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博爱

致命的救助

作者:梁水源
文/梁水源

在美国南达科他州苏福尔斯大苏河一个小镇,一位母亲和她的孩子在田间劳作时,偶然遇到了一个被遗弃的野生动物。母女俩找来一个有通气孔的盒子,把动物装进去,准备将它带回家。

回家的路上,这对母女遇到了野生动物保护官员米勒。米勒拦住母女,打开母亲手上的盒子,一眼就认出母女俩救助的是一只德克萨斯虎猫。

虎猫体态优雅,皮毛鲜亮。上世纪80年代,一些商人为了获得它美丽的皮毛,曾对它进行过大肆捕杀,虎猫几乎遭到灭绝的厄运。现在美国已经禁止猎杀德克萨斯虎猫,人们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

那位母亲对米勒说:“我只想救助它,把它带到安全的地方,因为我担心它会被其他动物攻击。”

米勒解释:“弱肉强食是大自然的生存规律,你的救助不但帮不了它,还有可能害了它。”

于是,米勒与母女俩“你争我夺”,终于把小猫送到野生动物保护站。

无独有偶,在黄石公园,一个观光客在游玩途中,看到一头野牛幼崽冻得瑟瑟发抖,就把它装进了自己的越野车。从监控视频看到这一幕,园区管理员立即找到那位观光客,努力劝说后,才将野牛幼崽带回到它的家园。

米勒把一些致命的救助案例做成宣传资料发到网上,告诉人类让大自然决定动物的去留。她说,很多时候,人们伸出手援助野生动物的做法,常常事与愿违。这种救助行为使得动物脱离了自然,失去了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其实是对动物的伤害,有时候甚至是致命的。

同时,米勒告诉人们,不要随意接近野生动物,不得不接触野生动物时要戴手套。因为直接接触野生动物会将人的气息传递到它们身上,可能会给捕猎者提供信息。

“如果你在乎它,就请让它留在那儿。”米勒把这个救助理念写成论文,发表在报刊上。野生动物保护者纷纷推广这种理念,呼吁那些救助了野生动物的人,赶紧将动物放归自然。

 

两个人的博客

婆婆和前儿媳同住引发的悲剧

你怎么舍得买只鸡

罗琳的“退稿信”

世间一抹石榴红

日本老人70年只煮一碗米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