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0日晚,在几十万人的见证下,小曾的豆蔻年华在炭火映照下慢慢枯萎,滚雪球式的微博流言一句一句将他推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一个绚烂如花的青春少年就这样消失了,究竟是什么酿成了惨剧?
从朴素的经验看,网友的微博留言毫无疑问成为这一惨剧的最后一根稻草,无约束的言论把自杀变成了一场群体秀,小曾是这场秀的演员。不得不说,包括自媒体在内的传媒对近年愈演愈烈的自杀秀有着不可推卸的推波助澜责任,一方面,媒体对自杀过程细节的描述在人群中会被高度关注和模仿,引发维特效应;另一方面,围观人群由于从众等群体心理效应会造成观点和情感的强烈碰撞,自杀者身处漩涡中,极易受其左右而失去判断,小曾在留言回复中反复说,“我可能真的要死了”“我还不想死”,直到最后,“你们如愿了”……正是这样一个屈辱挣扎到彻底放弃的过程。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事件频发,青少年群体自杀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发现,自杀者除却受环境压力影响外,大多都有着明显的个人心理健康问题。据估计,在自杀死亡的人中,有一半存在抑郁,而在抑郁症患者中,有15%的人会自杀。不得不说的一个事实是,在抑郁症已广为人知的今天,大部分抑郁症患者仍然没能得到正规治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如中学生跳楼事件频繁见诸媒体的报道中,父母和老师在学生跳楼以后才意识到孩子的心理出了问题。当然,其他如焦虑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疾病也是诱发自杀的因素。
此外,个性、成长经历、心理适应、人际交往能力、个人价值观等诸多个人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到自杀的发生,这其中童年的负性经历已被证实能增加自杀风险,例如曾遭受性虐待、骚扰或欺凌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自杀,童年父母离异、被遗弃或缺乏照顾的孩子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而发生自杀。当然,这些因素并非直接导致自杀,而是有这些因素的青年更容易发展出不健康的个性、思维行为方式,如果环境顺利,这些因素显现不出影响,而一旦环境压力加大或遇挫,超出了他们自身的解决能力时,过激、偏激或极端的行为方式常常会成为他们的备选,尤其是环境恰好又提供了示范榜样时,自杀等极端的做法就会成为他们理所当然的首选。说白一些,就是他们在想不到办法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不得不盲目选择极端过激的做法。本文的小曾就是这样的情形,缺乏关爱、长期被忽略的童年经历形成了他不善表达沟通的个性,也没能让他发展出足够的环境适应和应对能力,遇事容易受挫而又缺乏支持和帮助,就如一棵在阴暗处生长的小树,积贫积弱,一旦遭遇风雨又缺乏依靠支撑的情况下就非常容易夭折,在如此脆弱的状态下,他突然暴露于成千上万人的目光和口水下,自杀悲剧的发生就是难免的了。
自杀想法是实施自杀的基础,80%的自杀者都会对自杀想法产生警觉并曾多次寻求帮助,因此,自杀的预防和干预需要从最基础的层面,即自杀想法和行为的处理和干预来着手解决。
目前,国内最常用的自杀干预渠道—各地设立的自杀危机干预热线电话,已经帮助很多处于自杀危机中的人们暂时渡过难关,同时,公安或消防自杀危机现场干预也是阻止自杀的有效手段。不过,目前仅有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有部分这样的干预队伍。越来越多的开业心理咨询师也是开展自杀预防和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后也将会成为自杀预防的主要力量。
对抑郁症患者的自杀干预是自杀预防的重要部分,安全有效的治疗监控环境和家属的安全监护是非常有效的干预措施,对抑郁症患者家属的自杀预防教育可以有效地减少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例如,识别抑郁患者自杀前的若干征兆、患者出现自杀情况下如何与患者相处、如何引导患者减少自杀观念的影响、自杀应急预案等等。对于每个自杀者而言,在遇到困难、出现自杀想法时能及时觉察,并立即寻求心理治疗师的帮助则是最有效的预防,心理治疗师可以通过评估来确定以何种方式干预,其中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技术常常能有效帮助求助者解决问题。
自杀是一个结局,自杀的背后有着太多太多的故事和经历。要预防和减少自杀,不能仅关注自杀这个结局终端,更需要花大量的努力来减少形成自杀的那些基础条件。作为家庭成员,每个人都有责任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关注家庭其他成员的心理健康状态,遇到挫折少批评多鼓励,有心理问题及时就医、科学治疗,避免健康问题延误迁延;要尽量创造一个充满爱和包容的成长环境,避免暴力、虐待,做父母的要尊重孩子的需求,积极与孩子沟通,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积极正确的环境适应应对方式。
而作为社会个体,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通过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意识地主动倾诉、减压等来维护个人内在健康。社会和政府,则需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人民的心理健康科学素养,能尽早识别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的征兆,尽早就医,按照科学方法治疗。同时,需要有效约束各种传媒对自杀事件的不良传播和报道,加强自杀预防知识的普及宣传,加强对自杀工具的管控,建立有效的自杀紧急干预机制,在有需要时能及时作出干预,减少自杀死亡。媒体和公众,需要自觉减少对自杀事件的“围观”和过度散播,减少维特效应,引导公众科学认识自杀和保护自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