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连环画报

抓斗大王——包起帆(上)

作者:李文祺\/编文 钱定华 陆旻 邬海佳 张智轩 黄佳云 缪斐斐\/绘

李文祺/编文 钱定华 陆旻 邬海佳 张智轩 黄佳云 缪斐斐/绘

1 1968年,十七岁的包起帆中学毕业,被分配到上海港木材装卸公司,成为白莲泾码头上的一名木材装卸工人。

2 木材装卸是累活、重活,更是危险活。一根原木轻则几吨,重则二三十吨,全靠工人下船舱,用钢丝绳捆扎后,再用吊机起吊,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伤亡事故。大家畏惧地把原木称作“木老虎”。在包起帆进港后的十余年时间里,“木老虎”吞噬了十四名装卸工的生命。

3 包起帆本人也曾受到“木老虎”的伤害。有一次,他刚用钢丝绳捆扎好原木,吊车的挂钩就启动上升了,钢丝绳一下子收紧,把他左手的大拇指连同手套一起往上空拖去。他拼命挣扎,总算从手套中抽出左手,可是大拇指已经血肉模糊,连骨头都露出来了,痛彻心扉。

4 由于多次受伤,包起帆被调到机修车间做修理工。每当听到工友在木材装卸中的伤亡事故时,心里就像有根鞭子在狠狠地抽打。他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制服“木老虎”,让靠人力装卸木材的历史从此结束!

5 包起帆明白,自己只有初中文化,要制服“木老虎”谈何容易!1977年,他考进了上海市业余工业大学(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进行半脱产学习。为了把零星的时间用起来,他把书掰成一个个小薄本,走到哪里学到哪里。

6 在这期间,他发现码头上的起重机钢丝绳磨损严重,就开动脑筋想办法。他反复试验,甚至把家里缝纫机上的卷线圈拆下来做模型,终于发明了一种“变截面起升卷筒”,解决了受力的钢丝绳“咬”绳的问题。

7 改进后的起重机从过去一个月换三根钢丝绳减少为三个月换一根,码头上二十多台起重机全部得到革新。《文汇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包起帆搞革新的故事,这是他的名字第一次被印成铅字。他激动不已,心想: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有收获。

8 1981年,包起帆大学毕业回到单位,成为一名技术员。“我读书是为了制服‘木老虎’。”包起帆时时不忘他的目标。他在码头上看到一些抓斗能把黄沙、矿石抓起来,脑中闪过一个念头:抓斗是否也能把原木抓起来呢?

9 对于包起帆的想法,很多人持怀疑态度。一位老工友对他说:“包起帆,你不要动这个脑筋了。”原来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单位的几位工程师、老师傅都曾搞过木材抓斗,均以失败告终,试制的木材抓斗最后统统被丢进了废钢堆。

10 包起帆并没有打退堂鼓。他争取到单位领导的支持,全身心投入到木材抓斗的研制中。他一趟趟跑图书馆、科技资料站查阅资料;回到家里,他用硬纸板做了各种各样的模型。渐渐地,他的设想变成一张又一张图纸。在他家十多平方米的居室里,墙上、衣柜上到处贴着草图。

11 经过反复的试验,1981年10月,中国港口史上第一只用来卸大船原木的木材抓斗诞生了。包起帆发明的“双索门机抓斗”,用两根起重索使抓斗打开和闭合,就可以轻松地将原木抓起来。

12 包起帆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他发现这种木材抓斗存在一个问题:闭合点不在一处,有可能抓一大捆,也有可能抓一小根。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昼思夜想,怎样使抓斗在任意点上都能打开和闭合呢?

13 1983年10月,包起帆赴北京参加全国总工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会上,每个代表发一支作记录用的圆珠笔。包起帆无意识地将笔抓在手中一揿一揿。揿着揿着,他突然眼前一亮:“有啦!抓斗不也是开一下关一下吗?圆珠笔的伸缩原理应该可以移植到木材抓斗的启闭机构中。”

14 包起帆回到上海后,直奔上海丰华圆珠笔厂去请教。在工厂大门口,他被门卫拦住了。门卫警惕地打量着他,说:“你要买圆珠笔,门市部很多,你要问技术,我们无可奉告。”原来门卫把他当成刺探情报的同行了。

15 包起帆专门请单位开了介绍信。他第二次奔赴圆珠笔厂,来到厂技术科,向科长提出了他的请求。然而,这位科长没有打消戒心:“我们厂长有规定,没有批准任何人不得外传图纸。”

16 包起帆并不灰心。第三次,他再赴圆珠笔厂,终于见到了厂长。他诚心实意地说:“我是研制木材抓斗的,搞这项革新项目是为了工人的安全。”厂长被包起帆百折不挠的精神打动了,叫来了技术科长。

17 技术科长一见包起帆,诧异地问厂长:“他要图纸,你不是说不能向外提供吗?”厂长向技术科长介绍了情况,又是感慨又是钦佩地对包起帆说:“像你这样的人,我从来没有碰到过,真是个碰了钉子都不转弯的人!”

18 在技术科,科长把图纸打开,包起帆只瞄了一眼就全弄懂了:原来笔套里有两根键,手指一按圆珠笔芯,揿轮转过九十度以后,顶在键上面,就把笔芯顶出来了;再按一下,揿轮转过九十度,笔芯就又缩回去了。

19 包起帆乘胜追击,将已经发明的“双索抓斗”改为“单索抓斗”,用一根绳索就可以完成打开、闭合抓斗两个动作。设计图纸出来后,因为木材抓斗是全新的发明,单位的工程师们看了,没有一个说好,也没有一个说不好。最后领导说:“还是让小包试试看。”

20 按照包起帆的设计,十吨门机用的木材抓斗造好了,被送到码头。大家来到实验现场,围在抓斗旁边,左看看,右瞧瞧,脸上带着怀疑的表情。

21 “起吊!”领导一声令下,木材抓斗的门机转动,把一根就有半米多粗、十多米长的美国松大捆大捆地抓起来了。围观的人群欢呼起来:“成功了!成功了!”

22 人们高兴得太早了。新型抓斗虽然可以开合自如地抓起长长的原木,但它只能抓船舱中间的原木,很难抓到船舱两侧堆成七八米高的原木。

23 此刻,只能由包起帆想办法解决。他把钢丝绳圈起来套在肩上,从大船锚眼里爬下去,把船两边的木头用钢丝绳套起来,再依靠克令吊把船舷边高耸的木材往船舱中间拉。工人们管这种做法叫“放山头”。

24 很多人不理解地说:“以后船来了,如果还是要用抓斗卸的话,只能派包起帆‘放山头’。”更有人冷言冷语地说:“如果包起帆有办法把大船里的木头全部用抓斗卸下来,我情愿从办公室爬到大门口!”

25 包起帆顶住压力,继续改良木材抓斗。他分析上次实验的过程,想到,如果木材抓斗不是从中间往两边挖,而是贴着两边的船舷往下挖,船舷边的木头有可能会自然地往中间滚,就用不着人工“放山头”了。

26 不久,一条满载着美国松木的外轮靠泊,共有五条作业线。在包起帆的请求下,其中一条作业线获准用抓斗作业。这次不再是实验,而是实打实的应用了。

27 包起帆在码头上指挥木材抓斗装卸作业,几天几夜不回家。累的时候他就到食堂大餐间睡一会儿;肚子饿了,他就请人帮忙到食堂里买些馒头来充饥。

28 他原本答应妻子,星期天晚上回家吃饭。谁知,木材卸到星期天的早上也没有卸完。原来,装卸过程中,木材抓斗碰到船舱底下的凸缘,一个钢齿折断了。包起帆马上组织人员抢修抓斗,直到晚上才修好。他又连夜把抓斗送到码头,继续指挥作业。

29 第二天早上,包起帆正在现场指挥,耳边突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哎呀,起帆,你做神仙啦,怎么又一夜没回家?”回头一看,妻子抱着两岁多的儿子站在身后。原来妻子星期天没有等到包起帆,担心他出事,一早就赶了过来。

30 妻子见到包起帆平安无事,放了心,对儿子说:“快叫爸爸呀。”此刻的包起帆头上戴着柳条帽,棉大衣正穿一件,反穿一件,腰里扎着绳子,脸上乌漆墨黑的。儿子愣愣地瞅着他,竟然没有认出来,怎么也不肯开口。

31 母子俩走了,包起帆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心里满是歉疚。自从没日没夜地投身技术革新,为大家忘小家,他亏欠家庭的实在是太多了。

32 就这样,包起帆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发明了一整套木材抓斗系列,有单索、双索、四索抓斗,也有电动抓斗,木材装卸全面实现了机械化,工人的安全得到了保障。自从全国港口推广木材抓斗以来,至今没有发生过一起重大伤亡事故。

33 木材抓斗研制成功后,包起帆又把目光瞄准了“铁老虎”。那时用人力在船上搬生铁、卸废钢,工人常常累得爬不上船舱。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包起帆先后发明了“单索生铁抓斗”、“异步启闭废钢块料抓斗”、“新型液压抓斗”等设备。

34 包起帆发明的抓斗系列,不仅改变了我国港口木材、生铁、废钢等货物装卸工艺的落后状况,而且批量出口国外,累计为国家创造四亿多元的经济效益。抓斗系列陆续荣获国家发明奖、美国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等大奖,包起帆“抓斗大王”的美名誉满全国。

35 1996年,包起帆被调到龙吴港务公司担任经理。听说“抓斗大王”来当一把手,职工们议论纷纷:“包起帆搞技术创新没话说,可是抓管理、抓市场能行吗?”

36 龙吴港区位于黄浦江的上游,货船从吴淞口开到这里要花上六个小时,费时间、耗成本。因此,龙吴码头常常三五天没有一条船停靠,码头白白晒太阳,效益非常差。

37 重任在肩,包起帆比谁都着急。他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一个大胆设想:既然因为客观条件所限,龙吴码头不能在大洋大海的外贸运输上切到一块蛋糕,能不能瞄准国内的江河湖海,发展内贸集装箱运输呢?

38 包起帆的设想在全公司引起强烈反响,大家又是佩服又是担心,开展内贸集装箱运输确实是大势所趋,但实施起来谈何容易?系统、设备、人才……龙吴码头一无所有,要突破简直是难于登天。

39 包起帆的钻研劲上来了。他马不停蹄地跑交通部、科技部、国家海关,跑上海市政府、港航公司、货主单位、装卸设备厂,一遍遍请求领导部门支持,向协作单位解释……忙了好几个月,汽车、火车、飞机、客船成了他临时的家。他认定:创新,创新才是龙吴港务公司的唯一出路!

40 功夫不负有心人,包起帆逐步解决了一系列难题。1996年底,在交通部和港航单位的支持下,中国水运史上第一条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在龙吴码头正式开通,企业效益随之大幅度提升。

41 包起帆还在龙吴码头引入了港口物流的新理念,主动与国内外大货主结盟,组建了十多个合资合作企业,为他们提供现代物流服务。这样整个码头就活起来了。

42 在包起帆的创新管理故事中,有一件事至今为龙吴公司的职工津津乐道。1996年春,包起帆决定对公司下属的汽车运输公司实行股份制试点,号召职工出资合股。一些职工在心里嘀咕:“如果赚不到钱,老本都赔进去怎么办?”

43包起帆诚恳地对职工们说:“我们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要亏大家一起亏。”他和领导班子拿出自己的钱,带头入股。职工们心悦诚服,纷纷入股,汽车运输合作公司顺利建成并运作。

44 一年以后,龙吴公司效益转好,职工合资的汽车运输合作公司也盈利丰厚,每名入股的职工可以分到三千元的红利。在这分享果实的时刻,包起帆却默默选择了退股。他的理由很简单:我不能和工人们争利。

45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许多企业减员增效。龙吴公司的职工心情忐忑:这轮大潮会不会冲击到我呢?包起帆在职工大会上许下诺言:“只要大家努力为公司工作,公司绝不会让一个人下岗!”

46 职工们听到包起帆的话,好似吃了“定心丸”,浑身暖洋洋的。他们在背后说:“好好干,跟着包起帆我们就能‘包吃饭’!”

47 1997年冬,新加坡“水果大王”把大量进口香蕉卸到了龙吴码头上。就在这时,一股强冷空气南下,气温急降。“水果大王”急坏了,香蕉在低温时会发黑,到时一根也卖不出去,那可就血本无归了呀!

48 包起帆也急了,他决定为香蕉采取保温措施。龙吴公司的职工们积极支持包起帆的决定,纷纷从家里拿出棉被和毛毯,把它们盖到香蕉上,捂得严严实实。有的职工还专门跑到商店买新被子。一千零七十三名职工总共捐了一千一百一十六条被子!

49 强冷空气过去了,香蕉安然无恙。“水果大王”感动极了,逢人就说:“能和这么好的企业,这么好的经理,这么好的职工拍档,真是难得。”第二年,“水果大王”在龙吴码头投资一百五十万美元建设恒温库,从而形成了上海港第一个冷链物流配送中心。

50 在包起帆的带领下,龙吴港务公司码头的吞吐量从二百五十万吨一跃提升到两千两百多万吨,企业职工的工资增加了一倍。生意火了,企业活了,工人们笑了。如今,中国内贸标准集装箱已经遍布全国各大港口,龙吴码头正是这一变革的先行者。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