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标准者行天下。6月中旬,一场国际标准化培训班再次让山东烟台成为焦点。作为对9月份中国即将承办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的“预热”,国家标准委召集了国内顶级“标准”大师和全市100多家企业负责人同场交流经验,共商“标准”大计。
在全国上下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时期,标准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以标准来提升发展质量的呼声日渐高涨。“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单位,对标准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强,大家都认识到,必须以标准承载高新技术、以标准引领科技创新、以标准倒逼产业转型、以标准规范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进而赢得竞争主动权和发展新优势。”烟台市质监局局长刘森如是说。
这是共识,更是决心。当前,烟台市正通过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标准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以“烟台标准”筑牢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基石。
高点定位统筹推进
6月14日上午,烟台市质监局标准化科科长孙文丽拿到了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标准化战略的实施意见》。“这是烟台市在标准化建设方面首次出台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性意见,全市在标准化战略推进方面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措施。”
推进标准化的决心,从顶层设计可窥见一斑。烟台市政府成立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协调全市的标准化工作,2015年出台了《烟台市推进“山东标准”建设项目部门任务分工》,建立了推行工作协调联系机制,明确了31个市直主管部门承担的37项具体任务措施,并将标准化工作列入对县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内容。烟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统筹调度,对标准化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随着“标准化+”战略的深入实施,烟台市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对组织制定服务行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开展国家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的企业给予奖励和扶持。
在烟台市“十三五”规划中,标准化再次被浓墨重彩提及,“鼓励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培育一批代表烟台制造新形象的国际知名和国内一流品牌,实现‘烟台制造’向‘烟台创造’跨越。”
在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引导下,烟台市标准化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覆盖一二三产业和社会公共管理各领域的标准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今后如何更进一步强化引导,烟台市也已经开始筹划。目前,全市正在探讨建立市政府标准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各行业之间标准化工作的紧密融合,并争取通过制定相关标准化奖励扶持,鼓励企业积极性,形成政府部门引导、市场主体为主的标准化投入保障机制,为标准化战略的进一步实施铺设良好发展“轨道”。
引领行业迈向高端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掌握MDI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万华化学是全国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员,对标准的制修订有投票权。近年来,万华化学主持或参与起草、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20项,通过制修订标准,万华在行业内一直处于领导地位,国内市场占有率接近50%,现在正积极争取与国际标准的对接,为更多的产品抢占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万华集团只是标准撬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作为城市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引领创新的技术先导,标准在烟台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发挥着“方向舵”和“红绿灯”的作用。
“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就占领了竞争和发展的制高点。”这在全市上下已经成为共识,正因如此,烟台市引导企业不断提升参与标准制修订的水平和层次,引导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目前,烟台市企业已参与制修订1项国际标准,1家企业参加了IEC继电保护通用要求工作组,3个企业正在积极参与ISO相应工作组国际标准的制修订活动。不仅如此,烟台市还深入开展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试点工作,已组织全市487家企业在国家标准委“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声明公开了1485项标准,涵盖2500多种产品。通过标准互认,极大促进了烟台市在国际贸易、一带一路、中韩自贸区、蓝色经济等重大战略上的顺利推进。
将标准与烟台产业特色和区域优势结合,发挥出产业的更大优势,是烟台市参与标准制定的又一亮点。如今,烟台市参与制修订240项省地方标准和43项市地方标准,其中餐饮企业和行业协会主持制定的69项鲁菜省地方标准为搭建全省鲁菜标准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烟台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等级划分及评定标准》等市地方标准有效助推了烟台特色产业发展。
在引导各行业积极参与标准制修订和标委会工作中,烟台市同样成绩显赫。截至今年一季度,全市共有183家企业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4项、国家标准311项、行业标准252项。其中,26家企事业单位分别参与钟表、粮油、毛纺、有色金属、酿酒、染料等31个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或分技术委员会的相关工作,承担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2个。
标准是技术的制高点。通过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有力提高了烟台市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去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432.1亿元,同比增长9.8%,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5家。
标准化的阔步推进,让业内人士对烟台予以积极评价。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去年11月份到烟台调研时,对烟台市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制修订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一流企业卖‘标准’,企业通过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来提升竞争力,这种积极作用是其他形势不可比拟的,这也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让更多地企业参与到标准制定中来,给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鲁东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刘良忠如是评价。
示范效应的“烟台实践”
在烟台,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的有序推进,成为叫响“烟台标准”的重要抓手。“推进标准化试点项目,我们创新工作机制,主要围绕重大领域开展。”孙文丽介绍,目前,全市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3个、省级示范区1个,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4个、省级46个,省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1个,3家企业被评为“山东省标准创新型企业”并受到表彰。其中,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为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的蓬莱阁景区,在各级5A级景区游客满意度暗访测评中,游客满意度始终名列前茅。
推进示范项目,烟台市还在提高项目的质量效益和整体水平上下功夫,增强示范(试点)项目对周边地区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效应。蓬莱国家级葡萄综合种植标准化示范区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由原来单一的葡萄种植基地发展为覆盖面涉及种植、加工、旅游等多个领域的葡萄酒综合生产基地,被国家标准委评为全国农业标准化“优秀示范区”。
创新机制,还体现在试点示范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眼下,烟台市正积极探索将标准化工作向公共管理、社会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新兴领域延伸。山东省人力资源产业园综合服务省级标准化试点等省级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相继通过验收,启动了招远市司法局社区矫正、莱山居家养老中心、烟台港客运码头等省级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以及万华MDI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莱州金城镇新型城镇化综合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扩展延伸了服务标准化工作的层次和覆盖面。
百尺竿头,如何更进一步?烟台在深入思考并力行。
“标准提升无止境。”在刘森看来,与其它地方比,烟台的潜力很大,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亟待解决,下步工作还应充分发挥烟台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点,提升标准化水平,推动全市经济创新发展。“必须继续提升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与国际标准化规则的对接,注重标准人才的培养,发挥企业的主动能动性,争取引导更多优势企业承担国际国内标委会秘书处工作,抢占话语权,赢得发展先机。”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依据标准化发展战略,烟台正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国际视野开展“标准化+”行动,打造具有烟台特色的标准化创新发展之路,着力用“烟台标准”带动“烟台质造”“烟台创造”“烟台治理”的提升,推动烟台产品、服务、技术、管理、品牌“走出去”,为烟台经济阔步迈向世界发放“直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