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互联网+”现代农业话题成为舆论关注的新焦点。“互联网+”改变了农村购销模式,催生了农业农村新业态,引发媒体接力报道。其中,“双11”网络购物狂欢节期间,农村电商在推动“农产品进城”和“网货下乡”方面的突出表现被高度聚焦。同时,“互联网+”助推农业转型升级,成为媒体关注全年农业生产时频繁提及的热词。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地农业生产中的典型应用被积极报道,舆论称赞现代农业越来越“高大上”。此外,国家对“互联网+”行动计划做出重大部署,“互联网+”现代农业顶层设计的出台被舆论深度解读。政府部门在推进农村电商发展方面持续发力,媒体用“重磅政策密集出台”来描述一年来政府部门关于农村电商政策的制定与出台。此外,我国农业信息化成果也被持续关注,农业部在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信息进村入户、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也被积极报道。
一、年内舆情走势概况
(一) 2015年“互联网+”现代农业相关话题新闻舆情走势出现两次明显起伏
据对全国性与区域性重要新闻网站、主流商业门户网站、农业行业网站等媒体监测,2015年,“互联网+”现代农业相关话题新闻舆情分别于5月和11月出现两次高峰。具体走势如下:
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国家发展战略,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随后被广泛讨论,话题量出现了明显上涨,达到1738条,较2月猛增1600余条。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其中对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进行重点部署。商务部、农业部等相关部门也接连发布相关规划,上述农村电商的政策举措受到高度关注,当月新闻报道量出现首个峰值,达4678条,较上月增加4400余条。7-10月,话题量整体呈现涨势。在此期间,农村电商相关扶持政策密集出台,引发媒体持续跟进报道。同时,“互联网+”给农业农村带来的新变化,特别是在解决农产品卖难方面取得的成效也被积极关注和广泛宣传。11月,媒体高度聚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同时,集中关注农村电商在“双11”网络狂欢购物节上的突出表现,广泛报道了以“互联网+”现代农业为主题的2015农业信息化高峰论坛,当月新闻话题量攀至全年顶点,达5242条。
(二)2015年“互联网+”现代农业相关话题网民舆情走势整体起伏不大
据对新浪微博监测,2015年“互联网+”现代农业相关话题网民舆情走势相对新闻舆情走势而言较为平稳,媒体对相对相关政策或热点事件的报道成为影响网民话题量的主要因素。5月,多家媒体官方微博报道了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在农村电商发展方面的保障举措,引发网民积极关注,当月话题量明显上涨,达2649条。6-8月,网民话题量有所下降但在2100条左右。农村电商在助农销售农产品方面的优势受到关注,特别是北京、河南等地 “互联网+西瓜”助农卖瓜的相关报道引发网民积极传播。9-11月,网民话题量再升一个高度。政府部门对农村电商出台的政策举措再次成为网民关注热点,“双11”农村淘宝出现的“土豪村”也引发网民热烈围观,微博量3264-3420条之间。
二、舆情传播特点
(一)“互联网+”现代农业话题关注度升温,政府网站和主流媒体是主要信息发布平台
2015年,“互联网+”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互联网+”与各领域的结合成为各界讨论的焦点话题,“互联网+”现代农业也由此被广泛讨论。与2014年相比,“互联网+”现代农业的话题总量和单个新闻话题关注热度均明显升温。从年度热点新闻话题排行看,国家层面对“互联网+”现代农业的部署最受关注。在相关政策上,商务部、农业部等政府部门网站的权威发布功能凸显。年度热点新闻话题排行前20中,有8个热点话题的首发媒介源自政府部门官网。商务部、农业部网站就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先后发布了指导意见和行动计划,成为媒体综合汇总全年农村电商扶持政策时频繁报道的两个重要官方举措,也是舆论预测未来农村电商发展前景时必然提及的政策红利。农业部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培训农民手机上网等方面的工作部署经官网发布后也备受关注,舆论纷纷结合“互联网+”的大背景,对上述工作进行了积极肯定和广泛建言,期待农业信息化在未来农业农村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主流媒体也发挥了重要舆论宣传作用。新华网、《人民日报》等媒体第一时间发布农村电商相关的重大政策,积极报道“互联网+”给农业农村带来的新气象,并深度调查“互联网+”与农业结合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微博等自媒体平台看,网民以客观转发媒体报道为主,鲜有建言性的评论观点,全年没有出现与此相关的网络热帖。
(二)农村电商被重点着墨,“互联网+”现代农业话题将进一步延展
从2015年热点舆情看,农村电商相关话题占据“互联网+”现代农业问题的较大比重。媒体对农村电商扶持政策密集出台、电商巨头抢滩农村市场,推进“农产品进城”和“网货下乡”等方面发表大量报道。同时,舆论也积极肯定农村电商在催生农业农村经济新业态方面发挥的作用,并对其面临的物流、人才等发展瓶颈予以广泛建言。从国家战略布局看,“互联网+”现代农业是互联网与农业全产业链的融入,涉及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多个方面,而当前舆论目光主要集中在农产品销售和农村消费市场方面。2016年,随着农村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农民网络技能的不断提升,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对农业的逐步渗透,互联网将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互联网”+现代农业也将被赋予更丰富的内容。由此,舆论也将以更广阔的视角进行持续关注,“互联网+”现代农业相关话题将进一步延展。三、热点舆情分析
(一)“互联网+”改变农村购销模式,“农产品进城”“网货下乡”成报道热点
2015年,随着“互联网+”行动的推进,各地农村掀起一股火热的电商浪潮。电商从城市迅速走向农村,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巨头纷纷下乡布点,将网购等新兴消费模式引向农村,力促“网货下乡”。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理念的进一步普及,电子商务在解决农产品“卖难”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也成为农村青年创业就业的平台和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据阿里巴巴发布的数据,2015年,淘宝村由2014年的214个发展至780个,销售额过亿的淘宝县数量超过300个,县域农村网络消费增长速度远超城市。
“互联网+”改变了农村购销模式,催生了农业农村新业态,引发媒体接力关注。《人民日报》报道,黑龙江省明水县借助“互联网+” 激发农业产业发展活力,用电子商务倒逼农产品生产,电商创业成为当下热潮。新华网报道,浙江遂昌县在淘宝网开设中国首个县级特色馆,2014年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5亿元。《北京日报》报道,北京大兴七成农户对接“互联网+”,目前已经有94家合作社参加互联网化合作。其中,“双11”网络购物狂欢节期间,农村电商在推动“农产品进城”和“网货下乡”方面的突出表现被高度聚焦。“双11”前夕,人民网记者分赴河北、江苏、浙江、山东等省,报道当地淘宝村备战“双11”情况。报道说,“双11”是各地淘宝村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村民通宵奋战在电脑前,并与多家快递公司提前联系沟通,在键盘上弹出了一首首致富曲;政府部门也加大网络诈骗打击力度,为“双11”网销创造良好环境。“双11”当日,新华网报道了江西赣州和陕西乾县农民通过网络电商打造线上平台,分别将当地的脐橙和苹果销售至全国各地的情况。“双11”过后,各地农村购物消费情况受到关注。阿里研究院发布数据称,今年“双11”首次加入的农村淘宝成为亮点,“双11”开始后仅8分钟,农村淘宝销售便超过千万元;农村淘宝已覆盖全国27个省区市的8000多个村点,服务村民上百万,意味着今年有上百万村民跟城里人一样“剁手”“买买买”。媒体据此数据广泛发文,《数据告诉你:“双11”农村网购哪家强》《农民网购保时捷系“双11”单笔最大交易额 盘点全国十大土豪村》《新一代剁手党诞生 被农村大妈的“双11”表现亮瞎》等报道大量出现。
“互联网+”在化解农产品卖难方面的有益尝试也被重点关注。从全年热点舆情看,媒体在报道部分地区个别农产品滞销问题的同时,还一并关注农村电商在解决卖难问题上的积极做法。4月,山东等地大葱滞销现象引发广泛报道,媒体多角度分析滞销原因的同时,还介绍了农村电商发挥的作用。中国新闻网消息称,河南滞销大葱农户在农产品电商的帮助下,挽回损失近300万元。6、7月份西瓜集中上市季节,部分地区出现西瓜滞销的情况被集中报道。媒体在积极发布各地瓜农联系方式助农卖瓜的同时,还重点介绍了“互联网+”在助农卖瓜方面的鲜活案例。《北京晚报》报道,大兴西瓜开启“互联网+西瓜”的新模式,瓜农通过“网上销售”“电商对接”等方式的探索与实践尝到实实在在的甜头,有瓜农开设的微店1周内就接到1000多个订单,约5吨的西瓜被订了出去。中国经济网介绍,2015年上半年,农产品电商“一亩田”利用互联网解决了60余起滞销问题,其面向全国西瓜采购商开展的“瓜行天下”活动,一个月来促成全国范围西瓜交易4 . 8亿元。1 2月,针对部分地区果蔬出现的“低价卖难”问题,媒体再次指出,“互联网+”是化解农产品卖难的有效途径,并报道了《山西农村妇女触网:用手机一天卖掉4万斤苹果》《海南农产品电商全年销售额将突破80亿元》等生动案例。
针对“互联网+”在推动农村购销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有媒体指出,“互联网+”为农业的发展开拓了多种可能,为农产品“卖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以“互联网+”带动农业产销,是未来不可逆转的趋势,目前制约生鲜农产品销售的最大问题就是物流运输成本太高,物流企业和投资机构对农村物流建设尤其高端物流的布局,还需要政策资金支持以及社会资本的介入。还有舆论提醒,发展农村电商莫成“圈地运动”,政府应主导网络化的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形成规模效应,把渠道市场打通,降低交易成本;打破农村电商消费与外销之间的不平等状态,将电商发展的红利惠及农村、农业和农民。
(二)“互联网+”助推农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获赞“高大上”
2015年,“互联网+”也是媒体报道全年农业生产时频繁提及的热词。春耕期间,“各地农民巧用网络备春耕”“网络备耕成春耕备耕新时尚”等报道大量出现。央视还推出了“春耕遇上互联网”系列节目,连续三天介绍各地互联网备春耕的新气象。有媒体说,湖北、浙江等地农民通过互联网、远程教育等途径,了解农产品市场信息,引进新品种、学习新技术、对接市场,网络成为农民春耕生产的好帮手。还有媒体介绍,山东、河南等地农民通过大数据平台精准施肥、打造物联网种菜新模式、使用无人机观测田间作物生长,农业生产智能化不断推进。夏收期间,“互联网+”发挥的积极作用被持续关注。齐鲁网报道,山东种植户借助“互联网+”,通过数据信息计算平台,将麦田变成了高速运转的工厂,上万亩小麦13个小时就实现颗粒归仓。中国经济网报道,“互联网+”模式已被成功应用于粮食收购中,长沙早籼稻收购全部实现了网络化,粮农只需提供身份证和银行卡,收购人员验质定级后,从称重、清杂、入库到结算等工作,全部在网上生成,售粮款网银支付1分钟内到账,极大方便了售粮农户,更保证了资金安全。秋收时节,“‘互联网+’成秋收助推器”“邂逅互联网的农业秋收”等报道纷纷出现,“互联网+”继续成为热点报道中的重要元素。中国新闻网、东北网等媒体介绍了黑龙江、山东等地“互联网+”与农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如,以计算机、手机A P P、电子码、二维码扫描为终端,实现从育秧、种植、田间管理、秋收、贮存、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的实时可视化全程可追溯;通过网上下单,“云农场”等农业第三方服务方即可提供玉米收割、旋耕、播种等一体化服务,解决了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从全年舆情看,“互联网+”在助推农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舆论也由此称赞现代农业越来越“高大上”。
有舆论说,当前“互联网+”正在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着重要作用。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程度不断提升,将使农民更便捷优惠地获取生产资料,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农业新需求与供给侧有效衔接;优化生产业态,不断提高供给水平。未来政府应该继续关注互联网给农业带来的变化,推动二者更好地结合,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同时,“互联网+”与农业结合发展中面临的障碍也被关注。新华网记者走访天津等地后称,目前‘互联网+农业”发展还不很均衡。一般都是大的农业园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了互联网,但是所占比例不大。目前上网发布农产品信息的农业园区一般都配备懂电脑的科技人员,另外农产品质量有保障,产品有特色,产量也比较大;而一般农户恰恰缺乏这些,这是由其小生产方式性质所决定的。目前一般农户都是一两人种蔬菜,而且都是中老年人,每户面积不超过10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他们掌握互联网知识,利用互联网销售是很不现实的。因此,需要通过土地流转,或者组成紧密型的专业合作社,把一家一户的菜田整合起来,建成大型蔬菜种植园区,才具备利用互联网销售的基础。另外,应该种名特优新品种,否则,即使上了网也不会有客户光顾。借助互联网要对传统农业进行一次革命:淘汰旧的生产方式,大力种植优良新品种,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