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博爱

他们的成功来自“顶替”

作者:薛峰
只有身怀高人一筹的技艺、实力和勇气,才能在关键时刻把握住机会

文∕薛峰

乒乓女皇邓亚萍成名于13岁。

那一年,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在郑州举行,开赛前,河南队的主力队员突然患病不能上场,这可把领导给急坏了,怎么办?

关键时刻,领导只好叫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邓亚萍顶替上场。结果令所有人震惊的是,年幼的邓亚萍抓住了机遇,在比赛中发挥出全部技艺,出人意料地击败了世界冠军耿丽娟,又打败了李惠芬、陈静等国手夺得冠军,令全国乃至全世界乒坛哗然。随后,邓亚萍被接到国家队,由此开始了世界冠军之旅。

郎朗的成名也是从顶替开始的。1999年8月,在芝加哥拉维尼亚音乐节上,本该由钢琴家安德里·瓦兹上场演出,因他突然患病,由17岁的郎朗紧急替代,同芝加哥交响乐队合作,演奏柴可夫斯基那首著名的、高难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面对一万多名观众,郎朗以娴熟的弹奏,淋漓尽致、激情四射的挥洒,展示出了一个钢琴少年的音乐才华,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全场观众起立为他长时间地鼓掌欢呼。一夜之间,默默无闻的郎朗成了众人眼中的“钢琴王子”。纽约交响乐队、费城音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等音乐团体,不但打爆了郎朗住所的电话,而且纷纷找上门来要求同他合作。从此,他成了“当今这个时代最天才、最闪亮的偶像明星”,被《人物》杂志称为“将改变世界的20名青年之一”。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也是从顶替出道的。10岁那年,韩再芬进入安庆黄梅剧团,她刻苦练习基本功,进步很快,但始终没有出演主角的机会。有一次,她随剧团去江西演出,正赶上《莫愁女》主演病倒,但票已售出,不能改戏。俗话说“救场如救火”,紧急时刻,领导直嚷:“谁能顶?”这时,韩再芬走了出来,说:“我!”原来她是一个有心人,排戏时,她把主演的台词和唱腔都学会了。虽然《莫愁女》唱腔多,表演难度大,但她演得生动形象,观众为之动容,效果极好。她一炮打响,从此成了剧团的台柱子,不久就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黄梅戏坛的领军人物。 

与此经历类似的还有芭蕾女皇谭元元。谭元元18岁进入旧金山芭蕾舞团。最初,她不被人接受,总是有人故意冷落她、排挤她。一次,首席独舞演员意外骨折,演出面临被取消的危险。情急之下,团长问谭元元:“你顶替她来演行不行?”她不知哪来的勇气,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那是一段难度极高的巴兰钦舞剧,长达28分钟。巴兰钦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编舞大师,他的作品大都节奏快、动作复杂,很难掌握。即使平时练习,最少也要两周的时间才行,而给她的时间只有一个晚上。她一遍遍地听音乐、看录像,反复练习每一个动作,整整熬了一个通宵。第二天的演出大获成功,旧金山各大媒体对这位意外出现的新秀给予高度评价,她也因此成了全美三大芭蕾舞团的第一个华裔首席演员。后来她表演的《天鹅湖》《睡美人》《吉赛尔》等享誉世界,被《舞蹈》杂志评选为20世纪101位舞蹈明星之一,还登上了《时代》封面,成为继刘翔之后,第二个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青年。

邓亚萍、郎朗、韩再芬和谭元元,都是因偶然的机会顶替别人而成名。他们周围肯定有许多同行,为什么偏偏他们把握住了机会呢?因为,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无论在职场还是生活中,只有身怀高人一筹的技艺,具备实力和勇气,才能在关键时刻把握住机会,技压群雄,走向成功的巅峰。否则,假如机会来了,你没那个能力,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白白地溜走。

 

两个人的博客

婆婆和前儿媳同住引发的悲剧

你怎么舍得买只鸡

罗琳的“退稿信”

世间一抹石榴红

日本老人70年只煮一碗米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