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中的不足或缺陷进行分析,阐述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理论。在相应的理论指导下,对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实现明确。将具体的工作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向,分别从四个方面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提供积极的参考。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校本课程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实现对社会需要的技术人才的培养。课程目标在人才培养中是重要载体。高职教学改革中,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在整个改革中所处的是核心地位。将工作过程作为导向,实现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一教学模式在多数高职院校中都得到了应用。[1]这一开发对策是对时代要求的进一步满足,并且对职业教育的最基本性质进行了体现,促进了职业教育、企业和经济间的相互配合。
1、当前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发展现状
1.1 教学内容和形式过于学科化
目前,高职计算机课程教育理论同实践之间是分裂状态,在平时学习中,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十分重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则存在一定程度的忽略。
1.2 课程目标本校化
课程目标设定中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了解较少,更多情况下是为了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满足才开设的课程,有的院校开设课程中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完全性考虑,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及其他方面并不注重,此外,有的院校过于偏重高等性,没有考虑高职院校职业性特征,在教学要求和课程实施等方面偏向高层次教学目标。
1.3 课程内容过于主观
办学条件的缺乏,学校对职业岗位能力没有实现深入了解,对课程的具体内容的认识存在偏差和误解,课程内容的选取也存在较大的缺陷。此外,由于对IT企业和行业的特征缺乏深入了解,并且没有掌握IT行业的岗位和需求的具体情况,在课程开发中只有少数或是没有IT相关人员的实际参与,造成了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内容和实际的IT企业需求之间相互脱轨的现象。[2]
1.4 课程实施过于单一
课程教学大多数是通过教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听,即使教师在多媒体教室中已经做出了相应的演示,但学生只是对教师的演示过程进行了观看,只收到了比较短的记忆效果。学生在参与实训项目中,一味的追求最终结果,通常是各自完成各自的实训内容,严重缺乏团队工作意识和整体意识。
1.5 课程评价陈旧
我国的高职院校中的重要及主要课程评价方式是总结性评价,多数院校仍旧采用传统闭卷考试评价途径,考察中主要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但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没有实现考察或是考察程度较小,考察的时间多安排在学期末,多数学生只是在考试前的几周实行突击学习来应付考试。
以上情况都造成学习和应用之间的严重脱节,严重影响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对此,将工作过程做为导向的校本课程开发,在针对性培养职业人才和企业行业需求人才上有着重大意义。
2、建设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建立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网络人才,依据岗位职业人才的能力和素养,将课程设计成为具体的职业能力内容,并最终形成综合性的网络布线,构建企业网络,并对其进行应用,将数据存储安全作为学习的核心,将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作为人才培养中的双重辅助。在设置课程中要对社会的职业岗位需求进行考虑,并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和能力培养实行参考,此外,还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和职业发展规律,对职业化课程体系进行构建。
在课程体系的开发中,要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当成是开发的重点,对符合市场和社会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在构建课程体系中,将劳动部门、行业资格认证以及实践技能与课程设置进行融合,达到工作、生产、学习之间相互融合目标,工作与学习之间相互交替,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专业课程考核模式,借助考核内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校本开发
将课程服务作为宗旨,将就业作为高职院校的办学导向和具体理念,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将本专业学生的岗位素质培养,技能掌握作为目标,同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本校的人才培养机制,结合市场的具体需求,采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保证最终培养的学生可以满足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和岗位的需求,帮助其获得扎实的实践技能和优秀的专业能力。[3]
计算机网络技术职业岗位在工作中有着一定的典型性或是特殊性,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在工作对象、表现方式、组织管理、具体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体现出专业特点。以该思路为基础,以职业分析为切入点,实现对课程体系开发流程的构建,具体流程如下图1所示:
图1 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
3.1 职业岗位
对IT行业、企业开展市场调查,并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开展多元化调研活动,其中对行业人才的层次结构与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专业人才的发展需求、专业技能的获得、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等。同时邀请优秀IT行业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专家学者和教师等成员共同组建人才培养委员会,或是在以上人才的基础上构建相应的项目,针对不同项目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讨论,重点分析行业、企业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职业能力和需求,研究和探索不同岗位的种类,该岗位需要具备的相关技术资格证书,当前课程体系中的缺陷等。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学校合作的深化发展,学生在每一周都要针对该周学习的专业课程重点内容参与课堂实践,针对当前实践教学的专业课程,在师生共同努力下组织建立安全防护监控项目。针对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具有可行性参考意见,深入了解市场技术的发展方向,针对课程的一体化建设提出针对性意见,实现学生在动手实践和职业素质上的改善和提升。
利用多种渠道的职业岗位分析,形成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人才需求职业报告,同当地的经济形势进行集合,开展细致、全面、系统的调研工作,展开深入分析和研究,对专业岗位中的分析调研报告作出职业化分析,在报告中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实现确定。分析企业、行业人才的具体需要,重点分析就业趋势,针对性的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面向所有网络数据库开发人员、网络工程师和动态网站制作和管理人员,针对性描述岗位能力。
3.2 工作任务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和具体任务当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在行业和企业的各个机构中同管理、生产和服务等方面开展相应分析,具体分析行业内容,组建行业专业人才培养小组,定期开展专家研讨和座谈会议,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并作出相应的保障,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依据,对职业岗位的具体内容实行分析,调整职业发展规律和层次,对岗位工作内容进行总结。
3.3 典型工作任务
对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实行分析,将其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岗位的工作职业技能和素养需求,其范围比较广,针对性较弱,在工作岗位的任务分析中要对相应的职业行为进行疏通,划分、整合,最终选取适合市场发展,存在相应载体的典型性任务,最终将典型工作的任务进行详细确定,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实行汇总。
3.4 专业学习领域课程
确定了专业职业岗位中的典型任务后,一定程度上确定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采用能力递增法实现典型工作任务转向为学习领域,利用简单典型工作任务发展到复杂典型工作任务,其中可以对职业性进行突出,满足教育特征。实现典型工作任务向学习领域的转换。
3.5 深化工学培养模式,实行订单式培养,优化课程体系
以工作为导向的高职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在我国的多数高职院校中得到了应用,并且这一模式的应用已经收到了初步的成效,这一教学模式是成功开展专业工学交替职业教学的重点,达到校企双赢目标,校企互相促进,共同建设的培养目标。订单培养在校企合作中是有着强大实施性的教学模式。以下文章将对现行且已经成功了的三种教学模式进行分析。
点对点订单培养模式,主要是同本地或是本地大型企业之间开展的合作方式,对大型企业的人才需求实现点对点订单培养,在专业班级的开设中,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实行授课,专门为企业打造专业化人才,并实现对优质的专业团队的建立。
联合式订单人才培养,比较适用于人才需求不大的企业,依据此类公司需要的人才,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等的普遍性要求,以几个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联合式订单培养,创造和建设网络技术专业订单型人才培养班级。
协议式订单在人才需求种类不密集的合作企业中比较适用,该模式可以对人才培养数量小、技术种类数量多的要求实现满足,并签下相应的订单培养协议。
利用订单培养模式,依据职业岗位的具体需求,将实际的工作内涵作为基础,有序开展校内的理论和实践双边活动教学,并逐渐渗透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朝着校企深入结合的方向迈进,合作完成层次递进人才培养。
4、小结
在高职院校中以工作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过程有着复杂性特点,只有对这一教学思想进行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课程开发技巧的人员才能实现对该课程的建立。在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校本课程开发中,要以地方经济为依托,充分性发挥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优势,促进学校师资力量的不断优化和队伍建设,建立工作与课程相互结合的专业实训基地,对以工作为导向的校本课程开发机制实现不断实践探索,找到既满足社会和行业发展同时又满足院校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和开展方式。
参考文献:
[1]张学军, 张丽颖, 李亚方. 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为例[J]. 辽宁高职学报, 2013, 15(12):54-56.
[2]朱霞清.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校本课程开发——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J]. 现代企业教育, 2012(10):188-189.
[3]倪曼蒂.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 现代计算机:专业版, 2015(14):46-49.
作者简介:崔英敏,研究生,私立华联学院,教授,研究领域:计算机网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