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身处产业周期的景气低谷,又面临着日益高昂的环保成本,但对于中国这个化石能源消费为主的经济体而言,煤炭产业的一举一动仍然牵动着整个宏观经济格局。
对成本的看法与众多CFO不同的是,在煤炭行业一干就是三十年的中煤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王文章,从经常出入矿井和摸爬滚打的血的教训中深刻意识到,安全是最高的成本,“事关人命,安全高于天,煤炭建筑业,特别是井下作业是一项安全风险极高的行业,煤炭前期建设又是在各生产系统均为建成前的建造阶段,生产作业条件差、环境恶劣,更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甚至安全事故,对安全的投入是从国家到各个企业、基层都必须确保的一个共识,这是一项铁定的刚性成本。而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所造成的成本和损失更难以估量。”
行业价值低估的隐患
如今,煤炭行业又进入新一轮低迷期,新一轮的降薪潮又降临到煤炭企业身上,工资薪酬水平面临着又将回到上一轮煤炭低迷期的水平,从价值规律角度看,这种价值与价格双重背离——煤炭建筑业产品报价与真实的社会价值的背离、煤炭建筑业员工工资与其创造的社会价值的背离,严重低估了煤炭建筑业的价值所在。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与控制便至关重要,否则企业将无法生存。
经过对建筑业成本管理的长期摸索,王文章认为,必须从建筑业的整个价值供应链进行系统控制,而不是某一个环节或层面。他在曾获得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的《煤炭建筑企业价值管理研究》一文中,分析了煤炭建筑企业价值管理存在着“粗放式的经营管理、价值链的失衡、不完整的产品价值实现、绩效评价制度的缺陷”四个方面的问题,提出“竞争性的战略定位与商业模式的确定、通过价值链拓展提升企业价值、提供完整产品实现企业提升价值、建立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绩效评价体系、加快推进EPC示范项目”五个价值提升路径,这其中不可回避的是人工成本的管理。
在低薪酬的约束下,如何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提升质量不外乎资金的投入与成本的增加,更糟糕的是,由于多年来的甲乙方的失衡关系和不对等的合同关系,王文章表示:“作为建筑施工企业的乙方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为了能够接到工程,很多情况下都被迫、违心压低报价,造成有的到手工程的报价只能保持最低成本水平,有的甚至亏损中标,由此蔓延开来,既要确保工程质量,甚至要求工程创优,但往往不可能得到优质优价,有的企业甚至连投入必要的成本也很难得到补偿,而这正是建筑施工企业为什么始终处于低盈利状态和安全问题频出的谜底。”
水土不服的准则
除了产业链地位弱势带来的困难之外,王文章从会计作业的角度也提出了专业的质疑。
作为煤炭建筑合同,它的特点更多体现的是煤炭领域中各种专业工程和专业合同条款。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是原38项具体会计准则之一,它同样是参照国际FIDC条款的精神。但是由于建造合同所具有的个性特征,订单式产品决定着一个合同一个样,特别是建筑安装等施工业务涉及的关联单位多、部门多、业务类型多,且本身又具有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点,加之内外部复杂经济环境的影响,这就给《建筑造合同准则》在我国贴接地气的实践提出了挑战。
作为一项具体的会计准则——“建造合同会计准则”,不论从准则框架设计上,还是建筑业领域的实际业务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最突出的一个方面是建筑业的收入确认问题,集中体现了建筑业的收入确认与计量,不能简单地用普通的“收入”准则去处理确认和计量,因此决定了这个准则不同于“收入准则”。在这项准则出台实施以来,建筑业在收入确认等会计业务方面一直存在“乱象”,各种确认方法和计量原则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莫衷一是。而作为会计准则的配套指南却并没有对这项准则做出进一步的规范,这样就更难以让实务界在实际操作中仅凭原则性较强的“准则”原文来规范很具体的会计业务。
在中煤建设集团任职总会计师以来,王文章在不断的深入施工现场中发现,准则与实际的脱钩给财务人员带来了不少困惑,针对基层众多核算单位不同的确认口径和方法,加上由此造成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口径的差异,在不断质疑收入的确认原则和标准之后,王文章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统一这一领域的会计政策,扫清建造合同会计准则执行方面的障碍。
在实际建筑合同的管理中王文章发现,建筑施工前期的合同管理事关工程质量的胜与败,但是由于工程项目实行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不可预见性、随意性较大,工期不能按计划保证,工程竣工后的运行管理成本较高,工程质量和安全隐患比较突出。有着安全隐患的“三边”工程,变更、索赔因素多,客户一般不能及时提供合同变更资料,在年终和竣工决算时统一调整,这就很难准确确认预计合同总成本。
“建筑合同的建设工期一般都比较长,合同总成本受合同标的物的生产资料、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变动影响很大,如何很好地预测材料、机械和人工价格,这对企业把握市场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必然给合理、科学地预测建造合同预计总成本带来了不确定性,‘事后重核算,事前轻预算’的管理思想,业务与财务的脱节、职业判断能力不足、完工百分比确认存在的不确定性,都在呼吁业界要加强对建筑合同管理和强化成本核算的各项基础工作,特别是预算的准确性。这就要求企业财务对建造承包合同项目的管理要及时、真实地提供各种核算信息,合同管理所收集的各种核算资料、统计的各项消耗、各项收支,必须实事求是,判断一项管理内容是否重要时,内容繁琐、金额大小不是唯一标准,还应根据项目的生产经营特点,对容易失控或牵动全局的问题,例如工程结算、价款回收、质量和安全,即使内容不繁琐、金额不大,也应加以严格控制。”
内外齐发力
2016年1-4月全国煤炭产量累计完成10.81亿吨,较上年减少7826万吨,下降6.75%。1-4月全国煤炭销量累计完成10.36亿吨,较上年同期减少5750万吨,下降5.26%。就在煤炭业下行的关口,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5月27日对14家中央企业及司法部直属煤矿管理局的210处煤矿,按每年276个工作日重新确定了生产能力,原有的共84574万吨/年的产能重新核定后为70720万吨/年,神华、中煤能源、大唐电信均在榜单调控之列。
面对市场的萎靡不振、煤炭“失色”和政府的调控,中煤建设集团试图突围转向非煤领域,分得隧道、市政、非煤矿山等领域建设的蛋糕红利和向海外进军。随着中煤邯郸中原建设郑州地铁1号、中煤三建武汉轨道交通27号线项目艰难突围成功,中煤在非煤产业布局上终于打开了全新的局面。
而在行业大幅度下滑的过程中,如何发挥财务的领军优势?在王文章看来,通过有效的资金管控和费用控制,紧盯财务风险环节与资金链的安全性,是其中关键的管控要点。为此,王文章亲自配合业务部门,紧紧抓住各单位总会计师和两级财务部门,明确纪律,按月通报情况,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全力推动降本增效,从多个方面制定了21项降本增效的指导性意见和措施细则,明确容忍红线,推行动态考核,以业绩考核为引领,硬化预算约束刚性效力,年降本增效对利润贡献率达20%以上,有效遏制、延缓了因经济下行对企业效益的不利影响,这为中煤建设集团转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同时,为了强化管控,王文章明确划分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支出,严令禁止非生产性开支,一直坚持“有预算不超支,无预算不开支”的原则,对生产性支出从不同侧面做了详细规定,尤其是大额支出,如对大型施工技术装备的限定,从年初预算抓起,根据年度经营预算评估资产装备的需用量,同时规定纳入预算也不一定就可以投资申购,还要看其有无资金保障,实行“双控”:“集团总部的管理费用,每年度预算都要求比上年水平要有一定幅度的下降,特别是可控费用,年度预算通过“两上两下”,在经过领导集体研究形成决议基础上,按照预算总额分解各部门执行,实行ERP系统自动控制,费用一旦达到预算控制额度,系统自动终止提交,对差旅费等费用,实行费用总额与费用标准“双控”,部门掌握费用总额,财务控制费用标准,并将总部所有的费用全面进行了梳理,明确各部门的归口分工职责、财务牵头联控的费用管理机制。唯一例外的是,对每个月都安排的下项目一线的安全检查,王文章再三强调要严格保证开支。
“带头控制压缩费用,按人编制职务消费预算,报上级批准后由财务按‘双控’原则执行。对于现场一线的成本管理,则通过定期调研,帮助基层单位分析解剖费用要素,从中寻找可控环节,其中包括物资设备集中采购方面、材料的现场利用与管理、对外用工、机械运转效率和维修、租赁方面,以及施工工艺的改进。在整个降本增效过程中,财务部门始终处于引领、牵头的地位,协调各有关部门提出措施、监督落实、制定考核奖惩办法。从增效方面,积极发挥资金集中管理的调控作用,既确保一线生产和安全的需要,又充分发挥资金集中融通调剂功能,从而这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借款规模和融资成本。”王文章非常欣赏知行合一的行事风格。
在整个经济增速放缓、煤炭市场持续疲软的形势下,凭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的使命感,从业32年的王文章协助集团连续四年使各项财务指标逆势向好,确保财务状况的基本稳定,多项指标达到建筑业良好值以上水平,成为中煤集团的一枝独秀。
为了优化资产财务结构,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在煤炭低迷期,王文章连续制订了两个“三年财务规划”,从财务层面助推了企业战略的落地,全力推行中煤建设集团特定环境下的资金管控系列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集中调剂与融通效果,节约的资金成本对利润贡献率年均达10%以上,资金状况持续良好,连续四年保持上升势头。就在利润下滑的今年,也有效维护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队伍的稳定。通过5年来的不懈努力,在加强资金管控,提升服务与效益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资金成本节约对利润的贡献率每年在15%-20%,这在煤炭行业下行的背景下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