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0-6664(2016)05-0084-02
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B
收稿日期:2016-03-12; 修回日期:2016-03-22
汪菊渊院士的《中国古代园林史》是他穷毕生心血的力作。我20世纪50年代初就听他讲授园林史,并带领我们结合教学实习调查、测量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北海等皇家园林,发表研究成果并充实教材。此后数十年他持续不断地坚持调查研究。1982年国家城市建设环境保护部下达了中国古代园林史项目,由汪老担任项目负责人。他组织全国各地专业人员进行调查研究,提供了大量史料素材,扩大了研究的地域范围,进一步充实了研究内容。
经过14年的辛勤研究,发掘搜查了海量文献资料,对风景区和古园林遗址实地考查、测量、摄影、绘图,写下100多万字的札记、手稿。在课题研究接近完成的时候,汪老于1996年不幸去世,这项任务的最后收尾工作被迫中断。课题研究最终成果报告、专家评审会、成果出版等工作未能最终完成。所幸汪老遗留下100多万字的手稿和一份油印誊写稿,以及3 000多幅照片、图纸。这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2004年,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准备整理出版《中国古代园林史》,组成《中国古代园林史》整理小组。汪老的儿子汪原平君提供了原稿。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甘伟林担任组长,周维权教授为顾问。由学会副秘书长黄晓鸾同志组织了刘家麒、郦芷若、梁永基、金柏苓等同志进行整理、校对工作。
我们按照分配的分工,每人校对2章,相互之间没有交流,一直到出版之前,我也没有看到整部书的全貌。2006年10月书出版之后,听到有些读者反映,还存在个别错字没有校对出来。在出版社将这部书申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的时候,评委会经过严格的检查,认为错字不超过允许的错字标准率,仍然是达标的。所以《中国古代园林史》最终获得了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的荣誉。
但是我对此仍然觉得有些遗憾。为汪老的《中国古代园林史》稿整理、校对,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汪老的这部书稿内容博大精深,除了有关园林历史之外,还涉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以及它们与园林发展的关系,又引用了浩繁的古代文献,需要有一定的古文基础。参与整理、校对的同志都是园林界资深的专家,有的还是我的学长。但是各人的专长不一,整理书稿时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有一些错漏不是疏忽,而是理解不同的问题。而缺乏统一审校全稿是产生错漏的主要原因。
让我感到最大的遗憾是,第一版是一部不完整的书。书中最末的第十二章《试论中国古代山水园和园林艺术传统》中的第二节《中国古代园林传统艺术》只有一个标题,没有具体文字内容。附注说明:“第二节的节名是根据第十二章的章名推测的。原稿到此为止,未完成。”我觉得很奇怪。这节的内容我听汪老讲课时是讲过的,也有讲义,为什么在整理书稿时汪原平君没有发现?
我向黄晓鸾同志和汪原平君提出,我想把已出版的第一版从头到底全部校阅一遍,得到他们二位的大力支持。
校对工作首先遇到的是依据什么稿子为准的问题。汪老的手稿十分珍贵,稿纸软薄又陈旧,很容易破损,不敢随意翻动。油印誊写稿比较清楚,先以此为准,遇到疑难不易决定的字时,再用汪老的手稿核对。但是后来发现油印稿错误甚多,基本不能用,有时只好根据文字上下文理推测。如书中承德避暑山庄中有一句:“制高点山峰上冠以回亭”(387页),“回”字显然不合理。原文是指避暑山庄西北部山岭区的山上建有“四面云山”“锤峰落照”“南山积雪”“北枕双峰”4个亭子。书中的“回”字应改为“四”字。
书中引用文献很多,都要一一核对原文。除了利用我自己的藏书外,汪原平君还从汪老遗留下的藏书中翻找出有关文献供我使用。实在查找不到时,就只好到图书馆去找了。我的所在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图书馆藏有《二十四史》和中华书局缩印本清康熙朝修编的《古今图书集成》,解决了大部分的引文。图书馆管理员说:“这两套书从来没有人借阅过,都给你翻出来了。”
有一些隐秘容易忽略的地方需要特别注意。如:目录上章节的标题和书的内文是否相符,页码是否相同;书中插图的顺序号有没有颠倒或重复的;插图标题及图里面的文字和书中内容是否相配;历史朝代皇帝年号和公历对照有没有错误;文字叙述的内容前后有没有矛盾等,都要反复核对。
对于缺失的第十二章第二节《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我找出了北京林学院园林系1980年铅印的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纲要》讲义,其中有《第六章 试论我国山水园和园林艺术传统》和《结束语》2部分,提供给汪原平君,补足了缺少的部分,使全书得以面貌完整。
经过将近半年的工作,终于校对完成了。共校对出需要勘误的地方355处。由于水平和能力有限,恐怕仍有错漏未校对出来的地方。2012年3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完整的第二版。但是我一直没有看到印出的样书。
2015年春,汪原平君将要远行赴美国定居。临行前将一套《中国古代园林史》(第二版)赠送给我。汪君说:“由于这是父亲的遗作,我也不好在上面再写上一些赠言之类的话,只是在扉页上加盖了一方父亲生前常用的名章,请你留作纪念。”手捧汪老遗作,感慨万千。我总算完成了一桩心愿,也可以告慰汪老在天之灵了。
又:我本来还想把陈植老先生的《中国造园史》再校阅一遍。但我今年已经84岁了,右眼视网膜脱落失明,左眼白内障严重,已经力不从心了。《中国造园史》也是几个人分工整理的,也存在个别错字问题。希望能有人继续做好这项工作。
《中国造园史》中有一处错得很特别,提出来请读者注意:157页,第六章 造园名家,右栏第5行:“颙曰:‘非面瘦,乃臂胛肥身……’。”“身”字应改为“耳”字,意思是“而已”。这句话出自《宋书·戴颙传》。戴颙(公元378—441)南北朝雕塑家、琴家。当时宋世子在瓦官寺铸造了一尊一丈六尺高的铜佛像。铸成之后觉得面部太瘦,工人修改不了,请戴颙来看。戴颙说:“不是面瘦,是手臂和肩胛肥大而已。”工人把手臂和肩胛改小一些,面瘦的问题就解决了。校对者可能把“耳”字误认为是“耳朵”了,以为“耳”字不对,改为“身”字。其实原文“耳”字不错,反而是改错了。
157页,左栏倒数第3行:《宋书·戴颙传》:“父达……”。“达”应改为“逵”。戴颙的父亲名戴逵,是著名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和雕塑家。这里是把“逵”字误认为是“达”的繁体字“達”了。
(编辑/王媛媛)
作者简介:
刘家麒/1932年生/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本刊顾问编委(北京 10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