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广东人,我本对荔枝一点都不陌生,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朗朗上口,依旧吸引我。他开篇直说:“荔枝生巴峡间”,怎么不是岭南?估计身为北方人的白居易并不知道,两广、福建一带也盛产荔枝,且质量一点都不逊色。
杨贵妃的荔枝,真产自巴峡
荔枝乃宫廷珍果,历代皆是。晚唐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让唐明皇、杨贵妃成了荔枝的千古代言人。
不过让人心生疑问的是:既然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那么以古代的运输、保鲜技术,岭南荔枝运到数千里外的长安,无论如何快马加鞭,总赛不过时间,这荔枝到达长安时恐怕早就腐烂不堪了吧?
后来我才知道,唐朝进贡的荔枝正是产于巴峡。
巴峡是重庆与湖北交界处。而且皇帝严令使用军马和军用“高速公路”,以八百里加急的火速,飞驰转送。这比起岭南,距离要大大缩短,辅以阴凉的竹筐运载,勉强保鲜还是可以的。可惜,这种军事效率没用在对抗安禄山的叛军身上啊。
宋有苏东坡,明有“荔枝仙”
钟情荔枝的,可不仅白居易。若有情怀,品尝之前,穿越时空,领略古代文人骚客的荔枝经,神游一番,不亦乐乎。
北宋苏东坡就盛赞荔枝。他被贬广东惠州时,初尝荔枝,立刻赞不绝口。贬谪南蛮之地,本极苦闷,居然有如此美味在等候,焉能不喜?那段日子,他是否也想到了该嘲笑一下那些远在中原腹地的政敌呢?呵呵,尔等可无福尝鲜荔枝也!
东坡难以自抑对荔枝的偏爱,笔下大书特书:“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新年五首》);“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子何时丹”(《赠昙秀》)。最脍炙人口的就是《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我不禁一惊,广东人有所谓“一颗荔枝三把火”之说,意为吃荔枝过多是会“上火”,口舌生疮的。可这苏轼也太狂了吧?据说,他在南方的穷乡僻壤中,家徒四壁,为了解馋,竟然收购店家偶尔宰杀山羊后丢弃的羊骨,烹熟剔得残余肉渣,大呼美味!难道他把荔枝当饭吃不成?
后来我发现有人比苏轼更狂,那就是明朝人宋珏。
据梁文道先生考证,此君迷荔枝迷到干脆自号“荔枝仙”,著有《荔枝谱》一本。其中第一句就云:“荔枝之于果,仙也,佛也,实无一物得拟者。”任何人间美味与之相比,均望尘莫及。
还说:“余生于莆,既幸与此果遇,且天赋噉量,每噉日能一二千颗。值熟时,自初盛至中晚,腹中无虑藏十余万。”原来,这位“荔枝仙”肚量巨大,天生巨食,似乎专为荔枝而设,自夸每日食一二千粒也是等闲之事。真是快活似神仙!
明代《荔枝谱》说,吃荔枝加点盐
但其实,品尝任何食品都应该适可而止。我们无从知道这位“荔枝仙”生平的细节,更无从寻觅他生老病死的瞬间。只是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暴饮暴食终究有损健康,荔枝也不例外。估计他的日啖千颗只是文人的海口,肆意浪漫的想象,当不得真。
鲜荔枝的含糖量很高,空腹大量食用会刺激胃黏膜,出现腹胀等不适。而过量糖分存于血液,导致血液过度黏滞,还会产生“高渗性昏迷”,糖尿病患者尤其要小心。
还有些人大量进食荔枝后,会突发低血糖,出现头晕、口渴、恶心、出汗、腹痛、心慌等症状,严重者甚至抽搐、昏迷。医学上称为荔枝急性中毒,也叫“荔枝病”。
原来,人体内用于产生热量的是葡萄糖,而荔枝的糖分是果糖,当人体摄入果糖后,要用转化酶把果糖转化为葡萄糖后方能被人体利用。荔枝吃得太多,转化酶供不应求,不但不能转化果糖,反倒会刺激胰岛素过度分泌,过量地消耗葡萄糖,导致血糖不足,继而出现一系列低血糖表现,这就是荔枝病的来龙去脉。
任何事物都是利弊相存的,关键看取舍。中医认为,荔枝果实补肝养血,健脾理气,主治肝血亏虚、眩晕失眠、脾气虚弱、大便泄泻、胃脘寒痛、呃逆、产后水肿等。《本草纲目》记载:“荔枝核治疝气痛、妇人血气刺痛。”《本草备要》也载:“荔枝核入肝肾,散滞气,辟寒邪,治胃脘痛,妇人血气痛。”看来,荔枝之功也不仅仅是满足口福。
明代还有一位著《荔枝谱》的文人,叫徐渤。他说:“当盛夏时,乘晓入林中,带露摘下,浸以冷泉,则壳脆肉寒,色香味俱不变。嚼之,消如降雪,甘若醍醐,沁心入脾,蠲渴补髓,啖可至数百颗。”文笔颇为优美,不输白乐天。
他又补充说,要是怕吃得太多腹胀,可略加点盐,有消滞之功。这种民间方法是否奏效?见仁见智吧,即使有效,也不该有恃无恐,暴吃荔枝。徐渤能一次吃几百颗不出事,但不代表你也能。(编辑:姚文怡)
健康提示
荔枝的健康吃法
荔枝不可过食,也不可空腹食。每日进食最好不超过300克,每次不超过5个,宜饭后半小时食用。
进食前后适当喝点绿茶、绿豆汤,或将荔枝去皮浸入淡盐水中,放冰柜里后再食,不仅可以防上火,还有醒脾消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