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园林

英国18世纪自然风景园林之父威廉·肯特的如画贡献

作者:朱宏宇 / ZHU Hong-yu

朱宏宇 / ZHU Hong-yu

摘要:英国在18世纪发展起来的如画园林美学对世界性的园林风格作出了重要贡献。如画园林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有对传统的回归,也有打破旧传统建立新传统的超越。其中,被誉为英国18世纪自然风景式园林之父的威廉·肯特,被公认为是首先使如画在园林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造园师。基于大量文献的考据,从其成长背景、设计思想、方法和手段等多个层面探讨了威廉·肯特对如画园林美学思想所产生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和贡献。

关键词:风景园林;英国18世纪自然风景园林;威廉·肯特;如画

文章编号:1000-6664(2016)05-0057-05

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06-29; 修回日期:2016-02-24

Abstract: The picturesque landscape aesthetics of the English garden in the 18th century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worl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icturesque garden did not succeed overnight, and in the process of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was a return to tradition, as well as breaking the old traditional and building new tradition. William Kent was praised as the father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garden of Britain in the 18th century, and recognized as the first gardener to make the picturesqu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landscape practice. The paper i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textual research, and explores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influence and contribution for the picturesque, the most important garden aesthetics in the 18th century in England, from multiple levels of William Ken's growth background, design idea, methods and practice.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natural landscape garden in the 18th century in England; William Kent; picturesque

英国,这个在欧洲文明中曾经极度边缘的国家,在18世纪以积累起来的财富和繁荣创造了有利于艺术工作的条件,她在各方面的艺术成就不仅可与任何同时代人的精心之作竞相媲美,而且在某些领域,第一次颠覆性地反超了欧洲大陆这位文明的母亲,这就是英国18世纪的风景园林艺术。这“是英国对于世界性的园林风格所作的唯一重要贡献”[1]。其中,由于开创了英国诗意的景观观念,威廉·肯特(William Kent,1685—1748)被誉为风景园林设计之父。

如画(picturesque)作为英国在18世纪发展起来的园林美学观念,它既是与风景画有关的一种趣味标准,也是与“美”和“崇高”并列的美学范畴,是一种在1 8世纪产生的审美哲学和风景园林的新趣味。“如画‘picturesque’一词是在17世纪的最后10年中,从意大利语吸收到英语中的。从词源学上来看,则来源于意大利语的‘pittoresco’和法语的‘pittoresque’。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荷兰语‘schildcrachtig’(适合于画)可能早于 ‘pittoresco’和 ‘pittoresque’。最初是指适合绘画内容的素材,并逐渐延伸为现实世界中可以像绘画一样被想象或观赏的素材”
[2]。直到18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才开始明确地使用“如画”来称谓园林景观风格,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系统而又完善的风景园林理论。因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威廉·肯特活跃的创作时期,“如画”这一术语无论是在理论思想方面还是在设计实践中都还没有建立或者形成独特的范畴,威廉·肯特本人对这一美学范畴的建立也没有刻意为之的意愿,而更多是后人用以区分其与布朗和钱伯斯的设计风格差异。

1 如画趣味形成的背景

威廉·肯特,1685年出生于英国约克郡伯林顿(Burlington,Yorkshire)。1710—1719年,在伯林顿伯爵(Richard Boyle Burlington,1694—1753)的资助下赴意大利罗马学习绘画。回国以后,负责伯爵府邸的装饰设计。当时,英国文坛中许多活跃者的思想、言论与著作对风景园的形成有直接的推动力,是园林发生巨大转变的舆论基础。其中,著名的新古典主义诗人和启蒙主义者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1688—1944)对肯特具有一定的影响,促使他产生了从事风景园林设计的想法,并最终成为继查尔斯·布里基曼(Charles Bridgeman,1690—1738)之后,英国自然式风景园林的重要缔造者,他“是真正摆脱了规则式园林的第一位造园家”[3]。肯特的成名作是为伯林顿伯爵设计的奇西克府花园(Chiswick),并接替布里奇曼完成了斯陀园(Stowe)中“香舍丽榭” (Elysian Fields)的设计。

威廉·肯特完成的这些自然式风景园林在2个方面影响了英国“如画”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由于肯特所受到的绘画教育,在他的设计过程中,“绘画”或者说是“作画”是进行园林设计的基本方法,他用一幅幅画面描绘出各种园林场景,其中既有自然化的风光、树木、水池,也包含了人工化的、故事性很强的、引人联想的戏剧性空间、园林建筑小品等等,为其后的风景园林师们提供了借鉴和研究的资源;另一方面,这种通过绘画完成的自然式风景园林向当时的人们直观地展示了文人墨客笔下所描绘的如画之美,从实证的层面引发了人们对如画问题的关注,激发了人们的如画想象。从而为在当时正处于由规则式向自然式变革中的英国园林引导了方向,为当时并不完善的造园理论与实践向系统性的如画园林体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从实物考证的角度研究,我们很难再一览由威廉·肯特所设计的园林的原貌,但18世纪的许多历史文献中都涉及了对其造园活动的评述,肯定了威廉·肯特对如画在园林实践中发挥的公认的重要作用:园林评论家约瑟夫·司彭斯(Joseph Spence)在一封书信(1751年)中写道,“肯特和蒲柏最早在造园实践中运用了绘画艺术”[4];威廉·申斯通(Wi lli am Shenstone)在《造园偶想》(Unconnected Thoughts on Gardening,1764年)一书中,首次使用“如画造园” (picturesque gardening)一词来评价肯特的造园活动①;亨利·霍姆·凯姆斯爵士 (Kames, Henry Home,Lord)在《批评要素》(Elements of Criticism,1762年)中写道,“肯特造园就好比画家绘画……[5]”威廉·梅森(William Mason)则指出埃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nser)的诗歌是肯特的创作灵感之一,例如鲁沙姆园中的维纳斯谷就是对《仙后》的直接再现;如画理论家贺瑞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在《现代造园趣味史》(The History of the Modern Taste in Gardening,1771年) 一书中写道:“肯特极富想象力的画笔将风景画艺术融于每一道风景之中。其创作的基石是透视和光影。[6]”

除了历史文献中对肯特如画造园实践的肯定,肯特的人生经历和学识背景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如画倾向的产生。其一是由于肯特是画家,他的园林设计受到意大利学院派古典主义风景画的影响。事实上,肯特的如画趣味和想象力的形成与他在意大利学画10年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17世纪末叶,以罗马为中心的绘画艺术的主流是以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和克劳德·洛兰(Claude Lorrain)为代表的“学院派”绘画,他们将真实的风景和理想主义结合起来,其艺术理想就是维吉尔的极乐世界[7]。这种学院派的古典主义风景画正是肯特在绘画和造园活动中的创作基础。

其二是肯特的长期援助者伯林顿伯爵的支持和丰富的收藏为肯特提供了充足的学习和创作机会。伯林顿伯爵收藏的《真理之书》(Liber Veritatis)②中克劳德·洛兰为玛达玛庄园(Madama)绘制的精彩草图,使肯特对洛兰的绘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伯林顿爵士还收藏了包括英国古典主义建筑学家,宫廷建筑师伊尼格·琼斯(Inigo Jones,1573—1652)等人所做的假面剧舞台布景的设计图稿。同样,在伯林顿伯爵的引荐下,肯特得以向擅长将戏剧场景融于风景主题的法国洛可可艺术风格画家安托万·瓦托(Antoine Watteau)学习,从而,积累了有关城堡装饰、庆典和盛会布景等环境要素的相关知识[6]。这些为肯特成为造园师、建筑师、室内设计师、画家和舞台设计师奠定了基础。

三是来自于亚历山大·蒲柏的如画思想和实践方面的影响。如画思想的演变经历过从“诗如画”(Ut Pictura Poesis)、“园林如画”(Ut Pictura Hortus)再到“如画”(picturesque)的发展过程[2]。作为如画思想的早期推崇者和实践者,蒲柏认为无论是在自然界、风景画还是诗歌里,美丽的景色无处不在,园林都是风景画,他在为自己设计的私家园林威肯汉姆别墅(Twickenham)中实现了他的如画理想。肯特所绘制的威肯汉姆别墅,充分体现了被蒲柏称之为“园林如画”概念中的风景画与园林之间的联系,画面以人物的活动作为重点,位于构图中央的用贝壳和石头砌筑的亭子与自然茂密的树林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均衡的风景画,在这里人、建筑(小品)和大自然达到了一种如风景画般的完美构图。相比规则式的园林设计,他的这种描绘方式更自然也随性(图1)。

2 造园实践中的如画倾向

威廉·肯特创作的自然式风景园林,其工作过程、方法,以及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了如画趣味:肯特是最早在造园实践中运用绘画艺术的造园师之一。他认为“画家是用颜料在画布上作画,而造园师是用山石、植物、水体在大地上作画”[3]。因此,肯特并不依赖于平面图进行设计,而是主要通过绘制场景式的图画来进行园林设计,有时候,甚至是完全以某位画家的具体作品为风景园林设计蓝本。在他的园林画中,运用透视和光影原则,画面中的园林风景层次分明、意图清晰,前景、中景和远景一目了然。从而进一步为布里奇曼所发明的新式造园手法哈哈 (ha-ha)③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使风景园林超越了围墙的边界束缚,将整个花园、大地和大自然都融为了一个整体。

可以说,无论是在画布上还是在大地景观上,肯特都是以绘画的方式来表现自然的丰富多变。“对肯特来说,新的造园准则即完全模仿自然、再现自然,而‘自然是厌恶直线的’(Nature are abhors a straight line)”[4]。他为伯林顿爵士设计的奇西克府花园,抛弃了一切规则式的规划,采用了蜿蜒曲折的园路、自然的林地和水体(图2)。同样,我们可以从威廉·伍利特 (William Woollett,1735—1785) 1760年为伦敦卡尔顿府邸(Carlton House,1734—1735)创作的一幅版画中看到肯特的自然式造园处理(图3)。画面中的场景暗示了一个较为传统的剧场式空间,并向人们展示了自然式风景造园中的一种新趣味:一种对大自然多样性、复杂性的追求,画面中部经人工处理的草地和灌木只是点缀,大量自然的树林以及水池边那些未经琢磨的岩石才是画面的重点,营造出一幅充满自然趣味的画面。

在这一时期的英国,对自然式园林的偏好是一种普遍的倾向。斯蒂芬·斯怀泽(Stephen Switzer)在霍华德城堡的Wray Wood设计中,将蜿蜒曲折的道路植入总体精确规则的几何形式中;查尔斯·布里奇曼尽管没有完全摆脱规则式园林的布局,但也同样喜欢采用自然式的园路,放弃了长期流行的植物,转而种植自然的橡树林,从而使他的园林风景具有多样化的荒野意味。

布里奇曼和肯特先后参与了斯陀园的设计。最初,斯陀园的总体规划采用了受到法国园林影响的规则式平面布局,18世纪30年代,肯特开始接替布里奇曼的工作,他在规则式的主轴线的东面创建了一个以洛兰和普桑的绘画为蓝本的、充满田园情趣的“香榭丽舍”,一个打破主场地原有的大量规则形式,一个灵动而又自然的全新所在(图4)。从而,回避了那些人为强加给自然的规则或几何景象,转而趋向一种理想的自然风景构图。

此外,在肯特的园林设计图中,经常会出现人们参与剧场活动的风景画面,这种具有故事性或引人联想的戏剧化场面具有如画特征。同样是在奇西克府花园,肯特所绘制的画面展现了伯林顿女士与黑奴在园林中活动、休憩、邂逅的情景(图5)。在这些戏剧性场景的创作中,“诗如画”的体现尤其明显,正如前面所提及的,埃德蒙·斯宾塞的寓言性浪漫史诗《仙后》是肯特的创作源泉之一,肯特的许多版画作品都是对这首诗的描绘。他最著名的画作——牛津郡鲁沙姆园的维纳斯谷(the vale of Venus at Rousham),是对《仙后》最经典的诠释——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象。峡谷中的场地,或开阔,或隐蔽,惬意宁静,优雅古朴。最大限度地表达了园林作为剧场舞台的功能。山谷中的女神维纳斯,姿态恬静优美若有所思,矗立在叠水池的尽头。女神像的两侧,树林的边上分别是仙女和半人半羊的森林之神,他们与维纳斯女神顾盼生辉,三五成群的人们在近处、远处、高处、低处游走、观赏、谈论,这些对人们在园林中活动的表现,为参观者提供了联想的空间(图6)。

最后,由于在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上,肯特更关注其联想作用和情感价值,因此在风景园林中的小型“配景建筑”上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通过风景园林建筑与小品的介入,增加园林风景的多样性,促进园林中人造景观与自然因素的结合与相互作用。18世纪,法国造园师让·马利·莫罗(Jean-Marrie Morel,1728—1810)在《花园理论》(Theorie des Jardins )一书中首先提出“fabrique”一词,意为“园林或风景画中的建筑物”[8],也可称之为“配景建筑”。 这些融合于园林风景中的装饰性或辅助性建筑正是肯特在设计中广泛关注并应用的,他为后人留下了不少园林建筑作品,海德公园的纪念塔、邱园的邱宫、德比郡查茨沃斯庄园(Chatsworth house)山上的圆亭、森林边上2座尖顶的神坛、格洛斯特郡巴德明顿(Badminton)林中湖水中央的伊斯兰尖拱的亭子等。除此之外,在肯特的设计图和版刻图中,这些建筑同样必不可少。图画中废墟般的庙宇、仿天然的洞穴都显示出他对剧场式布景的热衷。

在斯陀园的“香榭丽舍”,威廉·肯特集中展现了处于田园风光中的这些“配景建筑”的意义所在。其中,水边草坡上白色的“古代道德之庙”完美的圆形造型借鉴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师帕拉第奥设计的位于古城蒂沃利的维斯塔(火神)神庙。河对岸的“英国贵族光荣之庙”仿古罗马墓穴的半圆形纪念碑造型则是受到了罗马马泰别墅(Villa Mattei)室外场地半圆形建筑的启发。这些园林中的“配景建筑”成为肯特将园林风景设计和绘画艺术传统之间联系起来的纽带[9]。事实上,园林中的建筑不是肯特的新发现,但是他所关注的并非古典园林中中央的官邸和大厦,而是创造出一整套不同寻常的园林建筑,这些风景园林建筑构成了其后如画园林中的卓越策略。


图1 威廉·肯特,“威肯汉姆别墅”[14]


图2 奇西克府花园平面图[8]


图3 威廉·伍利特,伦敦卡尔顿府邸(1760年)[6]


图4 斯陀园总平面图[8]



图5 威廉·肯特,奇西克府花园(18世纪30年代)[6]


图6 威廉·肯特,鲁沙姆维纳斯谷(1739年)[6]


3 如画影响及延续

总体而言,在威廉·肯特时期,英国的“如画”的思想和理论还没有系统地形成,继肯特之后,兰斯洛特·布朗(Lancelot Brown,1715—1783)和汉弗莱·雷普顿(Humphry Repton,1752—1818)的努力使英国风景园林自然式与如画式之间的区别进一步明朗。相比肯特的自然式风景园林设计和如画倾向,布朗既有继承发展,也有自己的追求,与肯特喜欢绘制场景式的图画来进行园林设计不同,布朗主要是画平面图(图7)。与肯特善用园林中的配景建筑、剧场化的场景不同,布朗的园林缺少故事性和古典气息,而是更重视自然条件、人的心理诉求和英国本土的美学观念:起伏的山坡和谷地、自然流畅的湖岸、曲折的路桥、草地中蜿蜒的溪流,茂密的树林中变幻莫测的光影……对英国乡村大自然图画的展现和延伸。为国人提供了一幅完美、沉静、自然并且本土化的英国风光的图景。约书亚·雷诺兹阁下(Sir Joshua Reynolds,1723—1793)称布朗的园林设计为“最美丽的,即,最高的自然形式”[10]。

汉弗莱·雷普顿(Humphry Repton,1752—1818)继承了布朗的衣钵,并吸收了如画思想的精华,以折衷的方式为英国如画园林设计的实践和理论写下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在18世纪末,将英国的如画园林推至巅峰。现代西方学者将他同普莱斯和奈特一起并举为“如画理论家”[11],并视其为“如画折衷主义运动的开创者”[12]。他培养了许多人对各种英国风景的视觉欣赏,他的《红皮书》(Red Book )激励许多人关注用地中绘画般的再现潜力,并发明了所谓的“Slide法”,即一种叠合图法:采用2幅图片对比的方式来展示方案,一张图片是改造之前的景观,另一张图片是改造后的景观。雷普顿用水彩画做成折页来表现所做的规划,当你翻开一页,设计后的结果就会显现出来(图8)。雷普顿以此来表现对原有风景所做的改造。“他在画纸上变换场景,并使它们如此美丽如画,以至于人们认为他绘制的所有橡树……会长成他所描绘的形状和姿态”[4]。作为一名专业造园师,雷普顿的工作在造园界取得了最辉煌的成就,他亲自设计改造的庭园多达200个以上,业主遍及全英国,几乎包罗了各个阶层的人士。作为理论家,其著作的问世是前所未有的,《红皮书》《造园理论和实践的考察》《造园绘画入门》有力地推进了如画设计的发展和如画思想的传播。

另一位在促进如画园林中作出杰出贡献的是著名的中国设计倡导者,威廉·钱伯斯(William Chambers,1723—1796)。中国的造园理景与诗歌、绘画之间密不可分的传统比之英国更为悠久深厚,钱伯斯将园林、诗、画联系起来,并且对中国造园传统和欧洲绘画艺术之间进行了比较:“像画家作画一样设计园林,以组织人物的方式来组织树木,有主要的和附属的部分。
[4]” 在邱园,钱伯斯以有限的方式实现了其著作中所表达的对中国的热爱,建造了一座颇具味道的中国式的塔,在整个欧洲轰动一时。在邱园,最有效的如画策略体现在造林以及钱伯斯1758年所作的园艺区的规划上。他为园中的庭院和一座大型新式结构的暖房提供了大量新奇、怪异、富于异国情调的植物资源。这3 500种植物建筑策略一起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具有如画视野的娱乐庭院[6]。钱伯斯在理论上也是如画的,他认为艺术必须弥补自然的不足,“中国园林包括一些隐含在设计之下的美德,当人们散步其中,感受着某种崇高的真实力量和由树林、溪流和洞穴的布置产生的精确原则,从而获得智慧。[13]”“应该说,钱伯斯等人的感性传统以及对欣赏古代作品的趣味观,都有助对异域文化的接受和移情……也迎合了当时英国人怀缅古代的心理。从而成为如画趣味的一部分。[13]”

威廉·肯特、兰斯劳特·布朗、汉弗莱·雷普顿和威廉·钱伯斯,从时间上看,他们的造园活动承前启后,几乎贯穿了整个18世纪。从理论与实践上看,他们之间既有继承,也有发展。他们对英国18世纪如画园林的理论与实践的产生与发展所做出的直接或间接的贡献,奠定了英国18世纪风景园林中“如画式”园林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英)帕特里克·泰勒.英国园林[M].高亦珂,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0.

[2] 朱宏宇.园林与如画:18世纪英国如画园林思想的流变[J].建筑师,2006,119(1):83-84.

[3] 郦芷若,朱建宁.西方园林[M].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05-306.

[4] Hunt J D, Willis P. The Genius of the Place: The English Landscape Garden 1620-1820[M].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1975: 268-308.

[5] (日)针之谷钟吉.西方造园变迁史:从伊甸园到天然公园[M].邹洪灿,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241.

[6] Hunt J D. The picturesque Garden in Europe[M]. London: Thames & Hudson, 2002: 26-35.

[7] 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林夕,校.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219-246.

[8] Mosser M, Teyssot G. The History of Garden Design: The Western Tradition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the Present Day[M].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91: 263.

[9] 朱宏宇.英国18世纪如画园林的象征和隐喻[J].建筑学报,2012(1):68.

[10] (英)约书亚·雷诺兹.艺术史上的七次谈话:雷诺兹给予画家如何奠定艺术基础的忠告[M].庞洵,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87.

[11] Watkin D. Thomas Hope and the Neo-classical Idea, 1769-1831[M]. London: John Murray, 1968: 136.

[12] Watkin D. The English Vision: The Picturesque in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nd Garden Desig n[M]. London: Harper & Row, 1982: 84.

[13] 朱宏宇.论中国园林对英国18世纪如画园林的影响[J].中国园林,2011(9):93.

[14] Conan M. Landscape Design and the Experience of Motion[M]. Washington DC: Dumbarton Oaks Pub Service, 2003: 204.

(编辑/王一兰)

作者简介:

朱宏宇/1977年生/女/辽宁锦州人/博士/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历史与理论(深圳 518060)


图7 兰斯洛特·布朗,奥德利府邸平面图(1762年)[8]


图8 汉弗莱·雷普顿,文特沃尔斯园[3]

 

城市更新中非正式开发景观项目的潜质与价值

揭开尘封的面纱,再现传统园林风采——苏州可园修复记

“海绵城市中国行”新闻发布会在京启动

高密度人群下的外部空间适应性设计探讨

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女风景园林师分会成立

李渔层园考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