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王超作为峨眉拳的代表之一,到新加坡参加武术交流,当时国内的几大武术派别悉数到场,像是现代版的武林大会。少林派代表是清一色的壮小伙儿,二头肌发达,面泛红光;武当派弟子神态清爽,修秀颀长。当时王超已经年过 50,“我和师兄弟们一上台,全是老头儿,个子也比较矮。不过,功夫丝毫不输他们。”
峨眉武术有上千年历史,带有浓重的本土地域属性。
尧舜时期,三苗兴兵,大禹将搏杀术、内养外壮术乃至祖传巫术融为一体,成功慑服三苗。峨眉武术最初也是因制外敌而生,注重身法,后发但先至,灵、动、巧、准,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制敌,身材相对矮小的川人练习,恰可扬长避短。新发展的峨眉拳术还带了点南拳风格,发关节力,一矢中的。
峨眉山以“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而著称,其实,在成为佛教圣地之前,它曾长期作为道教洞天,地位举足轻重。因此,峨眉武术套路中也有道家文化的影子。唐代峨眉山田道士创编“元鹤舞”,彭道士创编“玄鹤舞”,是峨眉武术早期的套路,以仙鹤的动作为雏形,具有神巫文化的特色,后来被古巴蜀人用来训练军队的搏杀能力。此外,道士好佩剑,而剑也是峨眉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猿祖师”司徒玄空,被认为是“峨眉武术第一人”。他原是春秋时期的一位隐士,在山林中修行时看到白猿打闹,触发灵感,模仿其形态创出“峨眉通臂拳”。
明朝御史唐顺之曾经观看峨眉道人练拳,亦刚亦柔,变化莫测,惊叹之余,写下《峨眉道人拳歌》,称其发力宏大,一顿足则“岩石崩裂惊沙走”;暗藏机巧,“着力藏机人莫究”;功底深厚,“百折连腰尽无骨”;又灵巧自如,“一撒通身皆是手”。
少林、武当与峨眉的武功
无欲则刚少林宗:少林武术以朴实无华、勇猛强悍著称,拳打一条线,威发卧牛地,技击性强,利于实战。
专致气柔武当功:其技击原则是舍己从人、以逸待劳,尚意不尚力。好用弧步、侧身身法迂回而战。
庄寓刚柔峨眉风:内修外炼、刚柔并济、庄技一体、形神和一。指掌当先,好用膝盖、手肘等关节,后发先致,身法灵柔。
那些由武侠小说引发的八卦
▇ “峨眉派”是郭襄创办的吗?
峨眉武术起源于先秦时期,而不是武侠小说中所说的宋末元初;创始人是武师司徒玄空,而不是郭襄女侠。峨眉武术成型于南宋,代表人物是白云禅师和白眉道人。
▇ 修习峨眉武术的主要是尼姑?
现存有关峨眉山佛、道的历史资料中,没有关于修行的女尼、道姑的记载,更谈不上大规模习武的女尼、道姑了。峨眉山第一次出现女尼还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
▇ 《蜀山剑侠传》中的“剑仙派”是否确实存在?
峨眉山“剑仙派”古已有之,当然,与小说中的描述有很大不同。峨眉山是道教洞天,道者以剑为法器,也出现了以剑为主要修炼对象的门派,剑术精巧上乘者称“剑仙”。
身体语言与佛道哲学
峨眉武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超是现存的唯一一位省级传承人。他在峨眉山市区的大佛禅院教授峨眉武术,弟子大多是孩子,青壮年基本断层。王超说:峨眉武术不好学。
峨眉武术讲究“内外兼修”,“内”与“外”统一,“功”与“技”结合,以动为导,以静为养,顺应自然,是峨眉武术的基本哲学。
峨眉武术对“技”的要求很直接,“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王超少年学武时,每天主要的功课就是练习“硬碰硬”:借助滑轮用手臂举石板的“滑子功”,徒手把一根柱子拧裂的“拧柱子”,还有残酷的“滚筒功”——在两个圆柱形铁桶里装上颗粒粗糙的沙子甚至小石粒,分别套在两个手臂上,用力让铁桶翻行滚动,“手臂上全是淤青和肿包,肿包结了痂,用药酒一洗,哗哗直掉。”
峨眉武术的“内”,是指道家的养生引导术,讲究“吐纳、引导、坐忘、心斋、守一”,后来也被僧人加入禅修之中。峨眉武术由此有了几分禅意,修习不以结果为目的,不停顿悟与超越,极需耐性。
明朝御史唐顺之曾经观看峨眉道人练拳,亦刚亦柔,变化莫测,惊叹之余,写下《峨眉道人拳歌》,称其发力宏大,一顿足则“岩石崩裂惊沙走”;暗藏机巧,“着力藏机人莫究”;功底深厚,“百折连腰尽无骨”;又灵巧自如,“一撒通身皆是手”。
持续百年的“峨眉热”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向幽静的峨眉山忽然热闹起来。
“当时上山寻师的人很多,有人趁机摆个摊就说自己是武术正宗,其实那会儿峨眉武术并没有宗师,也没有道场,峨眉人都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
王超说的,是大约80年前由武侠小说引发的最早的一场“峨眉热”。
峨眉山道士很少炼丹服药,而是注重自身修为,宋代以后,有的道士由养生炼气而修成武术内功,至明代达到高峰,一些功夫高超的道士将内功与拳技相结合,逐渐形成峨眉派武术。峨眉武术从起源到成为流派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之后也仅活跃在峨眉山及周边地区,清末民初时,白话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引发的热潮,才使得峨眉武术迅速成为一种世人皆知的武术流派。
1922年,平江不肖生(1889 - 1957年)的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中首次提到峨眉派武术,后来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火烧红莲寺》,红极一时,峨眉武术一夜之间声名鹊起。1932年,还珠楼主的武侠小说《蜀山剑侠传》问世,这部神魔化的小说让大众对峨眉派充满了好奇与探索的渴望,由此引发出了峨眉拜师热潮。
其实,直到王超学拳的时候,峨眉武术的门派依然没有形成规模与章法:“听说哪个大师有名,就去看人家耍拳,要是真的厉害,想跟人家学,第二天就拜师学艺去了。”
后来金庸的一系列武侠小说,将峨眉派渲染得更加神秘。上山寻访峨眉武功的人,多半是因为猎奇。现实中,峨眉地域武术不断发展,出现了峨眉罗汉拳、峨眉猴拳、峨眉枪法等众多以“峨眉”命名的招式。起初,多数人是由于峨眉山的声名而知晓峨眉武术,而后,武术的对外传播,又进一步扩大了峨眉山的知名度。在这一过程中,峨眉山与峨眉拳,也逐渐从隐逸、神秘走向世俗化与平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