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园林

创建园博盛会,再造秀美河山——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总体规划解析

作者:杨念东 / YANG Nian-dong 平涛 / PING Tao 孙姝 / SUN Shu


杨念东 / YANG Nian-dong 平涛 / PING Tao 孙姝 / SUN Shu

摘要: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设计施工均体现了“生态园博,绿色生活”的主旨。在分析基地现状的基础上,阐述园博园 “北掇山、南理水、中织补”的总体规划结构,并针对本届园博会5项特色专项规划,即金口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规划、园区植物景观体系规划、海绵园区规划、园区展园体系规划、生态环保及废旧材料再利用规划5个方面,进行具体解析及探讨,分析如何结合地域环境进行生态规划设计并提升场地景观,以期为类似的园区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为探索园林行业发展新方向、倡导城市生态发展新思路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博会;总体规划;生态;景观

文章编号:1000-6664(2016)05-0010-06

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6-03-10;修回日期:2016-03-29

Abstract: Ecology is the general designer of the 10th China (Wuhan) International Garden Expo. The master planning, special plann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ll show the theme of the Garden Expo—ecological garden expo and green lif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site, describes the overall planning structure of the garden. Five special plan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including Jinkou Landfil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lanning, plant landscape system planning, sponge park planning, exhibition park system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waste material recycling planning. By analyzing how to mak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improve site landscape based on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provide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similar park planning, the new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industry and the new solu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garden expo; master plan; ecology; landscape

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总体规划以“一个主题,两大原则,三个目标,四大特色,五个愿景”为指导原则,实现全园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即以“生态园博,绿色生活”为主题,以“创新、转型”为原则,以“生态、科技、民生”为目标,以“变废地为宝地、变分割为融合、变城郊为城中、变孤立为系统”为特点,力求实现文化与生态的有机融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倡导一种绿色幸福生活新模式,打造一座充分彰显生态文明、全民共享绿色福利的精品佳园。自2015年9月璀璨开幕以来,武汉园博会已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规划典范、绿色之旅目的地。

1 基地现状

武汉园博会选址于武汉市“两轴两环、六楔多廊”生态框架中的生态内环与府河绿楔交汇处,地处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核心区,周边社区林立,属城市建成区。规划园区跨三环线,东靠金南一路,西临古田二路,南临汉丹铁路和汉宜快速铁路通道,北接金山大道。展会期间规划用地面积213.77hm2,主场地为江汉区及硚口区长丰村拆迁废弃地和东西湖区金口垃圾填埋场,历史围堤张公堤及城市快速路三环线横穿园区,园内还涉及城市污水明渠暗渠、地震基准线、高压走廊、军用光缆线等。基地东南侧和北侧各有一排110kV架空线穿过,基地范围内市政设施种类较多,包括给排水、供电、三闸连通等多种类型。

2 总体规划结构

为凸显本届园博会的地域特色,园区规划以楚文化为主要设计构思,结合基地地貌以山水十字轴为线索,通过“北掇山、南理水、中织补”的手法,规划了东西方向的山轴和南北方向的水轴;形成了以荆山、楚水为主体的公共景区和以各类展园为主的展园景区;同时通过2座生态织补桥,巧妙地将被城市快速路分割的南北两区场地、交通和生态连接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山水连枝,双轴两区”的整体格局。通过深入挖掘“最湖北、最武汉”的文化元素,展示了湖北地域广袤山河、丰富物产以及人文风情(图1、2)。


图1 园博园鸟瞰效果图


图2 园博园总平面图


2.1 山水连枝

园区被城市快速路三环线分割为南、北2个区,规划巧妙结合南北地势的高差,采用2座跨越三环线的桥梁构建生态廊道将南北两区有机联合。桥梁选址分别位于园区内三环线的西侧和荆山景区横跨三环线段,分别长30、220m。其中,30m连通桥位于园区西侧,靠近古田二路立交,总长30m、宽46.5m,采用双孔钢筋混凝土闭合框架结构;220m连通桥位于园区东侧,总长220m、宽35.6m,采用双孔钢筋混凝土闭合框架结构。通过在桥体上深度覆土进行地形营造和植物栽植,不仅解决了场地的交通联系,更使南北地形连为一体,成为所有生态信息的走廊。220m长的园博园东桥成为国内最大的生态织补桥(图3)。

2.2 双轴两区

2.2.1 生态山轴

荆山位于三环线北侧金口垃圾场,面积有45万m2。通过对北区原有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工程,利用周边城中村改造、地铁开挖及南部理水产生的土方堆建,构造具有湖北地理风貌特征的荆山景区,构建东西方向的生态山轴,形成“一脉两坡三峰”的格局。荆山是湖北特色植物的秀场,形成百花迎春、百果映秋的景象,营造“春揽荆山、秋染霜林” 的整体景观氛围,成为园博园良好的背景山体和生态改造范例。

2.2.2 生态水轴

楚水位于荆山南侧,面积63 127m2,水深2m。通过对南区原有城中村拆迁废弃地的土地整理,构建形似江汉平原水系特征的楚水景区,以及南北方向的生态水轴。利用中国园林经典造园理水手法,形成“一湖四溪七岛”的格局,整体呈现湖溪相连的江汉平原水网特征。

2.2.3 荆山景区

荆山景区是园内北区的主要公共活动场地,布置了特色风情城市展园(如乌鲁木齐、兰州、台州),企业展园以及茶圣园、创新城市园(如滁州、常德、南通)等特色展园,将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工程与园林植物造景艺术完美结合。

2.2.4 楚水景区

楚水景区为人工湖水系,水生态系统主要由金银湖引水、全园雨水收集、生态自循环三大系统构成。水系沿线布置各具特色的展园和景观空间,以《楚辞》中的植物为造景元素,形成极具地域特色的4条花溪(醉花溪、竹影溪、芙蓉溪、杉花溪)及水岸景观,小岛上结合经典的城市园、花语演绎舞台等功能布局,营造楚韵流香、七星伴月的景致。通过风格特异的景观桥相互连接,沿溪及岛屿布置各类城市展园(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湖北园等),形成园区南部的核心观赏游线。

2.3 主题展馆及服务区

2.3.1 园林艺术馆

园林艺术馆位于园区北入口西侧,占地面积10 058.6m2。作为武汉园博会主题馆之一,园林艺术馆以“汇聚园林·共筑美梦”为主题,通过园林与城市、园林与文化、园林与生活三大板块,展示国内外园林生态艺术的流光溢彩,呈现中西方绿色生活的惬意风情,与国际园林大师今生有约,听园林达人讲述精彩,打造集展示、科普、体验、互动、教育等功能于一体,亲民、乐民、惠民、享民的园林主题展馆。

2.3.2 长江文明馆

长江文明馆位于三环线以南、楚水之北,以“展之翼”为设计理念,将建筑融入自然,采用平行于三环线及张公堤的建筑流线,结合山体、面向水体,恰如湖畔飞鸟展翼,打造成绿色节能建筑。通过运用适宜技术,如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等解决能源、资源及环境问题,展现具备工程理性的绿色科技。馆内以“长江之歌,文明之旅”为主题,以水孕育人类、人类创造文明、文明融于生态为主线,紧紧围绕“走进长江”“感知文明”和“最长江”三大板块,利用现代多媒体展示手段和“黑暗骑乘”技术,全方位、立体化展现长江流域的优美风光与自然生态,黄金水道与丰富物产,悠久历史与璀璨文明等。

2.3.3 汉口里(东入口服务区)

东入口服务区——汉口里位于三环线以南、楚水之东,毗邻城市干道园博东路。设计理念为唤起老汉口的“码头记忆”。服务区以汉味文化旅游为主题,以传播 “绿色休闲文化、创意文化”为特色,通过真实复原清末民国初年汉口街市、汉皋民间建筑形态,展现老汉口的生活方式,打造武汉市乃至全省重点文化旅游点,形成新的历史文化沉淀。功能定位为入口服务、票务、民俗展览、特色商业和餐饮为一体的综合型商业步行街区。

2.3.4 汉江塆(西入口服务区)

西入口服务区——汉江塆坐落于园博会的西侧场地,毗邻三环线。建筑以反映湖北地区建筑风格为主,行进入园空间为由西到东的院落式序列。本建筑群落组合立意的构思从湖北、武汉“江汉朝宗,其流汤汤”的地理位置及本届园博会的规划理念出发,以“寻影记”为设计理念,由西到东,形成四进院落5种园景,引领游人逐步迈入园博核心景区(图4)。


图3 园博园东桥


图4 汉口里及汉江塆


3 特色专项规划

3.1 金口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规划

以垃圾填埋场修复治理保障园博会用地,以园博会促进垃圾填埋场修复治理,是历届园博会基础上的一次创举,也是垃圾填埋场场地综合利用方面的一大创举。园区北部为原金口垃圾场,规划设计及建设中通过生态技术对深埋已久的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将变废地转为公园,切实改善周边居民生活的环境品质,从根本上建立环境生态与社会民生的交融,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按填埋堆体特征将垃圾填埋场分为4个分区,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分析后,填埋Ⅰ区、Ⅱ区采用好氧修复,填埋Ⅲ区、Ⅳ区直接进行封场厌氧处理,处理了占地780亩(约52hm2)、填埋量约530万m3的生活垃圾。本工程采用好氧技术处理垃圾量达全球首位。垃圾场治理安全与景观并重,因地就势打造优美自然的坡地景观,整个垃圾场生态修复工程过程中不开挖任何垃圾堆体,且垃圾场封场后场地上方严禁设封闭建筑物。设计师将垃圾场生态修复的技术、目标、过程、成效等方面在室内展馆进行展示。在垃圾场上方堆土而成的荆山上,适当展示生态修复的工程管道、燃气火炬或催化氧化燃烧器等。该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对提高武汉城市环境卫生质量、实践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的目标、改善投资环境等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带来了生态、景观、科普、展示、经济、旅游等诸多方面的效益,并使得武汉荣获C40城市气候领袖群第三届城市奖(图5)。


图5 金口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前后对比


图6 荆山植物景观鸟瞰图


3.2 以乡土植物为主的植物景观体系规划

全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以绿色为底、山水为脉,依山就势,引入植物生态设计理念,模拟湖北各类型生境进行再构建,结合荆山的绿色复兴,楚水水岸花溪的营造,形成荆山八景、楚水四溪的特色景致(图6)。

通过观花、观叶、观果植物的合理搭配,在全园构建20余个植物群落, 在树种选择上强调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特色植物,强调抗污染性,果树类,引鸟、招蝶品种的应用,形成凸显地方特色、生态群落稳定、四季繁花似锦的植物景观。各类展园、展馆掩映其中,打造景观丰富的七彩园博。

荆山景区通过山体营造、生境重构、文化融入等方式,营造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山峰、谷地、花坡、林地、草地、溪流等景观,展现出垃圾场经过生态修复后的生物多样性及勃勃生机,是湖北特色植物展示区,通过景点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荆山八景:盛世花谷、雅韵茶谷、浪漫花谷、梅岭叠彩、织地花海、叠阶花园、橘园颂歌、疏林花园。植物设计模拟森林植物群落构建,合理搭配常绿与色叶植物,形成五彩斑斓的荆山之景,从而营造出百花荆山、百果荆山的整体景观氛围。楚水景区植物以《楚辞》中湖北乡土植物为主(图7)。

全园共打造1条花道、3条花谷、4条特色花溪、六大主题花园、6条特色花径、8组千米花廊、15个观花花坡、26个植物群落。公共区域绿化总面积约119.9hm2(含水域面积6.6万m2),栽植苗木4.8万株,大苗约3.6万株,灌木60.8万m2,草坪约36.5万m2。植物品种共410种,其中乡土品种90~100种(朴树、水杉、三角枫、榔榆、南酸枣等),湖北乡土品种30~40种(四照花、山茱萸、宜昌橙、三峡槭、灯台树、野山杏、野山樱、湖北紫荆、对节白蜡)。

3.3 海绵园区规划

全园水系统设计秉承海绵城市的内涵要求,分别从雨水的渗透、收集、循环、净化、利用、补充、溢流等各环节,充分运用“海绵城市”技术,并结合景观要求进行生态化处理,使功能和景观相得益彰,最终实现园博会对“海绵城市”的示范意义。

渗透:全园绿化面积约80%,同时大量场地及道路铺装材料选用了透水生态材料,有效地保障了园区雨水的自然下渗,雨水大量径流绿地,实现雨水初步的过滤净化(图8)。

收集:全园雨水收集采用3种方式,一是自然汇集,通过园区地形的设置,实现雨水的地表自然汇集,并进行景观化处理,全园形成20多处“雨水花园”,同时为保障荆山的水土稳定性,沿荆山设置多条生态草沟,截流汇集雨水,减少雨水对山体的冲刷;二是建筑屋顶雨水收集,利用先进的模块化雨水收集技术,对园林艺术馆屋顶雨水进行收集储存以供利用;三是建立雨水收集管道系统,将全园各处雨水通过管道系统,将雨水汇集到南区楚水中。

循环:为保证园区水质,将南部水体由潜水泵通过管道,从楚水的东北区域提升至园区制高点荆山峰顶,再由峰顶设置出水口,形成地表溪流,向西南蜿蜒自然流下,形成高山流水景观,汇入楚水景区,完成南部水系自循环曝气流动。

净化:在水循环过程中,设置STCC不饱和碳生态水净化装置,结合景观湖清水型生态系统构建对湖水进行循环净化,日处理能力达3 000t,对楚水10万m3的水体全部处理一次约需40d,保障水体达到3类水标准。同时,楚水“一湖四溪”内配以大量水生植物,起到对水质的辅助保障作用。

利用:南部楚水景区内,设置一处取水压力泵房,将楚水内水体取出送入全园的绿化灌溉压力管网系统,实现湖水对全园的绿化灌溉。

补充:利用湖水灌溉的同时,为保障楚水水体的景观效果,在北区设置引水系统,由杉杉湿地旁的下银湖处,设置引水泵房和传统高效的净化系统。通过杉杉湿地,由压力管提升至“荆山”峰顶,于峰顶的水循环出水口合并,实现对水体的补水作用。引水量为每小时480m2,可在20h内灌满楚水10万m3的水体,也确保了干旱极端天气下园区绿化灌溉需求和景观水位要求。

溢流:楚水水体在保障了灌溉和景观的需求下,园区存留大量水体后,过多的水量通过南区禁口暗渠上方设置的2处溢流口,排入禁口暗渠流向城外。


图7 荆山景区植物景观


图8 采用透水生态材料铺设的园区道路


图9 国际园鸟瞰图


3.4 展园体系规划

园区展园包括园林与生态科技、园林与人文艺术、园林与幸福生活三大展示主题,共117个展园,其中国内城市展园(含港澳台园)82个、国际友城展园12个、国际大师园4个、创意园9个、儿童园1个、市民花园7个、楚风汉韵园(湖北省武汉市共建展园)1个、杉杉湿地园(武汉市建展园)1个。

82个国内城市展园以东方园林流派为主,辅以民族特色园林,包括北方园林、南方园林(江南和岭南)、巴蜀园林、荆楚园林和少数民族特色园林,分布于北区、东南区、西南区。北区主打“异域风情”,分布有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兰州、银川、大同、西安等21个城市展园。东南区与西南区主打特色园林流派,西南区包括以北京、大连展园为代表的中抽对称或简洁明快的北方园林,位于东南区的南方园林则对比鲜明,以杭州、镇江、靖江等城市为首的江南派园林,讲究“曲径通幽、步移景换”。

国际友城园12个,室外有德国园、法国园、英国园、瑞典园、荷兰园、巴西园、新西兰园、韩国园、日本园、肯尼亚园,室内有朝鲜园、印度园,展示了各国经典园林流派风格(图9)。

3.5 生态环保及废旧材料再利用规划

园区进行总体生态环保及废旧材料再利用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各类节能生态材料及废弃材料。园区道路及铺装尽量利用透水混凝土、透水砖,让雨水流入地下。利用砾石、毛石边角余料垒砌自然毛石挡墙、花坛及园路铺装。功能设备用房的立面采取艺术彩绘装饰墙体,达到美观、环境友好的效果。园区设备优先选择低碳环保的节能材料,如长江文明馆的玻璃幕墙选用彩色断热铝合金框中空LOW-E节能玻璃。工厂拆除的旧砖如武钢耐火砖在铺装广场及园路上广泛运用。老公园或老建筑维护、维修遗留下来的旧砖瓦如黄鹤楼的旧瓦,二次利用做出小景墙、铺地。马口窑废弃老陶片出现在花池及服务区配套建筑外贴面上,创造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效果。城市改造中破损混凝土块作为嵌草绿色园路的材料。铁路建设中被替换下来的旧枕木作为园路、人行道铺地。建筑施工产生的废弃桩头,经过设计师的简单处理成为园区艺术小品。废弃混凝土盖板作为嵌草绿色园路的材料。建设过程中的废弃钢材、钢管,成为景观桥、花坛的主要材料。旧轮胎被改造成花坛、车挡、装置艺术品。马槽、云盆、石磨盘、竹床、水车等老物件作为园林小景布置。全园多处利用变废为宝的旧材料做成的景观,极富地域特色(图10)。

4 结语

本届园博会总体规划通过阐释节约型园林,实现了文化传承、亲民惠民、绿道慢生活、生态修复、生态连接五大愿景,通过生态设计再造秀美河山,为探索园林行业发展新方向、倡导城市生态发展新思路提供了一定参考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兆祯在考察武汉园博园时曾提笔写下:综合效益化诗篇,诗情画意造空间。相地借景彰地宜,景以境出美若仙。

注:文中图片均由第十届中国(武汉)园博会筹备工作指挥部规划设计部提供。

(编辑/金花)

作者简介:

杨念东/1977年生/男/湖北广水人/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武汉 430000)

平涛/1982年生/男/湖北仙桃人/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设计师(武汉 430000)

孙姝/1988年生/女/湖北天门人/武汉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站(武汉 430000)


图10-1 废旧材料的运用营造了具有乡土气特色气息的景观


图10-2 废弃建筑及桩头的利用形成特色景观


图10-3 废旧砖、瓦做成铺地矮墙


图10-4 废桩头利用


图10-5 枕木结合砾石做成道路

 

城市更新中非正式开发景观项目的潜质与价值

揭开尘封的面纱,再现传统园林风采——苏州可园修复记

“海绵城市中国行”新闻发布会在京启动

高密度人群下的外部空间适应性设计探讨

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女风景园林师分会成立

李渔层园考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