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本刊邀请了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宣传自杀预防方面的基本知识,以提高社会大众对自杀问题的认识。希望帮助读者养成关心、留意身边人的习惯,当发现他们可能有自杀迹象时,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避免自杀的悲剧再次上演。
他为何走上自杀不归路? 文/李献云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无论是看媒体报道的自杀事件,还是留意周围,我们都会发现,自杀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比如,不时有人会说到自己同学的家人自杀死亡、身边朋友的孩子有自杀行为、邻居的老人自杀等等,很多人不禁会问:自杀到底有哪些原因?他为什么会选择自杀?
自杀,看起来似乎只与个体的决定和行为有关。那么,又有哪些因素促使一个人作出了自杀的决定并将这一决定付诸行动了呢?自杀学研究发现,一个人的自杀远非我们以为的那样简单,而是个体遗传生物学因素、包括压力和环境等因素在内的社会因素以及个体的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杀几乎不可能是单一因素导致的。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就拿2016年媒体报道的石应康自杀案例来了解个体自杀背后的原因。
65岁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前任院长石应康在2016年5月11日跳楼身亡事件引爆了医学界和非医学界的微信朋友圈,其中的热点议题就是对他自杀原因的无尽猜测与解读。媒体报道他的女儿说,“他心凉了,厌了,想走了”,这道出了他自杀前的心理问题,那时的他看待自己、这个世界和未来过于悲观绝望,他只看到了自杀这一条出路;他的妻子说,“他选择离开的方式就是他的性格”;他的一个学生说,“我老板是一个非常坚毅的人,而且宁折不弯。如果有一天他会选择以这种方式来结束生命,我能想到的只有两种可能:明志和全节”。这些简单介绍让我们知晓:他的性格、人生观奠定了他对自杀的易感性。他从自家的20层楼跳下,而当时家中没有其他人,高层楼房窗户的敞开式设计为其自杀提供了便利的环境条件。
石应康15岁时,他的父亲因“文化大革命”受到冲击而自缢身亡,这提示我们,他的自杀、他的性格可能有家族遗传的特点,但也提示我们,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人生观、行为应对模式与他自小的生活经历、习得不无关系。有自杀行为家族史是个体自杀的危险因素。
石应康在院长之位20年,带领华西走向辉煌;离任三年多,他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恐怕不会没有压力,压力可能是长期存在的,也有可能是近期出现的,这些可能是促使他走向自杀的扳机因素。当然,他这么成功的人士自然有其应对压力的独特方法,才能让他披荆斩棘数十年并所向披靡。但无论何人,均有自己的“七寸”(人生观中的薄弱部分),当“七寸”被击,个体就会陷入“当局者迷”的误区,就会无力根据既往应对压力的方法来解决眼前的困境。他现在65岁,已经进入老年,老年人是我们这个社会自杀的最高危人群,而且男性的自杀率高于女性。从媒体报道中我们无从获知他的身体与精神健康状况,不知道他是否有躯体与精神疾病,但我们知道这个年龄段往往是躯体与心理疾病高发的阶段,何况他“宁折不弯”的性格会让他易患心身疾病;社会地位或职位的急剧变低、职业医生也是个体自杀的危险因素。
个体缺乏规律的饮食、睡眠与运动习惯,甚至出现睡眠问题、茶饭不思、独自待着不动、酗酒等,会使具备前述自杀危险因素的个体变得更加消极悲观,看不到希望或出路;缺乏个体所需的社会支持系统也会加重其孤独感和厌世情绪,从而使个体自杀的危险性增加。当然,从媒体报道中我们无从知道石应康是否存在这几个方面的不利因素。
通过石应康的案例,让我们看到自杀并非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积压积累的结果,在扳机因素的触发下,当事人绝望,只看到死亡这一条路,“他心凉了,厌了,想走了”,从而迈向了自杀这样一条不归路,引发了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悲剧。
在了解了个体自杀的危险因素之后,那么,怎样才能尽早发现当事人的自杀征兆,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当事人走向自杀这一条不归路呢?
如何尽早发现自杀征兆?
一个人在自杀之前,通常会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一些迹象,比如:
眼神表情流露出郁闷、伤心、无助、绝望之色;言语谈吐或文字中表现出悲观厌世情绪,直接或间接说到死亡也许会更好;认为继续这样活下去没有意义,认为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或没有继续活下去的理由,认为没有自己他人会活得更好或者不至于这样痛苦,认为自己是别人的累赘或负担,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认为自己没用,经常诉说精神上的痛苦;有时也会迁怒于他人,“他再这样我就会让他尝尝痛苦或后悔的滋味”等等。
行为上表现得跟平常不一样,开快车或者采取其他疯狂行动,希望制造意外让自己突然死去;酗酒,伤害、糟蹋自己的身体;上网搜索自杀方式,在网络上或现实生活中与人谈论自杀,联系购买可以致死的工具,寻找安乐死的方法;独自去危险地带徘徊、静坐,把珍贵的东西送人;突然通过电话、网络或者面对面说一些莫名其妙、平常不会说的话;突然将账户信息、密码等信息告诉家人,甚至安排后事、写遗嘱、留遗书;身体上出现各种不适,饮食睡眠习惯跟平常有明显的不同,等等。一个人一旦流露出这些征兆,就表示其自杀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个体有我们前面谈到的那些自杀危险因素的话,最近也采取过自杀行为,或者对于自杀有计划有安排,他出现自杀的可能性会很高。
当发现身边的人有自杀的迹象时,请主动跟他聊聊,关心他,给他机会倾诉,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他有了这些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不评判他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询问他这么痛苦是否遇到了什么困境,然后跟他一起找出解决目前困境的有效方法;发现他自杀的危险性高,就不让他一个人独处,跟其他可信任的亲友一起帮助他;尽早陪他就诊,看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这么做,才是避免个体走向自杀不归路的最佳方法。
当然,别忘了,走出自杀困境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通常需要与专业人员一起努力、坚持下去,并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逐步学会帮助自己的方法;而且也别忘了,在想要自杀的紧急关头,可以拨打24小时自杀干预热线800-810-1117和01082951332,来找人诉说自己的烦恼,并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走出当时的自杀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