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读书文摘·经典

闻香识城市

作者:谭山山/文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味道

谭山山/文

北京有一股沙土味,上海有一种世故的水汽味,杭州透着干净的女孩的味道,乌鲁木齐是烤羊肉的味道,巴黎=咖啡味,伦敦也有一股水汽味,但又没有巴黎和上海那么陈腐……这是杨端在《城市香谱——气味三城记》一文中所描述的对香港的感受。现在的他供职于《环球企业家》杂志,在北京住了10年。杨端说自己对城市的这些感受很私密,但体验却可能是共同的——他说得没错,许知远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在北京,我闻惯了土味,香港总是一种潮湿的复杂的气味,里面是烧腊也有水泥,还有海风的味道。”城市是个有机体,有自己的个性、气质,自然也会有气味。只是都市人已经很久没有用嗅觉,还有听觉、触觉这些感官去体验身边的一切了。

嗅觉的城市

因为看到太多城市只注重视觉景观,而不重视跟市民息息相关的包括声音景观、气味景观、触觉景观在内的非视觉景观,武汉理工大学讲师、博士陈李波写了《论城市的非视觉景观》一文。“我可能是全国第一个就非视觉景观撰写专论的。”陈李波说。

观看城市的视角被区分为外在视角和内在视角,分别对应旅游者和市民。正如华裔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所说,游客很容易对一座城市产生观点,其所谓感知只是用眼睛构建一幅图画而已;市民对自己所在城市反而持一种复杂的态度,因为他们是投入全部感官去体验。对他们而言,城市不仅是视觉城市,还是听觉的城市、嗅觉的城市。仅以嗅觉城市而言,四处弥漫的气味,充满了城市整个的街区,并成为城市的特色;而这种特色是需要住上一段时间才能体会到的。

嗅觉对于构建城市记忆的作用是惊人的,“如果没有那份珍藏在我们回忆中的气味,单凭视觉,我们无法再度体验那已逝去的场景”(段义孚语)。关于这一点,在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以及聚斯金德的《香水》这两部小说中都有出色的描述。

城市气味的历史

以清时的北京为例,全城没有下水道、供水系统,宫里喝城外拉来的玉泉水,一般人家只能喝井水。到了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的时候,居民为了保住自家小院的清净,跑到街上随地大小便,气味之令人发指可想而知。

城市气味的形成,跟城市的发展、文明的进程相关,也跟城市规划、城市管理水平相关:城市的体量,人口的稠密程度,城市功能区域的分布(行政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城市的历史文脉,市民的生活方式……种种因素决定了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殊的气味。比如说,一说到桂林就想起满城桂花香,一说到法国普罗旺斯的市镇就想起薰衣草香,印度的城市是各种香辛料、酒香和肉香混杂的熏死人的气味,意大利的城市则少不了意大利面、番茄和大蒜的香气……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原有的气味也渐渐被尾气味、垃圾的臭味等覆盖。城市不仅在视觉上千人一面,在嗅觉上也日益趋同,就是没了标志性的气味,只剩下了臭味。

“一个城市的气味不只是关于海洋、风、公园、建筑物与垃圾的,它还是关于人、居住环境,以及由记忆连接的城市的情感生活、文化生活和工业生活的。”与其说Hilda Kozari做这个艺术品是希望引起人们的共鸣,倒不如说她是想唤起人们对城市气味的关注。你的城市闻起来是什么味道?它给你留下了什么刻骨铭心的记忆?比如说,对重庆这座城市,你记住的是夹杂着汗水咸味的火爆的麻辣味,还是像蜘蛛网一样绵密地缠住你的雾气味,抑或是雨后香樟林的味道?不管你记住的是什么,这些气味总会牵引着你一遍遍回想起那些难忘的人和场景。

所以有人说,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的气息,想必是爱上了这一个人;一个人喜欢一个城市的气息,也一定是深爱着这座城市。

 

请百岁姐妹代言

把香味变成“官方”品牌

放走嫌疑人

维多利亚的秘密背后的亿万富翁

闻香识城市

兔子窝文化肯定失败,必须引狼入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