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航空知识

中国飞行社述往


文/李雪

中国飞行社是抗战爆发前中国民间小有名气的飞行学校。这所学校,原定预备于1933年开办,却因各种原因推延至1935年底启动,然而当时,全中国上下都对航空充满期待之情。“姗姗来迟”的中国飞行社甫一露面,便受到青年人的热烈欢迎,不仅是大陆地区,远在欧美及南洋的侨胞青年也纷纷致信报名参加,于此成就了中国飞行社的一段光辉岁月。时光匆匆,如今已鲜有人知晓中国飞行社的往事了。


中国飞行社相关文件

飞行社起源

中国飞行社源起于1932年。那年上海遭遇日军轰炸,南京国民政府在轰炸第二天便匆忙迁都洛阳,年轻的中国空军苦于武器缺乏无力应付,上海百万市民则只能在沥沥细雨中承受日机肆虐。此等经历,不真实体验,决不能生出战后的中国航空建设协会与中国航空协会两个组织来——而它们,正是中国飞行社之源。

中国航空建设协会是民间人士为应对中国空防之虚而成立的防空组织,紧随其后的中国航空协会又将其“收编”。中国航空协会这个官家设立的全国性航空组织,立会宗旨希望在“最短时间内,引起同胞之注意,在最近期间内,购置多数战斗机,嗣后自设飞机制造厂,办民间航空学校,以训练航空人才”。

经历了1932年沪战的中国航空迅速进入发展期。军事航空首先得到官方的鼎力支持,商业航空也因为欧美等国的合作步入正轨,只余下民间航空的发展依旧缓慢。如以官方名义成立的中国航空协会,虽倡议建设民间航空学校,其收到的捐款却几乎尽数划归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使用,而协会自己除了在上海市政府附近修筑飞机楼(现在的上海长宁区长海医院内)作办公宣传之用外,平常的展览也只能以模型和图文讲解为主,困窘之势,一目了然。

拖延的进度

1933年冬季第一次传来中国航空协会欲开办飞行学校的新闻。航协想借用上海虹桥机场从事教学工作,“此场地已商准航空署”。

1934年,《中央日报》又报道说,中国飞行社可能“在今年春天开班”,而飞行社确有“扩大航空技术与航空热普遍化的使命”。飞行社这一次,则改口称预备选择龙华机场作为训练机场。

虽然飞行社迟久没有新的动态,但回望彼时世界,年轻人痴迷于林白的《我们》,近邻日本的民间飞行学校流行的同时,也随时可以转为侵华的“预备役”。刚刚遭受日本轰炸的中国,虽然贫疲相加,也尽所能及地准备开办飞行学校。

不过,很久没有飞行社的新闻再出现。年复一年,本在1932年便提出建设飞行学校的计划,迟至1935年10月,“才推姚锡九与李大超二位负责筹办其事宜。”

飞行社终于要成立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飞行社迟至3年后才正式开班?除却资金短缺等因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机场的选择问题。

根据1932年的《淞沪停战协议》,中国军队不可以再进驻协议中所谓的“禁止区域”。这样一来,无论是最早选择的虹桥机场,还是后来要去的龙华机场,都包括在这个范围之内。如果翻看当时的上海地图,就会发现,龙华机场的位置敏感特殊,更接近城市的心脏,1932年淞沪抗战一结束,龙华机场便没有中国军队的身影了。这从中国航空公司与欧亚航空公司先后在龙华机场扩大基地也可以侧面加以证明。那么虹桥机场呢?它是上海市政府大力开发的对象,“欲将其打造为上海乃至东南亚地区第一大空港”。两个机场都这样敏感,日本间谍又很猖狂,几个方面的原因,也许是导致飞行社迟迟不得开班的因素吧。

就在中国军队化装成保安队进驻虹桥机场进行守卫的同时,中国飞行社也开始了它的工作。


中国早期著名女飞行家李霞卿。摄于中国飞行社第一期训练班开学典礼。

全力以赴

中国飞行社“为时代的需要,开拓青年男女同胞新生命的路线,辅助政府发展民间航空事业”,它成立的目的也“野心勃勃”,要“普及航空学术及技术,树立国民大无畏精神,培养航空热风气,提倡飞行兴趣”(《中国飞行社社员入社简章》,国立同济大学旬刊,1935)。虽然以“发展民间航空为宗旨”,但中国飞行社纯系政府支持,其经费来源除却捐赠外,由政府补贴、中国航空协会补助构成。

为了扩大影响,中国飞行社规定“凡属中华民国国籍,不分性别,只要持有航空一种专长技能者,均可为本社会员。”在征求其他会员方面,如捐赠基金也可为“特别会员”,最大的组成当然是“有志学习飞行的青年们”。这从飞行社一开始的宣传路线即能看出。民国《每周情报》记载,中国飞行社成立工作刚步入正轨,便进入“各国立私立等大中专学校,转请令学生加入”,进行宣传征纳。

飞行社的宣传工作很成功。“自成立以来,国内人士纷纷加入,近来南洋各地,亦已闻风兴起,即如菲律宾一隅,同日加入社员,有20人之多,其他各埠,陆续登记 ,尚不在内……”;国内“各地青年男女,来信索取章程,及报名加入者,甚为踊跃,即边远省份,及海外侨胞,亦多来函询问该社情形,颇为关切”。

当时,中国空军的报名筛选极为苛刻,许多陆军学校的学生都会因身体健康原因被淘汰,那么,中国飞行社的入学标准呢?

章程规定,报名的青年需体格健全,具有中等教育程度,且年纪在18岁以上35岁以下。至于医师检查身体的标准,则规定,男生身高应在63英寸(1米6)以上,体重在110磅(约100斤)以上;女生身高在60英寸(1米52)以上,体重在95磅 (86斤)以上为合格。又对心、肺、眼、耳、喉等做了细致的规定。

学习完全程初级课程,约需学费600元法币。这在当时是相当高的一笔费用,也难怪大城市的摩登男女,不再以会开汽车为时髦,而改以会开飞机当作“资本”。

飞行社课程划分较详细,应是参照了空军学校的标准。飞行术下学习飞行原理、飞行动作;工程学需学习轻于空气航空器之构造,重于空气器之构造;机械学需学习制气学理与实习,冻凉学理与实习,润滑学理与实习,发火学理与实习;另有气象学、国民常识等。飞行课程包括平直飞行、大转弯、中转弯、失速感觉、上升转弯、下滑转弯、螺旋、地面滑行、起机、落地、航线飞行、单独飞行、小转弯、闻带儿(180度)上升转弯、8字转弯等。学习完此类课程,约需半年时间。

《每周情报》和《航空》杂志记载,飞行社的练习飞机,由上海知名企业与“闻人”杜月笙赞助。杜月笙赠送了架“救国号”,他对中国民间航空发展极为热心。此前孙桐岗环飞中国,杜月笙一口气赠他2架飞机,出手实在霸气。上海的天厨味精厂则在德国购买了一架飞机,命名以“天厨号”赠送飞行社。另外飞行社又在美国购入弗立特(Fleet)双座练习机(教练机),命名“救国号”以备学习之用。

中国飞行社还“特邀海军飞机制造处试造1架初级练习机以供社员练习之用”。当时中国已能够组装弗立特练习机,且这种飞机也是中国空军的练习机,所以成为各大飞机制造厂仿造的机型之一。海军飞机制造处制造的可能就是这种飞机,除了发动机,纯系“国货”,所有五金、磁漆、杉木、蓬布及零星物价都国产。曾诒经处长介绍说,此机“125匹马力,最大速率115英里,高度16 000尺,油量3小时,重量1 600磅,为水陆两用式”。


杨瑾珣是当年中国飞行社首期毕业生中唯一的女性,引得媒体争相报道。《实报》中的她,显得英姿飒爽。

游览飞行与开班学习

虽然“报名者甚众”,飞行社为宣传航空起见,还是决定在开班之前,举办几次游览飞行——这项活动与当时的“环飞中国”一样时髦且流行,因为早在1925年北伐之前,空军学校便为广州市民提供过几次游览飞行。后来中国航空公司与欧亚航空公司也从1935年夏季开始,提供上海全景的游览飞行,很受欢迎。

飞行社的游览飞行定为“飞游大上海”活动。从1936年的3月1日起举办,逢周三、周六及周日,在上海龙华机场举行。比起“两航”商业性质的收费,中国飞行社的费用极其便宜,每次仅收油费5元及车费1元。如此,活动受到各界热烈欢迎,短期内便举办了4次。《申报》报道:“飞过的社员有230余名,其中还有67岁的老翁与6岁小童”,自从开办“飞游大上海”活动以来,“报名者极为踊跃”,第一次飞游活动恰逢雨天,仍然有群众前来,并有女士及老人各1名。4次飞行,参加过的市民有50余人。

如此,在未开班之前,飞行社的“造势”活动已颇成功。报纸与杂志的连续报道,也让飞行社渐次“走红”,开班授课,自然成为众人眼中值得一看的大新闻。

1936年7月22日,中国飞行社在龙华机场正式开班。开学典礼亦在此举行,当时到场“学员34人,来宾数十人”。到场来宾有社长暨上海市长吴铁城,航委会戴恩基。委员多为名流,如经济界名人王晓籁,北京政府时期便担任教员的姚锡九,还有李大超、曾诒经、厉汝燕、吴蕴初、周学湘等诸人。而诸学员“身着黄布飞行服,精神均其焕发,而态度又为活泼”,实为一景。

飞行社的教官由陈步洲、杨国柱、陈智光、陈神护等担任,另外留美归来的女飞行家李霞卿后来也加入到飞行社的教学队伍中。学科教员由厉汝燕、陈步洲等担任,师资力量亦很强大。

飞行班的40名首期学员,经过重重考核,最后由上海市长吴铁城(即社长) 钦定。这40人的名单,由当时的 《申报》保留了下来,非常珍贵。他们分别是:唐永祚、卢季膺、郑礼仁、崔祥萤、姚鹏、李克清、周敬尧、吴兆坤、王伯书、孙文鸣、陈膺、许铁民、丁齐火、王滌新、朱铁夫、黄兴安、吴传英、顾亚雄、陈相寅、杨瑾珣、彭瀚、陆家辰、沈毓炳、汪鹏程、彭得仁、郑孝伦、沈安林、张膺、黄菁葵、陈恩复、何友亮、潘禧、江渭川、朱鹏鲲、查鼎、李达、汪洋、王冠玉、罗谦定、蔡金龙等。

1936年,《实报》刊载《记中国飞行社》文,其中提及的杨瑾珣,是飞行社首期21人毕业生中的唯一一名女生,“成绩在前五名之内”。她是湖南人,辗转来到上海,恰逢中国飞行社招飞,以优异成绩进入首批学员名单。经过学习,终得参加结业考试。同年《妇女生活》杂志称,当天考试的项目有“起飞、航线、落地、平直飞行、大转弯、中转弯、小转弯、问带儿,螺旋下降、S字转弯、强迫下降等11种”,第六位上场的杨女士,熟练起飞,“转了几个弯,翻了三次身,又以螺旋式地下降,终于平稳地落地”。不过最终,因为航委会没有女性飞行员的先例,杨瑾珣虽在抗战爆发后向航委会请求参加战斗,亦未如愿。

飞行社首批学员在结业前后参加的一个重要活动,便是1936年10月庆贺蒋介石50岁生日的上海献机仪式。1936年10月24日,上海市政府向航委会捐机10架,组成“中正队”,以贺寿名义,充国防之虚。当日的命名典礼盛况空前,有将近15万群众来到现场参观,捐机典礼之前的特技飞行表演,除了中国空军派出的空军队伍外,便是中国飞行社的李霞卿女士与陈侠云二人的表演。此表演轰动全场,命名礼遂从下午3时开始,直至晚间7时,观众仍未完全散去。

飞行社因为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办。当时有毕业的男学生加到了空军学校的第九期与第十期中继续学习。

可以设想,如果飞行社提前开办,也许会多几批优秀的学生送到空军学校继续深造。中国的航空团体,无论官办民办,一直以创办民间飞行组织为创会要义,努力数十载,终有中国飞行社面世,虽短短一期21人结业,想象历史,当北洋航空元老厉汝燕等人面对年轻的中国飞行社学员教习飞行时,内心又会作如何一番感慨?

坎坷的中国航空,乱世中挣扎奋斗,中国飞行社即是其努力的印记之一。

责任编辑:吴佩新


凡中国飞行社之活动,皆有王晓籁身影,可知其热心程度。王晓籁与中国航空渊源源于1932年日机轰炸上海。战后上海商界人士组织航空协会,意在自强,以护卫祖国天空。王晓籁在其自述中提到,他任中国航空建设协会理事长任内,“前后共募航空救国捐有3 000余万元,并建筑会所于市中心,又将亲友所赠金银礼品,捐赠政府,以资提倡”。 这张照片是1931年6月杜氏家祠落成招待北平艺员合影中的一部分。后排左六王晓籁,左四杜月笙。


杜月笙(前排左一),与蒋廷黻(前排中),吴铁城(前排右二)及上海警备司令杨虎(前排右一)的合影。杜月笙 极关心航空,单为孙桐岗环飞中国,便赠机两架。坊间还有传闻说杜甚至想认留学归来的孙桐岗当干儿子。而中国飞行社建立时,缺少教练机,杜月笙又赠机一架。1933年与1936年,上海市两次向航空委员会捐机,杜都有不凡“豪举”,也是民国航空有趣的秩闻一则。

 

飞机上的“坦克履带”

飞在天上的拖拉机

来自美洲的中国战鹰

怎样的无人机,才能算是安全的

明天不再“黑飞”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王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