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媒体常刊登的村民倒背溺水儿童奔跑的照片。闷热的夏季,水中嬉戏的人群大增,溺水的新闻也接二连三。
常在电视上看到一个画面:某人想不开投江自杀,被人及时救上岸,经过摇晃,拍背倒水等,溺水者吐出大量的水,便能恢复意识。这给人一个印象:只要能倒出水,溺水者就得救了。
连新闻都有报道:2012 年,广东东莞两个三岁的小孩失足掉入河涌,全亏村民及时赶到救上来,并且将孩子倒背到肩膀,来回奔跑,几分钟后,溺水者水吐出来,人救活了。这个事件及图片最近被翻出,并在网上广为传播,医生称之为“控水法”。
有事实又有现身说法,这该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吧?
可是,医学知识也在更新换代。“控水法”已经被淘汰了。目前公认,溺水的最佳急救方式为心肺复苏术。
倒出的是胃里的水,不能救命
对于溺水,以前医生的思路是:溺水了,水会进入肺部,于是施救时要将水倒出。由此派生出多种方法,推广得较多的是:让溺水者俯卧,腹部位置靠在施救者弯曲的大腿上,头朝下,拍打溺水者背部,利用重力将水倒出来。民间操作比较多的则是,如新闻那样,将溺水者倒背着跑动。
然而,现代医学对溺水的生理过程有了更科学的认识。现在发现,用控水法排出的基本是吞入胃部的水。可溺水者的死因往往不是喝水太多。
溺水死亡分两种:一是突然落水,呛水加恐慌,引发喉头痉挛,造成窒息死亡。此类溺水者肺内无水或仅有少量水;另外一种则是人淹没于水中,大量水进入呼吸道和肺泡,造成窒息性心脏骤停,即把心跳给憋停了。
你要说,水堵着人也不能呼吸呀。可实际,美国心脏协会的指南称,没有证据表明水能成为阻塞气道的异物。因此,胃部的水不控也罢。
倒水有效,只是少数事件
可传说中,民间确实有不少人通过这个方法获救了,是不是此方法也有可取之处呢?
可能只是巧合,比如,很重要的一点,溺水者当时是否还有呼吸?溺水时间多长?这个直接影响救助效果。
溺水儿童能获救当然皆大欢喜。但实际此法危险甚多:倒背着颠孩子,孩子无知觉,容易损伤脊椎。在颠簸中,胃中的物质沿食道流出,从而堵塞呼吸道,使溺水者无法正常呼吸。实则危险过大,不适宜推广。
心肺复苏术最有效
那该如何正确施救?
世界卫生组织发现,大多数溺水幸存者都是在溺水后立即获救,并现场接受心肺复苏。而如果缺乏及时急救处理,即便后续采用先进的生命支持手段,多数溺水者的生命都很难被挽救。
施救者可通过下列情况迅速判断溺水者的状况:
·若溺水者能唤醒(对拍打和大声呼叫有反应),代表有意识,陪着他等急救车120来了就可以了。
·若溺水者无法唤醒,神志不清,处于昏迷状态。先打开溺水者的口腔,清除里面的各种杂物,免得异物堵住呼吸道,并让他侧卧。再观察5~10秒,若溺水者胸部还有起伏,代表还有呼吸,等120来就可以了。
·若溺水者无法唤醒,胸腹部无起伏,即说明心脏骤停了,要马上进行心肺复苏术。注意,施行心肺复苏术的前提是对方确实没有呼吸和心跳了。
无呼吸的溺水者,施救步骤
心肺复苏术,简称CPR,是一种急救手段,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两种手段。在其他心脏骤停事件中,一般是先胸外按压,再人工呼吸。但溺水造成的是窒息性心脏骤停,要先人工呼吸满足氧气的需求,再胸外按压。
1.先人工呼吸
压住溺水者额头,抬起下巴,捏住鼻子不让鼻子漏气,用嘴巴包住他的嘴(严格来讲,得先用隔离面罩),开始吹气。胸腹部有起伏,胸廓隆起,则表示吹气有效。使呼吸骤停者获得被动式呼吸,获得氧气。
2.再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的位置在乳头连线的中间点。操作时,一只手的掌根重叠放于另一只手的手掌上,双臂垂直于胸,对此处进行冲击压迫,用这个力量带动心脏搏动。按压频率每分钟约100~120次,胸廓要压下5~6厘米才行,这样能促使心脏排血。
两个手段结合使用:
先给予5次人工呼吸,再胸外按压30次,再2次人工呼吸,再按压30次……持续30∶2的循环,直至患者呼吸心跳恢复或急救人员到来。如果是青少年,用一个手掌按压就行;如果是几个月大的婴儿,用食指、中指双指按压就行了。
当然,心肺复苏术需要学习和训练。正确掌握才能避免因交通事故、中风、溺水等造成的心跳骤停的各种意外。大家可以多参与社区、医院举办的培训课程。(编辑:徐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