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吴颖
每天最开心的时刻,就是下班推开家门,看到张着双手蹒跚而来、满脸兴奋的女儿—安安。一天的疲劳顿消大半。
一整天的工作经常让人很是疲惫,但奇怪的是,只要和安安一起玩,就会有减压的神奇功效,那个时候,眼中只有孩子,孩子的世界是那么纯粹,孩子又是那么容易开心,真是“专心致柔,能婴儿乎”。有些爸爸可能想想都觉得和宝宝玩耍很辛苦,于是会选择窝在沙发里看手机,看电视,心里盼着孩子离自己越远越好。但实际情况真的不是这样!如果你试着投入地和孩子玩上半个小时,就会发现自己好像被充了电,精神好了很多。
这天晚上,和平常一样。吃完晚饭,安安开始忙着一趟又一趟地在爸爸和妈妈之间递东西;自己假装打电话玩,或者拿起电视遥控器胡乱地摁着。然后。走到爸爸面前,口里不停地说:“视视。”她的意思是:“爸爸,帮我打开电视。”我面带微笑地摇摇头。于是,安安用手费力地拽着我的大手,试图把我从椅子上拽起来。这个时候,我就知道,爸爸游戏要开场了。
安安喜欢和我玩藏猫猫的游戏。从她10个月大时,这个游戏就开始了。我在安安的注视下跑进其他房间,然后轻轻唤一声:“安安。”安安听到后,东张西望了几下,脸上露出一些茫然。我又大声地唤了安安两三次,这时,安安基本上定位好我的位置了,于是便忙不迭地半走半跑地向我的书房“进攻”。这个时候,我已经半躲在门后。安安总是先扫视一下她的正前方,发现没有爸爸的踪影,然后把头扭向门后。然后她就露出了甜蜜且有些得意的笑。我想她的潜台词肯定是:“哈哈,爸爸,我逮到你了!”这个游戏要循环往复七八次,最多的时候可以达到十几次。我有时候会稍微换换地方藏,比如柜子旁边,或者椅子后面。虽然在大人看来,这根本就是没有技术含量的藏猫猫,但是安安玩得开心极了,总是哈哈地笑个不停。
父亲是孩子最重要的游戏伙伴!
与妈妈一样,父亲是孩子另外一个最重要的游戏伙伴。妈妈跟安安游戏,往往是一些偏安静的小动作游戏,而我跟安安的游戏,更多会是活动类的肢体游戏,有更多的刺激。有一项研究,曾让2岁半的儿童自由选择游戏伙伴,结果2/3以上的儿童选择父亲而不是选择母亲。这也许是因为在孩子潜意识里的认知:他们还是小婴儿时,被妈妈抱起更多是为了抚育,比如喂奶、洗澡等,而被爸爸抱起时,主要目的就是玩耍吧!有了安安后,我更加明显地感觉到了这一点。
再给大家介绍几个类似的心理学实验吧。布拉泽尔顿等人曾对2~24个月大的婴儿进行研究。他们在实验室环境中,为每名婴儿配上3名不同的游戏伙伴:父亲、母亲和陌生人,然后进行观察并把游戏过程录下来。对录像的分析表明:母亲往往会突然中止游戏,迅速地讲一连串话,接下来是短暂的静止。与母亲相比,父亲较少发言,但触摸得更多,更多地以有节奏的轻拍来触摸孩子。
罗斯·派克等人也曾对3~4岁的幼儿与父母的游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母亲相比,父亲会更多地参与消耗体力的游戏。
这些研究显现了一种清晰的模式:父亲擅长触摸、体力和激发的游戏,而母亲则倾向于语言化、开导式和以物体为取向的游戏。孩子从父亲那里得到的不仅仅是刺激,还有性质上不同于母亲的刺激模式。
可见,父亲与母亲有着不一样的游戏风格。在游戏过程中,母亲的方式往往是静态的、比较保守的,而父亲的方式却是动态的、富有创造性的。母亲倾向于把孩子抱在怀里或者局限于一个她认为安全的区域,从事一些重复性的游戏活动,而父亲往往是鼓励孩子尝试不一样的新游戏,鼓励孩子探索。父亲的游戏往往会比较大地耗费孩子的体力,经常会有大动作游戏,而母亲的游戏往往比较安静,多是精细动作游戏。还有,父亲的游戏里往往包括的动作更多,而母亲的游戏往往以语言为主。这些不同点,都会让孩子从父亲那里获得不一样的游戏体验。因此,即使孩子每天有妈妈或者老人陪着玩,但爸爸与孩子的玩耍,仍是不可或缺!
提升孩子的体质。婴幼儿时期正是孩子需要有大量身体活动的时期,父亲游戏的动态性和消耗体力的特点,满足了孩子“动”的需求,提升了孩子的体质,同时也提高了婴幼儿的感知觉,增加了动作的协调性。
给孩子独立的空间。父亲在游戏中往往不会过度保护孩子,反而会更多地给孩子一些空间和距离,让孩子体验到“独自待一会儿”的感受,这是对母亲总是无微不至照顾孩子的一种调节,可以促进孩子的独立性发展。
让孩子有机会探索。父亲的游戏往往鼓励孩子去探索,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所以会灵活多变一些。这会让孩子在游戏中不断建立自信,具备面对陌生环境的勇气。
爸爸的游戏,太重要啦!各位爸爸,快点儿站起来,和孩子玩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