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关于中国信息技术领域如何走出一条自主创新道路的讨论不绝。一方面中科院自主创新的旗帜、信息系统服务商中科曙光与美国云基础架构和移动商务领导厂商VMware在重庆渝北区注册的合资公司中科睿光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正式面世。无独有偶,浪潮集团与思科公司也就合资公司合同签订举行了仪式。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电子信息行业,究竟能否与外资企业技术融合,也成为了业界争论不休的一大问题。以倪光南院士为代表的质疑观点在国家信息安全层面和核心技术是否会被垄断的角度有更多的担忧。毕竟动辄成百上千万的系统,已经渗透到了各行业企业运营的主要流程,各机密数据、信息也就会因此有被泄露或窃取的可能。因此,倪院士认为中国高铁曾经走过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在信息产业领域走不通,倘若盲目进行技术引进,国产技术自主创新的能动性也会大打折扣。就像糖衣炮弹,会一定程度上瓦解国内技术自主创新的能动性。
其实,从两家国内信息产业龙头企业的联姻策略来看,曙光和浪潮一致地对合资公司占股51%,外资占股49%。在合资公司人员配备上,国内公司也占据了主导权。比如,中科睿光的董事会将由7名董事组成,曙光公司委派4名,VMware 公司委派3名,首席执行官(CEO)一职由曙光公司云计算产品事业部总经理何牧君出任,VMware产品研发总监陈宏将担任合资公司的首席技术官(CTO)。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随着这两年,随着行业形势以及中国市场的环境变化,如IBM、微软、思科、VMware等外资IT企业对中国市场控制权的萎缩,中国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同世界级公司的合作上,正越来越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
在探讨能否赞同上述观点之前,我们需要分析的是合资公司将会以怎样的方式,将双方的已有产品和技术进行融合。对此,曙光公司总裁历军以中科睿光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推出的全新一代云计算操作系统Cloudview SVM Edition 2.0为例,解释说:“CloudView是曙光原来既有的产品线,无非今天是我们跟VMware以合资方式共同建设这条产品线而已。”VMware大中华区总裁郭尊华也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解决最终用户在云计算里的一些难题。”何牧君则认为,“我们有一个目标市场定位,现在在技术上需要两方的优势。”浪潮方面也表示,浪潮缺少网络产品线,此次与思科成立合资公司,刚好补齐了网络产品线,进而具备为客户提供服务器、存储、网络、虚拟化、云安全和云数据中心整体解决方案的全方位能力。
其实,中国信息产业的技术融合之所以不能与高铁技术的发展相比拟,一方面是因为高铁技术属于国民基础设施的建设范畴,走的是一条引进吸收,自我消化的路径;而信息技术一定程度是面向市场、整合需求,对于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而言,在经历了二十几年的自主研发和应用,今天已经有足够的能力与外资基于资本、产品优化互补和市场拓展方面共同切磋。
其实,对于曙光、浪潮这样的国内龙头企业来说,将全球领先的技术融入国产IT解决方案,集中资金与人力成本,研发与优化已有的核心技术,对合资公司的共享技术进行本土化设计,是能够加速本土企业通过IT推动创新、进而实现业务转型进程的,也能够帮助他们自身从某一云端产品、网络产品的研发者实现向提供商角色的跨越。但是,在这过程中,安全、可控确实是不可牺牲的关键筹码。
本刊记者:张越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