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信息化

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对“智慧气象”的再思考

作者:文|沈文海
一、引言

毋庸讳言,“智慧气象”是由“智慧城市”的理念衍生出来的。

由于高度的复杂性以及具体执行者之间理解的差异,“智慧城市”建设近年来出现了一系列引起广泛争议的问题,一些思考者甚至质疑“智慧城市”首译者用词的是否得当,以及是否因此而引起了业界在相关认知上的混乱。笔者无意介入此类深奥的基础性理论探究,并认为无论“智能”也罢、“智慧”也罢,其目的都是借助于各种手段(包括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所在部门、行业乃至城市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智慧城市”由于其涉及范围和领域的广阔(尤其是我国政府的大力倡导)而拥有众多热情的实践者和理性的思考者,在国内外皆有许多富有特色的试验样本和参考对象;“智慧气象”在这方面难以望其项背。

“醒得早、起得晚、动作慢”,这是前些年气象部门对自身行为特点的不无自嘲的归纳总结。其中固然不乏对其负面效果的自省,但也许正因于此,我们可能拥有较为充裕的研讨时间,以便尽可能广泛充分地讨论,以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达到思想上认识上的一致,而不至于因匆忙行动(甚至跟风)造成工作上的偏差甚至损失。

笔者对“智慧气象”的讨论也是这样认识的——尤其是在国外既没有成功案例可供借鉴、国内亦无成规模的探索试验以供参考的背景之下。

二、“智慧”的本源及“智慧气象”的实质

(一)“智慧”及“智慧气象”

1. “智慧”是一种能力的体验

我们说一个人是“智慧”的,一定是指此人具有某种能力,使得他在某个方面显得与众不同。完全内敛的、不被外界感受的能力是无法被视为智慧的,因为它不被感知,人们也就无从判识这种能力的是否存在,以及此人是否堪称为智慧。而一旦被人们感知,人们便能够从各自的视角、根据自身的感受对该能力进行比较和判识,只有那些公认的佼佼者方可称之为是“智慧”的;没有体现在最佳感受的“智慧”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智慧”是一种受众所有最佳体验的综合凝练和评价。

2. “智慧”是相对的

我们说一个人是“智慧”,一定是相对于其它比较不智慧的人而言的。同样,我们说一个组织是智慧的,一定是基于该组织与其它相似组织在综合表现方面的比较结果。人们在处于长期饥饿状态时,任何食物都会被视为珍馐美味,即所谓“饥不择食”;只有在饥饿状态基本解除后,才可能提出食物的品质问题;孤立的方案、没有比较的工作成果无法判定其是否为最佳,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高下。因此不存在绝对的、没有参照物的智慧程度。

3. 智慧无法脱离特定的环境和条件

“智慧”是在特定领域内、特定环境下的与相关参照物之间的比较的结果,一个个人或一个组织,只能在其当时所处领域中判识其是否达到智慧的程度。围棋国手不见得是马拉松运动健将,数学大师不一定同时又是厨艺大师。因此,智慧一定是具体的、具有特定领域和时期的,不可能存在抽象的、普适的“智慧”。

4. “智慧”是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

就一个组织而言,“智慧”是其在特定领域、当时条件下所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的外在表现。此外,“智慧”是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仅在某个特定时刻的最佳表现充其量只能称其为“聪明”,而“智慧”则是最佳状态的持续维持;通俗地说,智慧是一种持续的“聪明”。由于气象部门是以气象服务为工作目标和工作优劣的评判焦点(这与专业教学和研究部门有显著差异),因此所谓“智慧”的气象,是指在当前实际环境和自身条件的情况下,气象服务的能力始终处于可能达到的最佳状态,是气象部门在其服务效果、效率、效益和效能等领域的最佳表现的综合集成;而不是某个达到之后就可万事大吉欢呼雀跃的里程碑,也不是云计算、大数据等在业界风靡一时的运营模式和技术方法的拥有程度。

所以,“智慧气象”是与环境和历史时期紧密相关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期,达到“智慧气象”的考察视角和评判尺度是不尽相同的。

(二)智慧气象与气象现代化

一个被称为“智慧”的组织,其表现一定是持续出众的,而且其出众的表现不止在日常顺境之中,困境之中的出众表现往往更能体现该组织的“智慧”程度。木桶在存在短板时,的确无法盛满水;根本的解决办法是修补短板。但是,当短板一时无法修补完整,而情势又要求木桶必须盛水时,如何使得存在短板的木桶盛载尽可能多的水,这便是“智慧”的体现所在。我国气象部门在预报准确率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而且在近十余年内难以实现全面赶超,这是我国气象工作者经过冷静分析得出的理性结论;由此我们确立了气象现代化的目标,并以此作为未来二十年气象部门的工作重点。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从指标上看,最终体现的是气象部门的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及水平,这是气象部门的硬实力。而如何将现有能力充分有效地发挥到极致,尽最大可能满足政府和社会对气象服务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则是气象部门业务能力的集中体现,这是气象部门的软实力。硬实力如同厨房里的食材,软实力则是厨师的烹饪水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硬实力,一切便无从谈起;然而硬实力并不总能代表一切,如果厨师的烹饪水平十分糟糕,即便食材十分精良,仍然无法烹制出顾客满意的佳肴来——毕竟最终的评判标准是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因此,在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路程中,确保气象部门的业务能力和业务表现在每一个时刻都处于当时当地条件背景下的最佳状态,都能提供出当时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准的气象服务,这才是智慧气象的核心价值所在。

因此,智慧气象更多的是着眼于如何充分有效地发挥气象部门的现有能力,以及如何营造有利于提升气象部门业务能力的良好环境,它与气象现代化之间不是彼此取代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使综合状态达到最佳水平

(一)合理分工,高效协同

亚当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社会如此,一个组织也是如此。所以,实现专业化分工是一个有效组织的必要条件,这已是一个基本常识。然而,如果一个组织内只有分工却没有彼此间的协作(或协作程度很差),各相关岗位、系统、业务、部门之间不能有效协同工作,则专业精细化分工所产生的潜能便无法有效地整合并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对于一个组织而言,其整体效能的高低非但取决于其专业化分工的合理性以及各基本单位的工作水平,而且取决于组织内部的协同程度;亦即,有效组织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专业化分工 + 高效协同

一个部门的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可能频繁变动;而这些分工一旦确定下来,则各个岗位之间、系统之间、业务之间、单位之间、部门之间的工作协同问题便凸显出来而成为主要问题;尤其是在各基本单位自身能力(包括前面所说的“硬实力”)提升到相当高度,短期内难有显著突破的情况下,通过改善内部工作协同效果来提升整体的工作水平,便成为有效而且重要的工作内容;德国工业4.0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体系中横向和纵向的高度协同和集成,通过高效协同来达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实际效果。

因此,大幅度提高工作协同能力和水平,是当前及今后提高工作效果、效率、效益和效能的主要途径。在这里,消除信息孤岛、业务流程优化和再造等都仅仅是具体的手段而已。

由于“智慧气象”的主要价值在于气象部门现有基本能力的高效整合和效益的最大化发挥,因此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智慧气象”有效的实施途径就是大幅提高气象部门内部以及气象部门与相关行业之间的工作协同。

(二)高效协同与信息化

抛却纷杂的表象,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组织的内部是由信息连接起来的,这一点控制论之父诺伯特·维纳早在半个世纪前便有所阐述;而对信息的感知、判识、决策和响应(我们称之为“信息的综合能力”)的效率,直接关系着该组织整体的工作效率。因此,一个高效的组织一定是一个具备良好的信息综合能力,并能将该能力发挥到极致(当时状况下)的组织。有趣的是,“信息综合能力”恰恰是一个生命体所应当且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因为一个物体之所以称其为生命体,必然具备对环境的自我适应、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无不与对信息的感知、判识、决策和反馈(响应)密切相关。因此,一个有效的组织应当是一个具备良好的信息综合能力的生命体。

常识和经验告诉我们,初始状态固然重要,而对环境变化的正确判识和快速响应,以达到及时适应环境状态的能力更为重要。因此,是否具备良好的信息综合能力是一个生命体生命力旺盛与否的最主要标志,也是一个组织生命力旺盛与否的基本标志——气象部门也是如此。对气象部门而言,内部协同越有效、改进的成本越低,其生命力就越旺盛。而内部协同的有效以及改进(亦即新陈代谢)的成本的高低,有赖于对相关信息的及时获取(感知)、正确理解(判识)、恰当决策和及时反馈(响应)。

因此,高效协同做为“智慧气象”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工作的重点,离不开信息化;而当前及未来气象信息化的工作重点,也应当以大幅提高工作协同程度和水平做为推动“智慧气象”的主要着力点。

(三)扬长避短与修补短板双轮并驶

在贯彻气象现代化目标,推动气象现代化工作进程,追赶世界气象科技先进水平的过程中,即便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不小差距,气象工作依然大有可为,因为对气象部门工作成效的评判,最终取决于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和实际的服务效果。在这里,扬长避短、以巧补拙、以勤补拙等思路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规避弱点,提高最终服务质量和客户最终满意度的实际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通过扬长避短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的现有能力,但短板就是短板,由于它的存在,木桶无论如何不可能盛满水。因此,扬长避短绝不等于“容短”甚至“护短”,对那些影响事业发展的短板必须坚决尽快修补,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识别哪些是核心短板,而哪些是次要的短板,“智慧气象”的内涵中为此勾勒出了大致的范围。

总之,修补短板与扬长避短都是“智慧气象”的重要内容,二者不可偏废。今天之所以重点强调扬长避短,是因为我们过去一段时间内也许过多地关注修补短板、提升硬实力,对于加强协同、提升敏捷度以及快速响应服务需求等软实力,则相对关注较少的缘故。

扬长避短和以巧补拙需要组织表现出高度的敏捷性和柔软性,对于硬实力不尽如人意的组织,内部效率的高低往往决定其能否实施扬长避短等措施,因为具体场景不同,因实力缺陷所导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也会随之而不尽相同,需要组织临时调整、因地制宜、敏捷处置、快速响应。因此,部门内部高度的协同化是扬长避短的前提和基础。通过信息化手段、通过协同化措施,高度整合部门内的所有资源和能力,使得反应更敏捷、形态更柔软、服务更及时、改进更有效,是“智慧气象”的主要工作目标。

四、营造百花齐放的气象服务生态环境

一个独立的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体,除对信息具备感知、判识、决策、响应等功能外,在生理上必然具备寻觅并获取养份、以供其生存和生长的能力,即所谓生存能力。对一个组织而言,其生存能力的外在标志往往在于能够快速准确地发现并捕获需求、提供优质服务、并从需求方获得利益。不具备这种能力而仍在市场中生存的组织,多半属于寄生型的。

做为一个生态环境的气象服务市场,其供给方的气象服务企业都是以自组织为基础的,这些企业是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而从需求方获取自身生存发展所需的基本资源的。生存压力迫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寻找各种显性和潜在的服务需求及对象,并谋求与之合作。较之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他们对服务需求的探知更敏锐,对提供服务的愿望更迫切,对服务质量的追求更执着,当然对服务回报的丰厚程度也更为敏感。而就创新论,尽管创新过程中失败的几率极高,然而一旦成功,其市场利益的回报也是巨大的;出于生存考虑,自负盈亏企业对创新项目自会认真评估风险、趋利避害,而其创新动力和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市场机制是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当前气象服务市场的情况充分印证了这一切。

所以说,无论是服务能力还是创新驱动力,居于市场中的气象服务企业都是一支令人敬畏的生力军。对于政府事业单位的气象部门而言,这些市场上的气象服务企业是良性互补的伙伴,而非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航旅纵横创始人薄满辉曾说过,“央企(或事业单位)最大的优势在于掌握丰厚的资源”;气象部门在气象服务领域不应当单打独斗,而应当善用手中掌握的珍贵资源,悉心培育出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这些企业与之共同健康成长。

所以,“智慧”的气象一定具备一个长效的,能广泛容纳自组织团体、充分考虑自组织利益、培育并促成自组织力量旺盛发展的环境。

同样,“智慧”的气象也一定具备因时、因地、因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更多的事情、更多的情形都是无法事先预知的和不确定的,循规蹈矩和抱残守缺无法适应现在和未来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市场形势;过去基础建设时期的成功经验,有可能正是当前及未来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时期一些具体工作失败的根源;敏锐发现错误迹象、迅速采取措施及时补救,也应当是“智慧气象”的基本能力。

综上所述:

(1)“智慧气象”就是确保气象部门的业务能力和业务表现在每一个时刻都处于当时当地条件背景下的最佳状态,都能提供出当时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准的气象服务。

(2)合理分工和高效协同是达到“智慧气象”的基础性条件;而目前,在气象部门内部大幅提高工作协同的程度和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信息技术的综合有效应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应当是目前及未来气象信息化的重点工作之一。

(3)气象服务的实际效果是检验气象部门工作水平的唯一标准;因此,“智慧气象”不是气象部门的单打独斗,“智慧气象”应当营造出百花齐放的气象服务生态环境。

五、结语

“智慧气象”究竟是战略层面的,还是战术层面的?究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目标,还是仅仅为一时的追赶时髦之举?如果是后者,则完全没有必要如此认真地分析探究;而如果是前者,则现在的研究成果还远远无法承担起支撑未来工作的思想基础,它确实需要全面充分而且深入的研讨。

一些在前几年以推出某几款气象服务应用而率先宣布其相应工作已“智慧化”了的业务单位,近几年已将视线转向其它新的话题和兴奋点,人们的关注点一如既往地总是聚焦在新登场的俊男靓女身上,“智慧气象”已开始被人们搁置一旁甚至淡忘了。

笔者当然不希望“智慧气象”无疾而终,因为它的价值还远未挖掘出来并为人们所认识。笔者坚信,当洗去前一阵众人在不经意间左一笔右一笔涂抹在它身上的油彩后,它会显现出本有的气质和美丽,并为人们所欣赏。

这是笔者撰写此文的主要目的。

本文在酝酿过程中,受到胡小明先生文章和演讲的启发,在此致谢。

作者单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大数据差别定价公平吗?

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形势与任务(二)

区块链发展已迎来战国时代

网上金融添新规:又全又严

政务云需求或将集中爆发

释放新动能 发展新经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