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爱俪园是上海私家园林近代演变的关键一环,这座在近代与张园比肩的上海著名私家园林,既见证了园主犹太商人哈同在上海的冒险家之旅,也饱含了爱国僧人黄宗仰的民族之心,是民国时期上海私家园林重要且独特的案例。然而已有资料缺乏完整度与正确度较高的平面,阻碍了爱俪园研究的深入展开。综合史料图像,复原出爱俪园较为完整的园林布局并指出待解疑点,供进一步研究爱俪园所用,对于民国私家园林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风景园林;爱俪园;民国时期;私家园林;平面布局
文章编号:1000-6664(2016)05-0092-06
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03-17; 修回日期:2016-02-23
Abstract: Just like Zhang Garden, Aili Gardan was a classic case of private gardens' transformation in modern Shanghai. As the most famous private garden, Aili Garden was a witness of the owner Hardoon's career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maker Huang Zongyang's patriotism. But existing data lacks of this garden's complete and accurate plane, hindering its further research. This paper adopts the historical and image data to reconstruct a comparative complete garden layout and points out several doubtful points. The purpose of it is to provide a foundation to achieve deep insight into Aili Gardan in future,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exploration of private garden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ili Gardan;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private garden; plane layout
园林平面所含的大量基础信息是进行园林分析的重要凭据,能够体现出园林的基本布局与运用的造园手法,如山石构架、水系设计、建筑组合以及种植搭配等。然而与多数近代园林一样,爱俪园在历经时局动荡后毁于20世纪40年代,旧迹无存。童寯先生在《园论》中提及爱俪园“为现存园之最大者,近代建构,中西夹杂。其他如‘徐园’‘半淞园’‘九果园’均不值一顾”,将其与豫园(西园)、东园(内园)、也是园以及附近城镇少数几座园林并置而论[1],足可见爱俪园在上海近代园林史中的重要性。由于爱俪园已无迹可循,复原其平面格局便成为研究得以展开的关键,已有的相关文献中不乏图文资料与平面示意图,但参照比对后却发现存有不少错引和表述前后矛盾等问题。本文以爱俪园的平面格局为研究对象,利用方志、游记、小说等文献史料,结合图像资料,互为佐证,推敲并复原出较为确切的园林平面,为进一步探究爱俪园的造园旨趣、设计手法和时空演变提供可依据的基础。
1 历史沿革
爱俪园为英籍犹太富商欧司·爱·哈同(S. A. Hardoon,1851—1931)和妻罗迦陵(1864—1941)所拥有的私人园林,俗称哈同花园,位于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相临之哈同路(今铜仁路)一带。全园由黄宗仰主持设计,始建于1903年冬[2],至1909年落成。园林景观自建成后逐渐开拓,成为上海在民国时期乃至近代租界区内最大的私家园林。“园内景状,富丽者有之,古朴者有之,奇异者有之,幽雅者尤多”[3],凡游历过的人都对其赞赏有加。至园主哈同去世后,爱俪园由鼎盛逐渐步向萧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爱俪园遭日寇抢劫焚烧,其余产又被英帝掠夺。1948年,园内已一片荒芜,“只有信佛居士前往僧寺顶礼,举行餐叙耳”[3]。1954年上海市政府在爱俪园旧址上建起中苏友好大厦(今上海展览中心)。曾经冠绝上海的爱俪园便似一出洋场迷梦,远逝无音。
2 史料考略
2.1 相关文献
作为私人园林,爱俪园不对外开放。因此,能亲身游历爱俪园,并留文记载的很少。此类较为详细描述爱俪园园景的文献主要有胡祥翰所记《爱俪园》[4]、丁翔华所作《哈同花园》[5]
和曹聚仁的《爱俪园之忆》[6]3篇短文,以及李恩绩的《爱俪园梦影录》[7]、张琼林的《洋场谜宫——上海哈同花园见闻录》[8]2部自传类小说。丁翔华与曹聚仁的文章写作于1931年后,缺失“媊垣”的描写,丁翔华未写内园景色。胡祥翰的《爱俪园》作于1921年,与李恩绩的文章都增添了仓圣明智大学、仓圣明智女学、媊垣等1910年后新建园景的描述。郑逸梅的《哈同花园设计者黄中央》[9]收录了《爱俪园全景之写真》的大致内容及各景点题识,为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爱俪园梦影录》则是“关于爱俪园最为翔实的记述,……为我们考证爱俪园园景从建成之初到20世纪20年代的变化情况提供了可信的资料”[2]。同样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洋场谜宫》情感色彩浓重,与已有文献比对,书中的园景名称,尤其是方位记载存在较大出入,但就“迎旭楼”等主人居所的细致描述,仍可作为重要研究资料。《爱俪园园景介绍》(下文简称《园景介绍》)出自方志类书籍[10]。此外,刊表于《广仓学会杂志》[11]的16张照片,与1916年《广仓学演说报》中的7张照片,虽然仅占园林全景的一小部分,但仍是管窥爱俪园园景的珍贵图片资料①。
2.2 已有平面
现有3版关于爱俪园的平面图,其一是刊于《老上海百业指南:道路机构厂商住宅分布图》(下文简称《百业指南》)的爱俪园平面图[12];其二是《上海市静安区地名志》附录五中的《爱俪园园景示意图》(下文简称《示意图》)
[12],以及展陈于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中的《爱俪园总平面图》。这3版平面图展示的图面有所不同,图中表达的信息可互相参考比照。
《百业指南》中的爱俪园平面按地图上北下南绘制,其余二图以上南下北式布局。其中,《示意图》呈现了1923年前的园林面貌,以图示绘制园林布局,在景物所在处添手绘透视。手绘景点与笔者查阅到的园景照片基本一致,可推断其余景点样式均有据可依。这种绘制方式的缺点是无法提供准确的园林平面(图1),且部分景点位置存疑;《百业指南》中的爱俪园为晚期园景布局②,采用测绘制作,大致勾勒出园内道路与地块的关系。较之上述2版爱俪园平面,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的《爱俪园总平面图》应属3版图中最为翔实的一幅。全图结构清晰,增添了“媊垣”“仓圣明智女学”和“仓圣明智大学”3处平面,因而笔者推测此图反映的是1919—1923年间爱俪园的园景布局。图两旁各配18幅园景照片,出自《爱俪园全景之写真》一书③。这36幅图主要标注于园内入口及“大好河山”景区周边。除少数几处位置存在疑点外,大部分都可与文献史料匹配对应。
爱俪园分为内外两园,外园六十五景,内园十八景。鉴于《考辩》中引用的关键史料《爱俪园全景之写真》的缺失,本文对爱俪园平面布局的推敲和复原,以李恩绩的《爱俪园梦影录》④与陈列馆版《爱俪园总平面图》为主要参考资料,结合上述文献图像作为参考对照,按文献中的日常游览方式,顺序复原园林平面。史料中未能图文互见的景点,多为次要景点,在复原平面中予以标识。
3.1 外园⑤
3.1.1 园入口处
爱俪园的正门位于静安寺路上,斜对小沙渡路路口。进门后有2组建筑围绕中心草坪布置,东北方是迎接来宾小憩的“海棠艇”,其后为“看竹笼鹅”。西南向为罗迦陵早年香闺“茝兰室”,其西的“黄檗山房”是宗仰上人最初居留之处[7]。建筑西南为大片草坪和林地,中间点缀一座圆顶茅亭曰“接叶”,过广仓路南向草坪中有一石亭曰“听风”。从广仓路折回,循明智路向东南隅前行,路左侧有八角式亭子“孔雀亭”,再向西便是“柳湾”,上架木桥一座。《梦影录》中称其为“舍絮桥”,其他文献记载为“絮舞桥”。依沿岸柳、枫相植之景,又有题咏“初春杨柳秋枫叶,写进园林旧画图”[13]相配,笔者认为“絮舞”之名更为贴切。《园景介绍》①记载,“湾前有桥,曲折弯绕,似舞絮,故名絮舞桥”,此说法有待证实(图2)。
3.1.2 森立坌来
从“森立坌来”为始,开启爱俪园第一组佳境“大好河山”的序曲。由《森立坌来》和《观鱼亭》2张照片推断,此坊的确切位置在观鱼亭北侧(图3、4)。“(观鱼亭)亭西有花圃,沿周围小径,顺石级上土坡,有茅亭谓‘拨云’”。以《示意图》和《爱俪园总平面图》所示位置对比照片《拨云》,图像前景的湖面(极有可能是爱夏湖一角)与平面图无法匹配,故“拨云亭”位置存疑。再上去是土山之巅,有茅亭“扪碧”,沿亭有蜨(蝶)隐廊②,廊又复连“岁寒亭”。随廊入“冬桂轩”,前设“诗瓢”与“昆仑源”喷水池两景。冬桂轩西侧临流爱夏湖,沿湖周遭便是“大好河山”主景群(图5)。
3.1.3 大好河山
“大好河山”景区以水面为核心,四周环以建筑。冬桂轩前的“串月廊”在3版图中均无明确绘制,仅示以大致位置。笔者以“串月廊”的题识来推断其位置[9]。廊尽头是“引泉桥”,过桥为“九思庼”。庼南为“延秋小榭”,穿过榭里廊至“飞流界”木桥亭。向东有“挹翠亭”,亭之东有假山,下有“水芝洞”,过洞入湖心岛“小瀛洲”,上有亭曰“方壶”。折回循假山沿爱夏湖西北岸一路走过,依次可见石梁“堆碧”、石塔“舍利塔”及 “北洞天”假山石洞。《梦影录》和《园景介绍》记载舍利塔者为北洞天,综合《哈同花园》和《爱俪园之忆》可推测塔洞同体,假山石洞在塔之下。过假山是爱夏湖北岸的土山,为扪碧亭山巅的续脉,前泊石舫“慢舸”,即《梦影录》中的“载我”。石舫前土山一侧有石峰“太华仙掌”,后面卧着一块巨石“云林画本”。有木曲桥“迎仙”西连小瀛洲,南接爱夏湖东南岸“饮蕙崖”。崖西土山上有3层高的塔形楼阁名为“铃语阁”。更向西是“涵虚楼”,楼下有“六鳌远驾”亭,接“平波廊”曲向西北连“飞流界”。廊一侧为墙,中间有亭子,署着‘大好河山’。此处有一“藏机洞”,连着铃语阁和涵虚楼背后的土山。亭后月洞门外署着‘别一洞天’。月洞门外立有形似寿星的石峰,上有曲屈古松,谓之“苍髯上寿”。这些组成了爱夏湖西南岸的景观。
东南岸临流处有假山“山外山”。下一个景点“逃秦处”的位置在文献中出入较大,“有流水一湾,沿岸遍植桃花,曰逃泰处”,是3篇短文③对其方位的描述,确定了“沿岸”的方位,但“流水一湾”指向模糊。《园景介绍》描述“由此(逃秦处)循堤而东,为园内仓圣明智大学”,但在《示意图》中“逃秦处”标记在河道三岔口的西侧,与文字相悖。按《梦影录》记载,“‘山外山’东面土山上沿河遍植桃花,这里是园里的‘武陵源’,谓之‘逃秦处’,正遥对着隔河的‘观渔亭’”,可知其在絮舞桥南向一带,与前述方位“流水一湾”和“沿岸”相符,但与《示意图》中的位置相异。在此,阿三菜园和张聋彭祖坟的位置,有助于反推“逃秦处”。《梦影录》④记载,“沿着马路前进,到路的转折处,左边又到了‘舞絮桥’。现在向右转弯,循马路向东南而去。右边种些花木,原来这地是阿三菜园。更东南是上海名医张聋彭的祖坟。……过了张聋彭的祖坟,正是河流的三岔处。自西徂东,驾着一座木桥。桥上一个坊,题着‘仓圣明智大学’”。笔者据此推断阿三菜园和张聋彭祖坟在絮舞桥至河流三岔口一段西南侧的地块上,与《示意图》中的“逃秦处”位置重合,证实《梦影录》中“逃秦处”的方位为正确(图6)。
园内“万生囿”的位置同样存在疑处。《示意图》中该处被标在“庵里”右侧的地块。《梦影录》记录其方位,“从‘仓圣明智大学’出来过桥,向西南循马路进行,有个‘万生囿’”。另3篇短文写“(逃秦处)西南为万生囿”。参照已定“逃秦处”的位置,则“万生囿”与《示意图》中的位置存在出入。《梦影录》称万生囿又被叫作“鹿棚”,记载阿三在菜园种菜维生艰难,故在鹿棚里兼点事情。此信息或可暗示“万生囿”与阿三菜园相临近。因此笔者推断“万生囿”的位置在阿三菜园和张聋彭祖坟的右侧地块,而非《示意图》所示位置。
“赊月亭”是又一处需要推断位置的景点,参照“逃秦处”和“万生囿”的位置,“(逃秦处)其西南为万生囿,东北为赊月亭”①。此段话的关键在于赊月亭的参照是逃秦处还是万生囿,如以“逃秦处”为参照,则东北方位已为园外,判定无效;如以“万生囿”为参照,结合《梦影录》记载赊月亭在仓圣明智大学过桥向西南循的马路的“转弯角上”,或存可能性。《梦影录》继而又说,“(赊月亭)西南一个大竹屋,谓之‘小苍筤亭’。……竹屋东南是种竹的地方,有一个坊题着‘渭川百亩’。过去在河浜上驾起一座木桥,这是‘横云桥’”。笔者参照“横云桥”的位置,依此推断A处为“小苍筤亭”,那么位于东北的“赊月亭”可能在B、C、D 3处位置上。如果以“在路的转弯角”作为判定,则B与C的位置更为可能(图7)。
“渭川百亩”是园内第二个主要景区。《梦影录》记载,“(小苍筤亭)竹屋的南面一个茅亭是‘肄蕝’,东面一个小方亭是‘题扇亭’。再过东是‘锦秋亭’,……竹屋东南是种竹的地方,有一个坊题着‘渭川百亩’”。“小苍筤亭”作为首要参照物,其位置在前文已予确定。此处的问题集中在《园景介绍》与《梦影录》记载的差异处②。前者称小苍筤亭“西风瑟瑟时,竹影斑斓,拒霜如锦颜,又名‘锦秋’”,文中将两者视为同一景,后者却指“锦秋亭”在 “题扇亭”之东,与“小苍筤亭”非同一亭。由于只有《梦影录》有“锦秋亭”的描述,因此笔者仅从字面进行推测。“拒霜”为木芙蓉别称,秋季开花。《梦影录》记载“‘锦秋亭’四周广场上种些花草,到秋来到是真的一片锦绣”,可推断“锦秋亭”四周种植以木芙蓉为主,而“苍筤”二字多指竹,竹与木芙蓉在生境营造上区别明显,据此推断题名应各有分属。
《梦影录》记载,“过了桥(横云桥)一片广场,谓之‘笋蕨乡’③。居中有个蓄水池,池中矗立七级方塔……,谓之‘千花结顶’。塔的南面是‘石笋嶙峋’。蓄水池过东是‘卍字亭’,亭额署着个‘万籁笙竽亭’”。可知“千花结顶”位置在“笋蕨乡”中间,参考文献中这些景点的方位关系,以及和“松筠绿阴”的相对位置,可知《示意图》在此处的标示有误,《爱俪园总平面图》所示位置是正确的(图8)。
3.1.5 水心草庐
“水心草庐”景区在“渭川百亩”的西南。从梅花山上的“梅壑”亭西行,可见“水心草庐”,又称湖心亭。文献中提及的“九曲桥”方位模糊,仅记载为“水心草庐前”,且3版平面图中均未有注,题识亦无更多暗示,故此处存疑。《梦影录》记载,“湖的西南还是土山,还有个亭子,是‘兰亭脩褉’。……(亭)西南是一条长堤,遍植垂柳,谓之‘柳堤试马’。堤的更西南是种荷花的‘阿耨池’,……荷花池的东面,土山上松竹相间。上面有个亭子是‘思潜亭’。下面种菊花的地方,谓之‘淡圃’”,“圃北,临河一亭,曰泻春潭,一名涉否”
[12]。《梦影录》记载,“‘泻春潭’后面是‘万花坞’,种植盆景和小花木的所在。从‘泻春潭’沿河流东去,有‘渡月桥’。更过东北,河流曲折,谓之‘烟水湾’”,其北接“绛雪海”。《考辩》指出“绛雪海”即为“梅园”,而非园里的房子,三间东洋式房子即为“望云楼”,后被火烧改建。顺着梅园长廊走去,有座“玉蝀”桥,可通“频伽精舍”。此为水心草庐全景的平面(图9)。
园主罗迦陵笃信佛教,拜师宗仰上人,还在园内专设了念佛诵经之地,这便是作为家庵的“频伽精舍”和另一处作为佛寺和藏经处的“荷花池”。上文提到“柳堤试马”的西南就是“荷花池”内的“阿耨池”,池西北有三间东洋式的房子,便是“曼陀罗华室”(原名“阿耨北舍”),后面是“藏经阁”,贮大藏经,阁上是供佛处,两边是僧寮,右边前面还有个关房[7](图9)。通过梅园长廊尽头的“玉蝀”桥可至庵里的“频伽精舍”。“舍前为养生池,池上有亭曰鉴泓,亭后一楼为春晖”[5]。陈列馆版平面图中标注的“鉴泓”和“春晖”与配图有出入,且春晖楼一带的平面图线条复杂,图形关系模糊不清,因而很难推断“鉴泓亭”的确切位置。“养生池”存在同样问题,其平面难以通过现有图文资料予以推断,故这2处存疑。春晖楼东为罗氏家庙“纯嘏堂”。《哈同花园》称哈同墓也在此[5],文中对其外观的描述与《梦影录》和《洋场谜宫》一致,但位置存在出入。《梦影录》记载“老东家的坟墓,就做在天演界后面的大草坪上。用白石砌成,四周都刻上字”[7]。《洋场谜宫》中描述“只见马路东侧出现了一片大草坪。草地正中央有一座用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四方高台。高台的四周筑有层层石阶”[8]。后2篇文献对哈同墓的位置均指向爱俪园中心处的一片草地上,结合《百业指南》的测绘图可以推断《哈同花园》的记载存在偏差(图9)。
3.1.7 学堂与媊垣
爱俪园内另有2处地方是用作办学堂的,一处是在园之东北,落成于民国四年(1915年)的“仓圣明智大学”[7]。学校于1923年停办,《百业指南》中的校址区已变更为饭店、工厂、学校以及商铺、民居用地。由于缺乏对仓圣明智大学内建筑的描述,《爱俪园总平面图》的学校平面只能供了解大致布局所用。另一处是设在华严大学旧址上的女学堂[7]。《园景介绍》记载,“(媊垣)西谓仓圣女学”。《梦影录》记载,“藏经阁的后面是‘仓圣明智女学’。再过西南是‘媊垣’新房子”,《爱俪园》也作同样描述,但这与《园景介绍》中记叙的方位相反。对于女学旧址“华严大学”的位置描述[7],由于太过笼统而无法断定具体位置。结合《梦影录》描绘的“媊垣”特征,这座五进“新房子”的位置和布局更贴合《园景介绍》中的描述,则女学堂可推断在其西侧。依《爱俪园总平面图》所示,新房子间由长廊相连,空间连贯且布局紧凑。李恩绩1932年回园里时,主人们就已经搬入了媊垣[7]。《洋场谜宫》称其是“哈同家的内宅,是这个大家族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8]。而迎旭楼则是“一座两层高的带有古典式的西式大楼房”[8],位于内宅院落的最末端,紧接内园的西爽斋,是园中最私密的主人居所。
3.2 内园
整个内园东北向与入口组景“茝蘭室、黄檗山房”相接,西南相连“迎旭楼”,又和外园以“涌泉浜”这一天然水系东西相隔。园内有景十八处[2]。后又于民国十年(1921年)“并梅园、阿耨北舍,均隶内园”[12]。
3.2.1 中园
内园由“中园”及余景组成。“中园”又称“中坟”,是位于“欧风东渐”和“广仓学宭”一带房子的统称[7]。“欧风东渐”为内园之起界,外观为一座路亭式的孔道,上有额题曰“欧风东渐”。北侧有一向东的钟楼,下为旧式阁楼,阁上有“黄海涛声”的匾额。《梦影录》记载,涌泉浜西侧“留有不少树木,这就是‘红叶村’,也叫‘黄叶村’,村的西北是‘俟秋吟馆’”(后来称为“广仓学宭”),楼上称为待雨楼[7]。《园景介绍》记载,“馆之上,小楼一角,四面临空,……斯为待雨楼也”。这些便是中园的景色了。
3.2.2 老房子一带
从“俟秋吟馆”的廊檐处衔上长廊一带,连2座茅亭“椒亭”“风来啸”。“南辟大路,……由此入月在亭,至仙药阿”[6],可定“月在亭”的位置。关于“仙药阿”的所指及位置,《洋场谜宫》称其由“待雨楼”一带改名而来[8],此说法是有误的。《梦影录》记载仙药阿是一处假山石景。而《园景介绍》则指其为一处建筑群组[12]。《爱俪园之忆》称仙药阿为主人居所,但所指建筑却是《梦影录》中提到的“老房子”,这是园主人迁入媊垣前的住所,因此也判为错误。综合已有文献,笔者推断“仙药阿”应该如《梦影录》所记载的,是一处假山景色。继而《爱俪园之忆》写到,“(西爽斋)其南为天演界,……其东编竹屏,有半面亭日驾鹤,屏外假山,上有亭曰环翠;亭外草地,……南有池,旧名涌泉”。和《梦影录》中的记载对照,可知天演界、驾鹤亭、环翠亭①和涌泉小筑的布局顺序。在天演界之后的听事处“戬寿堂”,是一座五开间的大体量建筑[12],《爱俪园总平面图》将其误注为“松脊”。戬寿堂西侧是“西爽斋”②。西爽斋前的“石峰曰松发,曰寒山砭骨”[6]。《梦影录》记载,“(戬寿堂)左边堆点假山石,谓之‘松脊’,‘空山片骨’”,又写“假山石下面有洞,通出去可以到‘迎旭楼’”,可依此判定假山石的位置。至于“松发”对“松脊”“寒山砭骨”对“空山片骨”,2篇文献的记载存在出入。《园景介绍》记作“松脊”与“寒山片骨”,形容石峰“似古松之脊,寒山之骨”[12],故推断为“松脊”。至于“片”“砭”之差,或因发音相近而至。《梦影录》记载大厅(即戬寿堂)后面是老房子,榜着“巢云”“选胜”等字。《爱俪园之忆》描述,“(戬寿堂)左右廊宇宏深,曰巢云,曰选胜。”《园景介绍》对这2处着墨较多,也都指向景色的题名。结合《梦影录》记载,“广仓学宭的前面是一条马路,……西端通到‘巢云’的东门”,可推断“巢云”为老房子东入口处的题额。因此,《爱俪园总平面图》中“选胜”景点的标注有待商榷。内园最后一栋建筑“文海阁”藏书楼位于老房子更西南,《梦影录》记载,“(文海阁)背面与‘西花厅’(西爽斋)相对”“靠静安寺路的园墙处还有一座玻璃构架的花棚”。至此,内园基本格局已定(图10)。
尽管仓圣明智大学及媊垣内缺少建筑名称标注,但通过上述复原研究,爱俪园的园林格局已经呈现(图11)。据此可以总结出爱俪园有如下一些特点。
作为近代上海市区范围内最大的一座私家园林,爱俪园的整体结构呈现封闭内敛的传统宅园特征。从已有平面图像资料可以看到,园林规模虽大,但仅在园林的北侧开设了2处入口①。园林南侧仓圣明智大学处设有一“后小门”。学堂与园林之间只由一座木桥联系,由水系环绕阻隔,保持了宅园的独立性。这一方式同样使“庵里”成为一处相对独立的小岛,为女修提供了宁静的氛围,也为园主家族平添了一份纪念与肃穆。这种以水系作为天然屏障的手法,还出现在内、外园的分割上,通过涌泉浜将园主的起居生活归置于园林西北处,隔离外界的同时将外园景色引入邸宅,保持空间独立却又不失园林整体化。爱俪园的水系源自涌泉浜活水,由“涌泉小筑”引入,贯通于整个园林的东半部。在平面布局上,园内丰富的景致皆围绕水系展开,水搭建起了园林的骨架;在功能上,如上述所叙,水既作为地块间的分隔,又是团聚景物形成景区的核心;在形式上,湖、池、湾流,汇聚多姿变化,配以各色栈桥、廊道,丰富了游览体验,为园林带来灵动气息。此外,爱俪园中的建筑多以廊首尾相连,丰富园景层次之余,为园主往来提供便捷通道和安全庇护。
爱俪园从辟建到落成共历时数年,设计者黄宗仰不仅取法古典园林,以生平游历会心之景物点缀园林,且在造园期间远赴东瀛借鉴日本的园林艺术,融汇成建筑形制各异,中日乃至西式元素相配的园林景致。落成后的园林又历经多次改扩建,其布局形态始终处于变动之中,从3版平面图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园内格局的变化主要由学校的增设,以及开辟道路割离园林地块所导致。这背后蕴含了多重势力的博弈,既有园主人意志的体现,亦有主事间的权利斗争,同时还交织着近代上海租界中人事与人地的背景因素。了解这一点将是把握爱俪园整体园林特色的关键。本文通过梳理文献,比对已有图像资料,复原完成的爱俪园平面布局图,将是此后就该议题展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在推敲整个爱俪园平面的过程中,尚有几处疑点未解:1)拨云亭、赊月亭的确切位置;2)九曲桥的样式与位置;3)养生池和鉴泓亭的样式和位置。这些问题将有待新史料的发现来补足。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绘制。
参考文献:
[1] 童寯.园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5.
[2] 李军.近代上海名园爱俪园考辩:以黄宗仰有关爱俪园的佚文等材料为中心[J].史林,2014(3):1-9.
[3] 佚名.名胜古迹:爱俪园[N].苏讯,1948:91-92.
[4] 胡祥翰,李维清,曹晟著.上海小志·上海乡土志·夷患备尝记[M].1912.
[5] 丁翔华.蜗牛居士全集·椿荫闲话[M].上海:丁寿世草堂,1940:82.
[6] 曹聚仁.万里行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65.
[7] 李恩绩.爱俪园梦影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23-36;47;52-54;88-89;126;271-272.
[8] 张琼林.洋场谜宫:上海哈同花园见闻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5-6;12;25;78.
[9] 郑逸梅.艺林拾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235.
[10]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编.上海市静安区地名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425-427.
[11] 佚名.爱俪园百景图咏[ J ] .广仓学会杂志,1917(2):70;(3):59;62.
[12] 承载,吴健熙.老上海百业指南:道路机构厂商住宅分布图[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128.
(编辑/金花)
作者简介:
陈喆华/1982年生/女/上海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园林史研究与遗产保护,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上海 200092)
周向频/1967年生/男/福建人/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园林史研究与遗产保护,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上海 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