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国家旅游

海达·莫理循的老北京寻艺之旅

作者:未知

1933-1946年,澳大利亚著名摄影师海达·莫理循(Hedda Morrison,1908-1991)在北京居住了13年,拍摄了近5000张照片。海达·莫理循祖籍德国,1908年出生于斯图加特,自幼爱好摄影,21岁进入慕尼黑国立摄影艺术学院。毕业后,她决定离开纳粹统治日益加剧的德国,恰好在摄影杂志上看到一则北京东交民巷的阿东照相馆招聘经理的广告,于是毫不犹豫地应聘,于1933年来到北京。此后5年,海达管理着这家拥有众多外国客户的德国照相馆;1938年合同期满,她作为自由摄影师继续留在中国;1940年,与阿拉斯泰·莫理循在北京相识后结婚。海达·莫理循拍摄的照片题材广泛,她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充满浓厚兴趣,拍摄了许多老北京传统手艺人和传统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那个时代小孩的玩具种类并不多,照片中的彩色纸灯笼和口哨是当时最流行的。背景中可见当年北京著名香烟品牌的广告,“哈德门”即崇文门,如今这个品牌的香烟仍可以买到。

在城墙之外纺织的男人。丝绸起源于中国,丝绸之路举世闻名。明清两朝,每年春季皇后都会在北海公园先蚕坛祭祀蚕神。当年纺织需要一个开阔的空间。如今机器完全代替了手工纺织,这样的景象彻底消失了。

表演顶碗绝技的男孩。天桥市场内有一块小三角形区域,是卖艺者聚集的地方。莫理循曾写道:“这里的杂技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技艺,仍然遵从了古老的形式。”2015年天桥艺术中心开业,如今在天桥除了可以看德云社的演出,也能欣赏到全球著名的音乐剧了。

过去天桥是一个乞丐和街头艺人聚集的地区,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二手货物。照片中的场景与如今潘家园旧货市场的景象颇为相似。

老人拿着拨浪鼓售卖棉线。装棉线的木箱子内侧写着“酒海”“肉山”字样。拨浪鼓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宋代开始作为小贩招揽生意的工具,称“货郎鼓”。

售卖鸡毛掸子的人。莫理循说:“北京是一个干燥、多尘的地方,鸡毛掸子是必需品。”她拍摄时不会给拍摄对象费用,但总是可以和对方建立融洽的关系。

在天桥等待生意的算命先生,面前放着书籍、易经轮、碑刻、财富棒、珠香等算命用具。莫理循说:“北京人从来没有厌倦过他们的命运,这样的预测往往是他们接下来行动的重要指南。”算卦先生的生意仿佛并没有因为时代变迁而受到影响,只是换了形式。

一个年轻男子正通过临摹字帖来学习书法。琉璃厂有众多古董书店,书籍被整齐地放在书架上,夹在书页中的纸条写着书籍的名称和年代,其中包括《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巨作。

 

苏州春之民宿

现状 民宿不是FANCY版的农家乐(二)

四川博物地图

乘邮轮在北美西海岸跳岛

源自对照

丰富的会展业资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