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园是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修复这座历史园林,全程伴随这一历史遗迹的重生,是身为一个园林人的荣幸。从历史的详细发掘到对其现存建筑的分析与评估,提出修缮思路和方案,直至竣工验收,这一过程不论是对设计方还是施工方来说都是特别宝贵的经验。通过对苏州可园修复过程的总结,对一些传统修缮工艺存在的缺点提出新的改建方法,实现修缮技术的创新。关 键 词:风景园林;可园;原貌调查;修复方案;修缮技术文章编号:1000-6664(2016)05-0027-05
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6-03-24; 修回日期:2016-04-14
基金项目:江苏省建设系统科技项目“古典园林的恢复技术研究”(编号2014JH09)资助
Abstract: Ke Garden is a national cultural unit of Suzhou. It is garden workers' pleasure to repair the historic garden and with its all rebirth. From investigating its detailed history, analyzing and assessing of the existing buildings, designersput forward the thoughts and repair scheme. Until the completion of acceptance, the repair process is a particularly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both designers and builders. This paper is a summary of Ke Garden's repair, proposes some new methods for traditional repair technology and develops repair technology.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Ke Garden; original investigation; repair plan; repair technology
1 历史的记载与原貌调查
1.1 可园作为书院园林的特殊性
可园是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可园至清雍正以前并非独立园林。其地五代时归广陵王外戚孙承祐所有,后属北宋苏舜钦所建沧浪亭的一部分,之后其所有权随沧浪亭的屡次易主而变动
[1]。雍正六至九年(1728—1731年)尹继善任江苏巡抚期间在此地建“近山林 ”,取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意,称“乐园 ”,乾隆年间有官员误认为“行乐”之意不可取,遂改其名为“可园”。嘉庆十年(1806年)两江总督钱保江及苏州巡抚汪志伊在可园旧址建正谊书院,后可园经数次修缮,见于文献记载的有2次:道光七年(1827年)梁章钜重修可园,供正谊书院讲席朱珔居住研习之用;咸丰、同治年间书院与园具毁于战火,光绪十四年(1888年)江苏布政使黄彭年在可园旧址建学古堂,可园得以复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巡抚陆春江停办学古堂,改设游学预备科于此,三十四年(1908年)改为存古学堂[2]。在道光时期可园作为正谊书院的一部分,讲席朱珔撰写的《可园记》详细描述了当时可园的景象,而光绪时期的《学古堂记》对可园也有所记载。
值得指出的是,从1881年的《姑苏城图》和1906年的《苏城全图》来看,当时可园、正谊书院和行台(辕)是一体的,可以确定可园在当时的性质是书院园林,这在苏州现存的园林中是极少见的。
辛亥革命时期,张默君女士曾在可园内办《大汉报》。民国三年(1914年),可园属省立苏州图书馆,园中植梅百余株,其中古梅“铁骨红”传为黄彭年办学古堂时所植,有“江南第一枝”之誉[2]。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可园为苏南工业专科学校办公及师生疗养用。1957年,为苏州医学院使用。1963年,可园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被列入苏州城市整体规划中古典园林修复项目[3]。
与其他园林相比,可园的一个特别之处是它早期为私人所有,而在此建“正谊书院”之后,即成为书院园林。这里流下了许多历史名人如沈德潜、梁章钜、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曾到书院讲课)、冯桂芬(1860年曾任正谊书院院长)等人的行迹。民国之际,文化名人如金天羽、高吹万、张大千、吴子深、吴湖帆、汤国梨等皆曾到此赏梅咏诗,书声诗韵和园景相伴走过了200多个春秋岁月[4]。
1.2 可园修缮前整体现状与评价
从现存遗构看,可园保留了自清道光七年(1827年)以来的格局,《可园记》中记载“园之堂,广深可容,堂前池水清浤可挹,故颜堂曰挹清。池亩许,畜鯈鱼可观,兼可种荷,缘涯磊石可憩,左平台,临池可钓;右亭,作舟形,曰坐春舻。可风,可观月,四周廊庑,可步。出廊数武,屋三楹,冬日可延客,曰濯缨处”。现园内挹清池、挹清堂、连廊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除坐春舻现已不存外,濯缨处、讲堂、博约堂、一隅堂等都保持了清末时期的位置,这点可从清光绪·钱唐诸可宝撰《学古堂记》中得到印证。而北面山丘上的一方亭有匾“浩歌亭”正是光绪年间江苏布政使黄彭年取王冕的诗“浩歌拍拍随春风”句题为浩歌亭的历史佐证[1],此外园内还有2棵上百年的古树名木,共同诉说着这所百年园林的悠久历史(图1)。
但可园因其近现代时期长期为各单位所使用,除了主厅挹清堂及亭廊之外,使用者根据其功能(会议室、办公室)需求,对园中的厅堂楼馆进行了大量的改建。几乎所有的主要建筑,均被改造过。建筑按改造程度可分为3种类型。
一是虽经改造,但木构架体系得以保存下来的建筑。如博约楼(图2),这是一座五开间的楼厅式建筑,被分隔成10间办公室。建筑西侧增建了2层带楼梯的钢筋混凝土空廊。讲堂(图3),这是一座三开间带廊的四面厅式建筑,用砖墙将正间、边间进行围合、分隔成3间办公室。
二是改造强度较大,改变木构架承重体系的建筑。如门厅,面阔三间,四周为砖砌墙体,室内无柱网,正贴大梁由砖墙壁柱(红砖)承重,边贴亦由扶壁砖柱承重。我们在2012年调研初期,此厅正好在内部整修,因此对其结构了解的更为清楚(图4)。濯缨处,其外观为一座面阔三间、带外廊的硬山顶的传统建筑,但室内传统柱网、梁架被取消。正贴采用人字木屋架,分别由砖墙和外廊木柱支撑,完全改变了传统木构架系统。上述这些建筑,除了建筑布局、构架系统的改变之外,被改建的还包括传统长短窗,大多数改成近现代的普通双开木门窗;室内地面铺彩色瓷砖或木地板铺地,外廊、连廊大多为水泥砂浆仿方砖地面;室内一般有灰板条水泥砂浆吊顶或铝扣板吊顶。
三是扩建(搭建)类建筑。如挹清堂东边的建筑,后作办公室之用。其面阔两间,约7m,进深7.24m,近似方形。建筑四围砖墙砌筑,无木构架体系,屋面为人字木屋架,砖墙砖柱(红砖)承重。此建筑风貌与挹清堂和连廊明显不协调,显而易见为后加之物。另有一隅堂的位置,外观是一幢一层7间房。通过测绘发现,该建筑西三间保存有完整的传统木构架体系,正贴、边贴还在。而东四间或间隔墙到顶或砖墙砖柱(红砖)上面架设人字木屋架,无明确的构架体系。再从阶沿石排布来看,西三间阶沿石宽度一致、排列整齐。而东四间又是一番景象,阶沿石块大小、宽窄不一,显得零乱。清楚表明了东4间应是改造中的添加建筑。
西北角的冬合楼较为特殊,具有鲜明的民国建筑风格。共2层,方形廊柱、简化的欧式木栏杆、门窗上拱券的造型、人字屋架,这些都表明了其民国风格。但后期作为办公楼使用,被分割成诸多单间,门窗也加筑了防盗措施,对其外立面构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2.1 总体构思
2.1.1 关于定位
可园在近现代曾经被大汉报馆、省属图书馆、苏南工专、医学院等单位使用过,但这段历史时期从未见到过有关园林营造活动的史料。而其总体布局仍保持着作为正谊书院、学古堂时期所记载的样貌,因此,我们将可园定位于清(或晚清)古典书院园林。
这个定位,对于可园修复设计来说是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园林布局、厅堂楼馆的命名、室内陈设布置和匾联题款文化设计的走向。
2.1.2 关于修缮原则
1)“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园内单体建筑尽量保持原位置、原体量和最大限度保留建筑的原有构件。
2)真实性的原则。保护文物建筑的风格和特点,除设计中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建筑的安全而采用的加固材料外,其他所有维修更换的材料均应坚持使用传统材料和传统型制。
3)安全有效的原则。可园作为对外开放的公共园林,日常承担大量游客的人流穿行,因此必须考虑游客安全。通过修缮维持建筑的结构安全、疏散安全要求。消防要求方面的可靠性也是修缮的基本目的。
2.2 修缮的方式
根据现场调查和测绘资料拟采用3种方式进行修复设计(图5)。
2.2.1 修缮,即揭顶不落架大修
打牮拨正,局部加固的原状修缮,主要用于大木构架,保存尚好,构架体系较为完整,仅局部有所损伤的建筑,如挹清堂、博约楼(图6)、讲堂(图7)、一隅堂、冬合楼等。
2.2.2 复原修缮
就是按苏州传统建筑的型制进行复原性修复,即落架大修。主要用于因使用单位、使用功能的改变而造成内部空间、构架体系改变的建筑,或木构架严重倾斜、存在安全隐患的危房。如门厅、浩歌亭、濯缨处、觚亭、思陆亭、黄公亭、陶亭、连廊。
2.2.3 恢复性重建
对于有史料记载,但场地已无实物存在的建筑,采用恢复性重建的方式予以复原。如坐春舻。据《可园记》记载:“池亩许,……左平台,临池可钓;右亭,作舟形,曰坐春舻。可风,可观月,四州廊庑,可步……”挹清池周边“四周廊庑”不完整,坐春舻现已不存,原址重修廊庑和坐春舻是对可园修复完整性的重要补充。
2.3 主要建筑的修缮过程
可园场地内有大小13幢建筑,每个建筑的修缮方案我们都是在大量翻阅历史资料,实地细致测绘的基础上做出的,因此其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际的可实施性。但对于文物修缮来说还远远不够,因为在像可园这样的园林大修复工程中,当打开一面墙,祛除一块砖之后,总有之前没有发现的情况产生,这就需要设计不断跟踪,不断完善图纸,想出新的解决方案。在解决木构架受力问题并符合传统木构架形制的问题上,多次与文物及相关部门座谈,多方论证,听取意见,做到有理有据,尊重文物修复的要求,直至最终定稿。
以园林主厅堂挹清堂为例,其位于园林核心区域,依山面水,系园林景观聚焦点和观赏点。建筑面阔13.21m,三间带廊,进深7.63m,分前后廊、内五界,构成清晰柱网和完整的大木构架系统,是可园修缮前保存状态最好的建筑挹清堂长短窗配置齐全,且有特色。南向正间、边间一色长窗。北向正间、边间和廊道为五间和合窗。建筑东、西两侧步柱间开长窗,两侧为和合窗。长窗三面可同时开启,这在苏州园林中较为少见,挹清堂修复设计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大木构架用料与受力计算存在差距(表1)。
建筑揭顶后我们会同文物、建设单位、监理、施工等部门对其进行详细勘验,最终决定对全柱腐烂情况严重的进行更换,这种情况主要存在于前后廊柱。2个正开间廊柱下部腐烂严重,上部情况较好,对其进行墩接。此外,因廊柱边间比正间大,且达到4.65m,此段桁条已出现弯曲变形,对照传统园林做法,考虑增加2个廊柱,增加其稳固性,同时符合传统园林做法。此外厅堂正贴大梁用料偏小,挠度下垂偏大,考虑到安全因素,在不落架、不改变山界梁、童柱的情况下,对大梁进行更换(图8)。
挹清堂的形制相当于园林中的四面厅,一般四面厅连廊都设有坐槛,或木制或砖制,而现存挹清堂廊柱尺寸偏小,如设置坐槛,可有效加固木柱的支撑力。因此在厅堂廊周设置木制坐槛,以达到加固、美观的作用(图9)。当然这一做法也得到了文物部门的肯定。
在整个园林的修复过程中,我们一直保持着警醒和不断完善的心态。在后期水池清理阶段,西南角池底发现有石桥的基础,经文物部门一起勘验,判断此处历史上曾有石曲桥,这算是一项考古发现,因此立即在水池修复中予以修复(图10)。
在连廊的修复过程中,我们曾犹豫是否像传统连廊一样给其加上座槛。因为要尽量保持原有木料,所以连廊的木柱较细,加上座槛有助于木构架的稳固性。在反复查找资料和论证中,我们发现了一张1914年江苏省第二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可园的合影。从这张珍贵的照片中可以看出,挹清堂至博约堂段连廊曾有吴王靠,因此我们在修复设计中将这段连廊按原样式恢复,而其他段在无其他佐证的情况下,以“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持其原有风貌,而这种空透的连廊也成就了可园建筑的一大特色。
在修缮技术上,我们主要还是以传统工艺为主,但传统工艺亦有其自身缺点。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改良,运用新方法新材料,既不破坏历史建筑的文物价值,又达到耐久度和美观的要求。
3.1 木柱墩接加固处理技术
在修缮方案制定之初,主要依据是测绘图纸和历史记载,但随着施工的开展,揭顶、祛墙,展露出的木构架与当初看到的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木料的破损程度和如何最大程度的利用原木料是对修缮技术的大考验。在修补木柱的技术中,墩接是最常用的手段,尤其是不落架墩接。传统的做法一般是在木柱根部出现腐朽,且高度在柱高的1/3以内时,在墩接处设2~3道铁箍,增强木柱的整体性。但这种方法的弊端是,铁箍在受潮后易生锈膨胀,破坏漆面,影响美观。
因此,在经过试验后,我们提出一个新的技术方法,在碰到需要不落架墩接时,墩接柱子时挑顶揭瓦,不支抬上部结构及柱子,原位对柱子进行墩接。采取2次完成墩接的方法,即每次墩接半个圆柱根,将墩接面做成斜上面,使柱根能够足尺入位。接缝处采用碳纤维布加环氧树脂胶合提高木柱整体性,且环氧树脂碳纤维和生漆夏布的膨胀系数接近,2种材料有机的结合,不仅操作方便,同时便于油漆。这种墩接法使建筑不发生竖向位移、沉降,保证建筑物结构、屋顶瓦面不破坏,具有安全、易于操作、工效快、经济效果明显等特点。
3.2 花漏窗制作的新工艺
可园内也有很多花漏窗,传统花漏窗的做法是用瓦片配搭,然后用木片钉搭,用麻丝缠绕再粉刷。传统工艺制作的花漏窗整体性差,窗芯部分结构不够牢固,制作流程较为复杂,施工工序亦较为烦琐,且无法规模化生产,由于结构不够牢固导致运输不方便。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这次可园里的花窗,我们在技术上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改进,提出一种古建花漏窗的制作方法,以解决园林古建中的古建花漏窗不便于制作、运输、安装的问题。
其技术步骤如下:1)准备工作:制作与花漏窗相应规格的作台,定窗芯看面尺寸,制作弯尺和角尺,在作台上铺设夹板或油毡;2)放样:在夹板或油毡上划出窗芯外框线,漏窗的中心线,打好米字格,用专用弯尺和三角尺在夹板或油毡上放样,描出所需花漏窗的延边及窗芯中心线;3)定位骨架:沿放样的窗芯中心线钉定位,采用双层铅丝网为骨架,且格对格折叠压平垂直向置于夹板或油毡上,依钉弯折铅丝网形成定位线,节点用铅丝固定;4)粉糙及粉刷:沿定位线粉糙,糙芯看面尺寸为1.0~1.5cm,3~4天后起钉,清理表面后粉刷,制得花漏窗窗芯;5)制作钢筋混凝土外框:外框内设有镶边;6)花漏窗成品:将花漏窗窗芯安装于镶边,窗芯的看面与外框看面平行;7)镶边粉刷:对镶边进行粉刷。
这种新的制作方法,相较传统古建花漏窗及制作工艺具有的优点是将窗芯采用分体制造、现场组装的方式,使得窗芯能批量制造,提高了产品规格的统一性和加工效率。特别采用铅丝网为骨架,提高了花漏窗的整体性;制作了定位骨架,定位钉可重复利用,便于规模化制作;且筋混凝土外框提高了花漏窗的牢固性,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损伤。此项工艺已成功申请专利。
3.3 实拼门的制作技术
传统实拼门一般采用烘干或自然干燥的木材,数块相拼,连接处板间起高低缝,用2~3道硬木穿旦销控制门的平整度及整体性。这种方法控制收缩效果不理想,常常穿旦销头会外露。
此次在可园的入口实拼门上,我们在采用穿旦销的同时增设丝杆2道,以穿旦销控制平面变形,丝杆螺栓控制板间的结合,以此达到更理想的效果。
以上这些革新技术在可园修缮中的应用,是对新技术的又一次检验,其成功之经验可为业内提供可靠的范例,有利于古建修缮技术的传承和推广。
4 结语
本文是对可园修复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的一个总结,是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苏州古典园林修缮方法、技术的一个实例记录。我们不仅要修复一座园林,更是要在维修的过程中对传统工艺可能存在的缺点提出更有效、更先进的解决方法,实现文物建筑修缮技术的创新。
可园的修复从2012年启动开始,历时3年。从可行性研究、实地调研、详细测绘、制定修缮方案、多次专家论证、开展施工、出现新问题、解决方案征求多方意见等,直至竣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各方的积极配合和支持。在修缮技术创新上,更获得了多项专利。现可园一期花园部分已竣工验收,并在2015年10月1日对外开放,得到了各界领导和广大市民的认可。其二期住宅部分将于2016年下半年竣工并对外开放。
可园的修复是一代园林人的梦想,更承载了一代代曾在这里生活、工作过的老苏州人的怀旧情结,我们期盼其全面竣工后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修缮工程,更作为苏州唯一一所书院园林,为苏州园林的历史画卷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注:文中图片均由潘静提供。
参考文献:
[1]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苏州史志资料选辑[M].苏州:《苏州史志资料选辑》编辑部,1988.
[2]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苏州市志[M].苏州: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3] 《沧浪区志》编纂委员会.沧浪区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4] 汤钰林.苏州文化遗产丛书[M].文物卷Ⅲ.上海:文汇出版社,2010.
(编辑/王吉伟 王媛媛)
作者简介:
贺风春/1965年生/女/宁夏银川人/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苏州园林传承,湿地生态修复和湿地公园规划的科学方法(苏州 215002)
潘静/1980年生/女/宁夏银川人/硕士/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苏州 2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