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249期封面
1982年,29岁的习近平做出了这样的选择:离开中直机关,不当领导秘书,放弃北京户口,到县城去工作。这是一个让同时代人难以理解的选择,在他的同龄人中,不能再吃亏、要求补偿、及时行乐的想法很有市场;这也是一个让当代人难以置信的选择,时至今日,户籍、编制、隐性福利依然是那只金灿灿的碗,承载着年轻一代的艳羡与焦灼。何去何从?是囿于都市的安乐窝,还是迈步走到泥土里摸爬滚打?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境界和格局,也由此决定了人生的方向和高度。
——摘自《青年习近平》
总第283期封面
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低头化”和“碎片化”盛行,“捷径如此美好,读书如此枯燥”观念盛行。回首青年王岐山的时代,很多有志知青都是背着满满一箱子书去上山下乡。他们白天挥汗耕作,夜晚挑灯苦读。书本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脚下的土地,也把思想的光芒投向广袤的世界和无穷的未来。在很多人把古籍付之一炬时,在很多人嘲笑读书“屁用不顶”时,那些手中紧攥着书本,保持思考姿势的青年人,以沉潜的状态,做好了迎接时代巨变的准备——无论任何时代皆会是如此。
——摘自《青年王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