凝固成了一道道沟壑。他默默地登上聚宝门城墙,眼前的古城到处是残垣断壁,浓浓的硝烟染黑了风雨飘摇的军旗,战火的伤痕吞噬了秦淮河的流水与烟柳,那座曾让欧洲贵族视为神话的大报恩寺琉璃塔也在太平天国的内讧中化成了一地灰烬。

李鸿章决定,他要在这个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建造自己的铁血丰碑。而他也许并不清楚,他的目光恰与当年缔造越城的范蠡的目光交汇在一起。

这一切,都被随行的英国人马格里看在了眼里。

凭借着在剿灭太平军战争中立下的功勋,李鸿章被清政府封为协办大学士,加署通商大臣、江苏巡抚,并署理两江总督事务。俯看城墙西南方向已成了一片废墟的西天寺,这个幕僚出身的安徽人在南京城头萌生了一个远大的计划。

南京,即将成为李鸿章的一个新的起点。就在这一年,李鸿章将他一手操办的苏州西洋炮局迁到南京,组建了金陵制造局。这是一所以生产近代新式枪炮为主洋务企业,比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略小,但一直被李鸿章视为淮军的“命脉关系”,受到了这位中堂大人的格外关照。于是,在很短的时间里,金陵制造局的生产规模就跃为当时中国四大兵工厂之首。

马格里是李鸿章的军工顾问,从上海松江兵工厂开始,李鸿章就依托马格里与各国洋商斡旋,金陵制造局成立后,李鸿章继续让这个英国人纵览制造局事务,并对他言听计从。李鸿章不满足于造几颗炮弹、几门小炮和机关枪等轻型武器,他多次派遣马格里出访欧洲,考察西方强国的军务,及时添置最新式武器装备。

1884年,金陵制造局生产了中国第一门克鲁森式架退炮、第一架加提林轮回枪。时值中法在广西边陲交战,两江总督曾国荃立即奏报朝廷拨银10万两,从美国购进机器50多台,扩建金陵制造局,让其“放手制造”武器。李鸿章将这些新式武器源源不断运往广西,新式枪炮为驻守两广的清军赢得了镇南关大捷,金陵制造局初露锋芒。

在李鸿章的心里,一直埋藏着一个强国之梦,在金陵制造局的身上,他看到了这个梦想变成现实的可能。

1888年,李鸿章正式组建了北洋海军,他不惜从欧洲花重金购买铁甲战舰,并配备了强大的德国克掳伯大炮;不久,金陵制造局最先成功仿制出了第一挺马克沁机关枪。这些新型武器从南京城迅速运往北洋水师的基地——这支军队,将成为李鸿章手中最有力的王牌,他似乎看到了一个钢铁帝国正在崛起。


金戈铁马的悲歌

近代中国一直笼罩在内忧外患之中,作为这个风雨飘摇的王朝的中兴重臣,李鸿章感慨颇深,他说:“盖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堂堂华夏,积弱至此,岂一人一时所致,抚髀叹息而已……欲求制驭之方,必须尽其所长,方足夺其所恃。”

救国图存,唯有兵利。

在战争中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李鸿章深知军事工业的重要,早在1863年,他就在上海松江办了一个小型兵工厂,在洋人的技术支持下制造炮弹和子弹,这些枪炮一出厂就被用于淮军的装备。在李鸿章的苦心经营下,1865年,他的淮军终于在虹桥、北新泾、四江口的三场与太平军的恶战中大获全胜,一跃而成为满清王朝最精良的近代化军队。而就在几个月前,淮军还被洋人和上海官僚鄙夷地戏称为“叫花子军”。

光阴荏苒,弹指间就是二十年,此时的李鸿章早已今非昔比。

1889年,金陵制造局迎来了最鼎盛的时期。

也就在这一年,北洋海军以华丽的阵容登上了世界海洋盛典波澜壮阔的舞台。这支舰队拥有30余艘舰艇,共计41000余吨,大炮120门,训练有素的官兵4000多人。全盛时期的北洋海军的军力位居世界第六、亚洲第一,舰队装备了9艘铁甲战舰,其中“定远”和“镇远”被誉为东亚第一巨舰。北洋舰队曾先后访问过俄国海参崴港、朝鲜港以及新加坡等南洋海域,令西方列刮目相看,甚至连称霸海洋的英国人也不得不感慨地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英国、俄国和中国。”

当金陵制造局的机关枪和火炮安装上北洋舰队的甲板,没有人预料到,仅仅五年之后,一支庞大的东方舰队将遭遇覆顶之灾。

1894年,日本入侵朝鲜,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同年9月,在黄海海面,遮天蔽日的硝烟掩埋了惊涛骇浪中舰船的残骸。

据史料记载,平壤战役,清军主帅叶志超临阵脱逃,大军一路溃败,丢弃了大炮48尊、步枪10000余支;鸭绿江江防一战,清军丢弃大炮78尊、枪械4400余支;黄海海战结束后,大连老虎滩、旅顺口相继失守,日军缴获大炮270多尊,枪600支……一场甲午战争,清军遗弃炮弹数百万发,子弹4000万发以上。至于那支承载着清王朝残喘命运的铁甲舰队,也在日舰的隆隆炮声中全军覆没了。

面对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李鸿章心痛至极,淮军在溃败中随意丢弃枪炮弹药的行为让他心寒不已。他哀叹地说:“再发再弃,当如之何!”

几乎在战争打响的第一天,金陵制造局就奉命加工赶造枪炮弹药,锅炉、气磅日夜不息,机器轰鸣声震耳欲聋,可工人们夜以继日赶制的武器反成了敌人的战利品。林立的烟囱、忙碌的厂房终究无力挽回这场败局,救亡图存的理想就此幻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在这里划上了失败的句号。

命运忽然跌入低谷,辉煌一时的金陵制造局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没落。




谢幕与回眸

今天的金陵制造局旧址内已难以寻觅到一个多世纪前战争的创伤了,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厂房安静地坐落在树荫里,灰蒙蒙的玻璃窗上反射着一缕缕阳光,显得那么朴素与祥和。唯有那座后人重建的巴洛克风格的券门,上面的“金陵制造局”五个楷书大字在向过往的人们传递着昔日那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它的谢幕带着末路英雄的悲歌,长风之中不乏悲壮之气。

在甲午战争中遭受重创的李鸿章至死没有放弃他的富国强兵的梦想,他苦心孤诣地要重整旗鼓,不服输的脸上从未流过灰心丧气的眼泪。

他倔强地加大对金陵制造局的投入,即使在白首迟暮之年,金陵制造局的规模仍然在逐年扩建。到1899年时,制造局已拥有机器近1000台,工匠1700多人,生产规模甚至超过了声名显赫的汉阳兵工厂。

但是,这个古稀老人再也无力亲赴欧洲考察军务了,金陵制造局亦再也没有生产出过更新式的武器。英国人贝思福在参观了金陵制造局后说:“所有第一流的现代化机器,都用来生产一些无用的军械……很大部分的机器,用来制造抬枪。中国官员很兴奋地展示一些仿造毛瑟枪机的后膛抬枪,一个官员告诉我,抬枪子弹可以穿透4寸的木板,他看来既满足又得意,因为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有类似的武器。看到这些官员和工人们得意地尽心尽力地制造一些无用的军械,实在令人心碎。”

在今天展出的有关金陵制造局历史的老照片中,我看到了那些抬枪的照片。这是一种超过两米长的单发步枪,填装火药的速度缓慢,需要两人配合才能使用,其威力只比火铳略强一些,灵活性则比欧洲先进的毛瑟枪相差甚远。

1901年,李鸿章离开了人世。此后的金陵制造局走上了艰难的生存之路,辛亥革命爆发后,还险些被江南制造总局兼并。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金陵制造局又一次站在了民族存亡的浪潮顶端,在淞沪会战期间,兵工厂的工人们加紧生产弹药,每当有敌机飞临南京上空轰炸,工人们便就地取材,从流水线上卸下高射炮和高射机枪,勇敢地还击。

抗战胜利后,金陵兵工厂成为了南京晨光集团的厂房,依然是一所军工企业,为共和国之舟的平安保驾护航。

这些老厂房和老机器被人们保留了下来,今天,这里开辟成了一个创意园,将时尚与艺术融入了历史。

在一间由厂房改造的厂史陈列馆里,写着当年兵工厂的厂歌:

“战以止战,兵以弥病,正义的剑是为保卫和平。创造犀利的武器,争取国防的安宁。光荣的历史,肇自金陵。勤俭求知,廉洁公正,迎头赶上,尽我智能,工作是不断的竞争。我们有骨肉般的友爱,我们有金石般的至诚,我们有熔炉般的热烈,我们有钢铁般的坚韧。量欲其富,质欲其精。同志们!猛进!猛进!同志们!猛进!猛进!”

词作者是郭沫若,曲作者是贺绿汀。历史不会忘记,在这片土地上,镌刻着一代国人自强的理想。

有关1865的时代已经远去,有关古越城的记忆则更显邈远和空旷,但这些古老的建筑留存至今,这些悠远的传说日久弥新,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完成了悲壮的谢幕,也开启了生命的转折与回眸。

 

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富阳味道

千年古城 福地洞天

春江招隐

富阳山水

想带你去布拉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