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首席财务官

“互联网+”下中国企业变革之道

作者:未知

在互联网和数字化浪潮下,众多传统企业走上“互联网+”道路,也有很大一部分正在谋求数字化转型,而这些趋势将持续考验企业如何实现组织与人才转型,将战略转化为战果的能力。

受新常态及供给侧改革、全球化演进速度加快以及“互联网+”热潮三重趋势影响,中国企业在组织与人才方面的转型步伐加快,并面临着变革之路上内忧外患的多重考验。诚然,企业所处环境和自身特点千差万别,但在管控模型、组织设计、人才管理上的痛点及变革原则却有相似之处。企业若是能“识变从宜”、 “应变有方”,将痛点各个击破,就能先人一步把握转型契机,迎难而上成就新的辉煌。5月25日—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最新研究报告《转型求变,制胜未来:新常态、全球化、互联网+ 之中国企业变革之道》。报告通过对企业的研究和分析指出:中国企业正走在组织与人才转型的“十字路口”,企业在转型之路上普遍面临的三大组织与人才痛点,以及应对之策:在管控模式上,遵循放权模型,在业务扩张中“收放自如”;在组织设计上,借助“精益组织”及“模块化”,提升以客户为中心的内部决策与合作效率;在人才管理上,通过引流-赋能-传承,构建人才转型能力。

报告撰稿人之一、BCG资深董事经理、组织与人才专项大中华区负责人、中国企业领导力学院负责人阮芳表示:“随着中国迎来‘经济新常态’,许多中国企业主动布局新业务、新产品,以此拉动下一轮增长的新引擎;同时,中国企业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也对它们如何蜕变成为真正的‘全球化领军者’提出了挑战;第三,在互联网和数字化浪潮下,众多传统企业走上‘互联网+’道路,也有很大一部分正在谋求数字化转型。上述趋势将持续考验企业如何实现组织与人才转型,建立并巩固组织与人才优势,将战略转化为战果。”

收放自如的管控模式

许多企业总部往往习惯成为“全面管理者”。然而,这却可能与它们借助多元化扩张实现增长的趋势背道而驰:由于新旧板块差异度大,总部对新板块成功要素的认识度和具体实践指挥能力可能不足;同时,板块越来越多,若将

运营细节层层上报、总部逐一决策,将导致组织面对市场反应和客户需求不力,甚至贻误业务开拓良机。

然而,一部分领先的企业总部已经意识到了在某种程度上“去中心化”的必要性,开始从“全面管理者”向“家庭组建者”过渡:以业务投资组合管理者的角度为整个组织和各个板块进行规划——一方面保持总部精益,有选择性地参与板块事务,确保灵活应对新趋势;另一方面主要通过构建具有协同效应的业务投资组合、融资,以及其他为各业务板块培育协同效应的举措来实现总部价值。

事实上,虽然许多传统企业习惯中央集权制度,面对组织规模扩张,无法寻求“收”“放”之间的妥善平衡。但已经有部分领先中国企业总部已经意识到一定程度“去中心化”的必要性,并做出了 “放权”决策,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放权速度过快、过程监控不足、放权范围不当、放权解读不一,以及放权效果含糊这六大挑战。

而所谓“收”和“放”之间的平衡,是需要总部和业务板块需要明确“收权”与“放权”中的平衡点,以及各自职责所在。其关键是:总部保留对业务板块关键财务指标的控制,确保业务可见;总部任命业务板块高管,将关键岗位的人事风险将至最低;总部专注于制定集团战略及业务协同组合目标,在熟悉业务的前提下总部可参与设置业务单元战略、评估绩效,但不涉及具体运营流程及工作。与此同时,在具体放权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业务板块的实际承接能力,确保放权过程可控,从上至下执行到位。总的原则是,总部收财务及核心人事权,放业务及其他人事权,但需要符合循序渐进、过程可视的放权前提,并及时反馈放权结果。

模块化组织设计

在中国市场,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的需求和自身特点都正在发生趋势性变化:伴随着中产及富裕阶层消费者的崛起,他们对商品和服务个性化、高品质的强烈需求愈加显现;同时,电子商务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个人客户的消费习惯,也使企业客户趋向消费者化:更注重个人购买情感体验,更需要多渠道无缝整合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更追求订单流程与价格的透明、可视等等。简而言之,无论身处何种行业,中国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难以轻易取悦客户捉摸不定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许多传统企业都面临着组织变革的阵痛。

传统的组织设计究其历史,的确在当年的市场环境下有一定的现实作用,但是相较于现在的市场状态,传统的组织设计使企业面对变化反应迟缓、合作不畅,无法做到以客户为中心,难以及时应对新市场新趋势。许多企业纵向层级多、决策链条长,甚至出现冗员(特别是无效的“管理”岗位);横向由于部门墙的存在阻碍了内部资源整合与协作,影响客户满意度及运营效率。这与互联网企业灵活、扁平的组织设计文化相比,更显劣势。而新的组织设计就是为了缩短决策链条及打通部门墙,这可以借助“精益组织”及“模块化”来实现。

企业需要借助DelayeringTM的组织塑性工具,优化组织层级与管理幅度,并层层渐进推行;除了精简骨架外,还需借助 “智能简化”(Smart Simplicity)方法,接连组织神经,确保新架构下能力、问责、权力三要素具备,并重塑文化。同时,传统企业还可尝试借鉴新兴互联网企业的“模块化”组织模式,以跨专业人员组成的拥有长期发展使命的模块小组作为管理中心,打通部门墙,实现组织内部的跨界协作,更好地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内部驱动。

重树雇主价值主张

传统人才由于长期从事同一个行业,在思维、视野方面形成局限,致使他们对转型机会不敏感,对转型战略认识不足;同时他们可能自恃于过往成功经验,欠缺转型的激情与动力;第三,他们所拥有的核心素质、专业技能可能与组织未来转型的方向不匹配(如国际化、数字化等)。因此,传统人才在企业转型中存在“看不见”、“转不动”、“够不着”三大局限。外部新兴人才则正好相反,作为曾经的“局外人”,他们在转型中拥有能够帮助组织客观审视、规划的“新视角”;能够成为推动转型发生的“新动力”;最重要的是,他们具备组织转型的“内行”技能与经验沉淀。因此,组织转型迫切需要“新旧交替”。

在人才管理方面,一直以来就是传统企业的一个短板,很多时候企业在人才的“新旧交替”中遭遇吸引保留不力、能力断档、基因传承的挑战。首先,在“人才争夺战”中传统企业受到互联网企业的强烈冲击。其次,企业传统存量人才的“补短板”任务异常艰巨。最后,企业还往往遭遇新旧传承时组织核心基因(包括长期愿景、可复制的核心优势、优秀文化、价值观等)丢失,新旧人才间、新人才与企业传统人才管理方式间的冲突。而此时的企业应该以“治理”为“纲”, 组织为“弦”,人才为“本”,实现组织与人才转型。

企业首先应重塑“雇主价值主张”,并建立和目标人才的持续互动关系,确保转型人才踊跃加入、在工作中被激发潜能,以及实现长期服务。尤其在与互联网企业直接竞争时,需要为不同层次人才提供“各取所需 ”的吸引保留方案。第二,企业应尽早识别自身战略性转型能力缺口,系统化实施人才建设,尤其是针对 “旺盛”的企业创新和国际化发展诉求。第三,在核心岗位上确保组织核心基因的继承,在转型的同时确保永续发展。

(本文来自BCG报告,有删节)

 

中小企创新融资方式

亿童:幼教资源整合者

暴风的下一步:从现象到王朝

价值创造时代的互联网+会计

重塑管理 弯道超车

“互联网+”下中国企业变革之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