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园林

李渔层园考索

作者:王丽娴 / WANG Li-xian

王丽娴 / WANG Li-xian

摘要:李渔(字笠翁)乃明清之际知名造园家之一,终老“首丘”——杭州西湖山水之间。清·赵坦《书李笠翁墓券后》明确记载,笠翁晚年在杭州云居山筑层园。由此出发,挖掘剖析了相关文献并结合杭州吴山云居山现状考察,研究辨析了层园旧址的几种可能性。继而,分析了层园选址,构屋,植物等方面的造园意匠。最后指出,层园旧址在云居山东麓的可能性较大。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林遗址;李渔;吴山;层园

文章编号:1000-6664(2016)05-0098-04

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6-03-08;修回日期:2016-04-15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基地课题成果(编号15STYB05)和浙江理工大学校级教改项目(编号JGE1201519)共同资助

Abstract: Li Yu (Li Weng) was one of the famous gardener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e lived his garden named Ceng Yuan which was beside the West Lake in the last years of his life. Zhao Tan, a scholar of Qing Dynasty, recorded Li Yu’s garden on Yunju Hill, a hill of Wu Shan. The paper analyzed this garden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of Wu Shan. The study included the location, the building, and the plants of the garden. At last,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location of the garden remains was at the east foot of Yunju Hill.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garden remains; Li Yu (Li Weng); Wu Shan; Ceng Yuan

李渔(1611—1680),号湖上笠翁,浙江兰溪人。他自称[1]:“生平有两绝技,自不能用,而人亦不能用之,殊可惜也。一则辨审音乐,一则置造园亭。①”他还说:“生平痼疾,注在烟霞竹石间。尝语人曰:庙堂智虑,百无一能;泉石经纶,则绰有余裕。②”阚铎在《园冶识语》[2]中写道:“可知无否(计成)并非俗工,其掇山由绘事而来……。彼云林、南垣、笠翁、雪涛诸氏,一拳一勺化平面为立体,殆所谓知行合一者。”童寯在《江南园林志》[3]中,将李渔《闲情偶寄》、沈复《浮生六记》、钱泳《履园丛话》并举,评价李笠翁为“真通其技之人”。

李渔晚年,屡有“首丘之意”。最终,他筑层园于杭州吴山,实现了“老将诗骨葬西湖”③之夙愿。

杭州吴山,历古以来,人文景观荟萃,是西湖文化景观遗产重要组成部分。此处已查明并有相应纪念的与李渔时代接近的遗址有,明画家徐文长(1521—1593)、陈洪绶(1596—1652)曾先后寓居的吴山火德庙西爽阁;明钱塘医派创始人张隐庵(1610—1696)筑在蛾眉山麓的“侣山堂”山庄等。相比之下,笠翁的云居山层园未得到足够关注。

本文抛砖引玉作“层园考”,旨在重温400年前“湖上笠翁”对杭州西湖之深情,再现明清文人园林之意趣,重焕浙江地域曾有过的古代园林艺术之光彩。

1 层园文献概况

由于历史变迁,层园屋宇、庭院早已无处可寻,考古成果未见报道。因此,本文只能以相关文献分析为依据。

所幸,李渔认为“山,皆有所属”。于是,他的历次构园始末往往有意留存文章诗句,详细入微地记录彼时之所感所想。

1.1 山,皆有所属

笠翁首次买山造园是为了建兰溪伊山别业。笠翁有不少诗文是刻意为伊园留下的,还有一些“闲情”见解则源于伊园居住期间的体验。伊山别业是笠翁早年避居田园的乐园,虽然他只在此住了3年,这段时间却是“最快乐的3年”。伊园构园意匠中融入了笠翁丰富的生活情趣,在《偶寄》中多有抒写,此处暂不展开。

顺治七年(1650年)左右,笠翁被迫卖山,离家避难。他作卖山券④自我安慰:笠翁自此以后,就以这样的“山,皆有所属”的情怀来记录他历次“买山”“卖山”的过程。


图1 杭州古城墙演变图(作者改绘自参考文献[7])


1.2 层园的核心文献

层园核心文献有2类。一类是李渔去世后,他人记录之文字,还有一类是李渔与友人诗文应和之文字。前者,以赵坦(宽夫)《书李笠翁墓券后》[4]为代表。此外,姚礼撰辑[5]的《李笠翁层园》中写明层园:“在铁冶岭正西南隅,背枫岭,面西湖。”文献还提到笠翁与好友丁药园关于层园建造选址的对话。(枫岭在云居山顶。另,铁冶岭及丁药园相关分析见后文。)

赵坦券文①描述了层园,涉及建造时间、园址、特色、功用4个方面(表1)。

赵坦作此券文的时间是嘉庆十二年(1807年),距层园建造已有130年。彼时,层园旧址湮没不久,券文应该较为可靠。由于在方家峪九曜山之阳的笠翁“墓就圮矣”,他“命守冢人沈得昭修筑之”。这说明,赵坦与笠翁后人有过密切交流,追忆笠翁及其层园的文字不会有太多讹误。但因形式所限,此文本信息不足以知晓层园具体位置和建造细节。

要充分了解层园,还必须仰赖其他文献分析及现状考察。

李渔与友人诗文应和之文字以李渔和张壶阳的诗文应答为代表。其诗文有序。序文②详细叙述了层园得名缘由、建园阶段及因何和诗等情况。

序中说,“戊午之春”(康熙十七年春,1678年)开始修建层园第一层。

《次韵十首》之五③,描述了层园概貌和造园计划,也诉说了造园的艰苦。从诗句具体内容的分析来看,层园在山腰一块平坦开阔的地方;屋舍占地较小。其周围植物还不够丰茂,需要“渐次增”。

诗末句一语成谶——2年后(康熙十九年春,1680年),层园尚未建完,一生奔波的笠翁却在贫病交加中阖然辞世。

2 层园园址略考

分析层园造园艺术思想,绕不开层园园址考证。反之,层园园址考证,也有利于进一步分析层园造园意匠。目前文献中有2类表述,一说层园在云居山东麓,一说层园在铁冶岭。前者以赵坦记录为代表,后者以《清波类志》中的记录为代表。下文将结合吴山云居山现状的踏勘和分析,将2种旧址表述作一辨析。

2.1 吴山云居山概况

依据吴山管理处相关资料[6],“吴山由十几个山头构成。历古历代山名各异,总称不同。今日通称的吴山是将众多小山分属于城隍山(海拔63m)、紫阳山(海拔98m)和云居山(海拔98m)”。

依据杭州古城墙演变图(图1),吴山云居山的位置是在今万松岭之北,吴山西南方位,与当前吴山上路标的指示基本一致。

南宋吴山八景[8]中有一景为“云居听松”。此后,杭州历经兵火。云居山附近清波门曾被太平军所破(1860年3月)。如今,“云居听松”不再。然而,云居山的地势盘旋有情,云霭须臾即至,其适宜“听松”的场地特色依然鲜明。

云居山南与万松岭接。据《云水寺志》谓:唐咸通中(860—873年),僧人道膺,初居豫章云居山。顶曰枫岭,旧有超然台在其上,又有泉曰滴泉。南宋时,山上建有云居圣水寺[9]。可见,云居山自唐至宋,多招提寺庙。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城隍庙从凤凰山迁到宝月山后,宝月山渐渐替代云居山成为吴山地标。这种情况在清波门兵火后加剧。反映在文献上,云居山附近的铁冶岭,七宝山等相关文献日渐减少和模糊,宝月山相关文献则增多和清晰。

2.2 层园在铁冶岭说略考

陈景钟《清波三志》云:“李渔,筑芥子园于铁冶岭上”,此处,“芥子园”或是层园误记。

关于铁冶岭所在,不同文献有不同记载。丁丙(1832—1899)著《武林坊巷志》记载[10],“铁冶岭在云居之下丰宁坊,七宝山之西”。
民国《西湖揽胜》[11]记载,“铁冶岭,在宝月山南。岭侧有郭婆井。黄泥潭”。当时吴山上尚有不少园墅。其中,云居山螺蛳山有易园:“螺子峰,俗称螺蛳山。在宝月山西。峰当吴山之半。高不迕风。低不障景。拾级望湖。犹倚翠屏而临明镜也。今广东高州易知新筑易园于此。”

以上文献分别以云居山、宝月山为地标,描述了这一带的铁冶岭、螺蛳山等山岭概况。

根据现状考察和访谈,今铁冶岭无寻,唯留铁冶路。分析史料,铁冶岭在丰宁坊,其周边多居民住所。如今,铁冶岭地形改变较大,该地块属清波门社区。如今,黄泥潭无寻,郭婆井又称郭璞井,仍在,至今为周边居民使用(图2-1)。铁冶岭或许在四宜支路附近。清波门社区认为,笠翁及与他时代接近的元末文人杨维桢(号铁崖)、康熙五年(1666年)湖州修明史案涉及的查伊璜都曾先后在铁冶岭一带隐居著述。

笠翁或许曾经居住在铁冶岭。当前清波门铁冶路五洋假日酒店附近塑了一座李渔像(图2-2),以资纪念。然而,笔者考虑笠翁在《次韵十首序》中,自言“乃荒山难得,庐舍全无”,认为层园在丰宁坊内的铁冶岭上可能性较小——既然是南宋以来的住宅区,为何庐舍全无?

2.3 层园在云居山东麓略考

赵坦所作券文指明,层园在云居山东麓。文章从游览体验的角度描述层园。从“俯视城间”“烟云旦暮百变”等语句来看,层园所在地势颇高。据笠翁与好友丁药园的对答中提到的“上筑于吴山之麓”①,层园应在较高位置。文献提到的张侍卫之居无考。关于房舍情况是“危楼居其巅,四面而涵虚,凡江涛之汹涌……西湖之襟带……靡不环拱而收之几案之间”。此意境,与云居山东的江湖汇观亭的观景体验类似。

云居山东麓半山腰,有“乾宁祗园”(图2-3)。小院依山临湖,周边“地旷且平”。此地处云居山紫阳山之间,距江湖汇观亭不远,颇有笠翁自题湖上新居中所描写的“前门湖水后江潮,恰好住山腰”的意境。此外,此地附近有古藤一组(图2-4),笔者推断与层园有关(详析见后文)。

综上,由于云居山山头地名的复杂及史上屡遭兵火的缘故,笠翁的层园旧址湮废久矣。至今未发现密切相关考古资料,就连笠翁好友钱塘令梁允植为其亲题的墓碑也无寻。因此,层园旧址难以精确考证,只能依据文献略作考证,以求不断接近园址。在此基础上,下文揣摩笠翁“本意”,以进一步论证和理解层园选址。


图2 层园旧址周边环境现状考察照片(作者摄。具体方位见图3)
图2-1 郭婆井
图2-2 李渔像
图2-3 乾宁祗园
图2-4 古藤

3 笠翁造园本意

继续深入理解和分析2类核心文献,层园营造首要特色是“缘山构屋”,这是层园选址方面的特色;其次是“湖山登览之胜”,这是层园借景方面的特色。

3.1 缘山构屋

分析笠翁选址云居山建筑层园的缘由有三。其一,笠翁对房舍选址有自己的独到思考。他在《闲情偶寄·居室部·房舍第一》“高下”款,提到“因地制宜之法”。他指出:“高者造屋,卑者造楼。”他又说反过来说:“又可因其高而愈高之,竖阁磊峰于陖坡之上。因其卑而愈卑之,穿塘凿井于下湿之区。”总的来说,笠翁认为造屋须选择高处为好而穿塘、凿井则是房舍周边必要布置。因此,层园附近有“郭婆井”是笠翁满意的地方。

其二,在上述的关于“高卑”选址构屋思考基础上,笠翁的历次造园都是“择坡地造园”。伊园选址笠翁故乡的兰溪夏李村伊山头,芥子园选址南京周处台附近老虎头。因此,层园选址云居山东麓半山腰,其实是笠翁坡地选址习惯的延续。(关于笠翁的坡地选址造园思想还有值得研究的地方,笔者将另文阐述,此处暂不展开。)

其三,笠翁在杭经营10年(1651—1662年),长期居住在清波门附近,他必日常陶然于吴山揽胜;北宋苏轼的“有美堂”,南宋“吴山八景”的“云居听松”以及延续至元的“金地笙歌”,他亦深谙其味。

此外,居西湖岸边曾是李渔母亲生前之夙愿。笠翁在《今又园诗集》序②中说,“家慈在日,泛湖而乐。指岸上居民日:‘此辈何修,而获家于此!’”

综上,笠翁选址云居山东麓山腰造园绝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他多年居住清波门游览云居山的体验结合毕生造园思想后的精心选择。笠翁在层园书联“江湖归白发,诗画醉红颜”。此乃笠翁终老层园,心满意足之真实写照。

3.2 四面而涵虚

今吴山西南云居山东麓半山腰,有平坦开阔场地。而要在云居山东麓欣赏到西湖美景,唯有屋舍朝西朝北!

关于屋的朝向,笠翁有自己的创新设计思想:“屋以面南为正向。然不可必得,则面北者宜虚其后,以受南熏;面东者虚右,面西者虚左,亦犹是也。③”

笠翁自述“轩微恰受两三朋”,说明层园屋舍为面积不大的敞轩。“危楼居其巅,四面而涵虚”。危楼因面西北“一览西湖”;又因,虚其东南“以受南熏”,由此整个屋舍就是一个“四面而涵虚”结构,充分借景西湖山水,实现了笠翁及其母亲欲居“江湖山水间”的人生理想:“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市里;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笠翁在此间居住,有一次下楼梯摔伤了腰,以致就此卧病不起。可见,房舍是至少2层的楼房。此处,“轩微”也是谦辞。

综上分析,笠翁层园选址可能在“前门湖水后江潮”的云居山东麓一处平坦岗岭(位置见图3)。“四面涵蓄”和“缘坡构屋”是关键。据此推断,层园的屋是面向西湖的敞轩建筑。为了兼顾“一览西湖”和“以受南熏”,屋舍建成了四面而涵虚的风景建筑。(关于此处的建筑形式讨论,笔者以“楼船”为线索作过复原探讨,限于篇幅,本文暂不展开。)

3.3 烟霞竹石本意

笠翁“性嗜花竹”,精通花木造景之道。他“四时以花为命,春以水仙花、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蜡梅为命”。

据笠翁自述,层园周边“地旷足容千百骑”,可见场地开阔。依笠翁本意,他会在植物造景上大展身手。从其相关诗句来分析,层园植物种类不少。集中谈到植物的相关文献有以下2种:其一,《次韵和张壶阳观察题层园十首》①;其二,《风入松·自题湖上新居,寄四方同调六首》②。以上诗句记载了十多种植物。既有如 “踯躅”“凌霄”“细柳”“新篁”“芙蓉”等春夏景植物;也有如“四季兰”“藤葛”“万年松”等富有画意的秋冬景植物。

诗句中,未曾提及笠翁自谓为“夏命”的荷莲。昔日,伊园营造过程中,他特意引曲水过伊山头;芥子园虽小,却也筑池养荷。层园地处半山腰,缺乏丰沛水源,故水景植物营造困难。由此分析,郭婆井虽临近层园,却不是很近。诗句中提到的“万年松”“大夫松”应指云居山原有松林。现状考察中,松林全无。据吴山管理处介绍,原松林毁于太平军兵火。

云居山山腰“乾宁祗园”附近的古油麻藤,颇有笠翁当年的“天留藤葛”之意。据1996年测定,该古藤至今有150多年藤龄。上溯其初苗时间,恰与1860年的太平军兵火时间相合。假设,笠翁当年有意培育的“天留藤葛”未遭兵火之前一直生长,待遭火灾的时候,已是180年古藤。油麻藤属复萌力较强植物,昔日古藤,遭兵火后,得以复萌可能性较大。若能继续深入考古发掘,那么,层园旧址可确。(期待相关部门能够进一步落实考古证明。)

4 总结与讨论

笔者首先从层园核心文献出发,结合吴山现状考察,分析比较了“铁冶岭说、云居山东麓说”这2种层园旧址的可能性。笔者继而采用旧址现状考证与造园构思相互印证的方法,根据笠翁诗文中的“缘山构屋”“天留藤葛”等表达,析出了层园旧址及其屋舍概貌、植物造景等昔日图景。笔者认为,层园在“云居山东麓”的可能性较大。此地有百年古油麻藤,若能进一步考古发掘,或可成为旧址论据。

由于考古资料不足,目前要精准层园旧址存在一定困难。笔者才疏学浅,错漏恐有,望方家给予指导。文毕,深感云居山东麓层园作为“湖上笠翁”的终老居所,是笠翁毕生造园技能的升华;是笠翁一贯造园思想的凝聚。层园,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层园,值得杭州关注;层园,值得浙江关注!

参考文献:

[1] (清)李渔.李渔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2] (明)计成.园冶·识语[M].刘乾先,注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3-8.

[3] 童寯.江南园林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1984:7.

[4] (清)赵坦.保甓斋文录卷[M]//上.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下册.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933.

[5] (清)姚礼.郭西小志[M]//周膺,吴晶,点校.杭州稀见文献辑刊.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3:67.

[6] 卢艳艳.杭州西湖吴山景区现状调查及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2(16):222.

[7] 曹晓波.古城墙的历代沿革[N].杭州日报,200707-13(9).

[8] 陆鉴三,选注.西湖笔丛[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

[9] 马时雍.杭州的山[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24.

[10] (清)丁丙.武林坊巷志[M].第2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61.

[11] 西湖游览指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13:63.

(编辑/李旻)

作者简介:

王丽娴/1977年生/女/浙江黄岩人/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风景园林系讲师(杭州 310018)


图3 层园旧址及其周边地物总平面指示图(作者在文献基础上结合现场调查绘制)

 

城市更新中非正式开发景观项目的潜质与价值

揭开尘封的面纱,再现传统园林风采——苏州可园修复记

“海绵城市中国行”新闻发布会在京启动

高密度人群下的外部空间适应性设计探讨

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女风景园林师分会成立

李渔层园考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