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入调查摸底,夯实培育基础
一是设计开发培育对象监管系统。2013年陕西省和西安邮电大学协作,开发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监管系统,建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数据库,并设计开发了监管部门、培训机构、实训基地、培育对象、实时监控、公告通知、数据统计、系统管理等八个功能模块,实现对全省职业农民培育过程的实时监管。其中培育对象库涵盖了培育对象年龄、性别、学历、职业、产业、收入等相关信息,具备数据即时更新、分析统计、模块共享、动态监管等功能。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通过相关口令进入系统,实时监管培育工作,实现省市县三级无缝对接。二是开展培育对象摸底调查。培育对象监管系统建立后,2014年初,全省按照年龄在16~55周岁之间、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组织各级农业部门和相关机构深入村组拉网调查,逐户逐人统计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中符合职业农民特征的培育对象基础信息,逐级汇总。实施机构按照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和新生代型四个类型分类采集相关信息,并以县为单元将采集信息按照系统下载生成的Excel表上传到数据库中,形成全省培育对象摸底数据库。截至目前,全省摸底人数已经达到20万人,入库培育对象11.4万人,其中生产经营型占74.93%,专业技能型占4.26%,专业服务型占17.16%,新生代型占3.65%。三是开展培训机构摸底调查。对全省农民教育培训的机构、师资、条件等进行了摸底和统计,全省符合要求的培育机构达到167家,拥有教学设备9580台(套)。建立健全了5264人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指导市县认定353个产业发展好、技术实力强、满足培育需求的实训基地,认定省级实训基地50个,实行挂牌管理。
二、实施精准培训,抓牢两个环节
一是抓牢教育培训环节。在班级的组建上,方便学员。组织承担培育任务的实施机构,在摸底调查对象库中择优确定培育对象,并按照方便学员、方便教学、方便管理的原则,在产业基础雄厚的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中组建教学班,每个教学班学员控制在50人左右。在培训管理上,完善全程监管。各级培育办成立了调研督导组,在培训期间共抽调162人,成立54个督导小组,开展了两轮全面督查。各培训机构建立了学员个人档案,健全了培训台账,坚持开班申请、学员签到和考试考核制度,确保培训达到了规定学时和质量要求。在环节落实上,严格规范。各实施机构严格按照教育培训大纲要求,合理安排教育培训工作,按照内容系统性、全面性,过程长效性、持久性的要求,制定培训实施方案,确定培训内容,扎实落实理论授课、网络辅导、基地实训3个环节,128个培训机构412个教学班严格按照自学与辅导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农闲与农忙结合的原则,扎实开展培训工作。二是抓牢帮扶指导环节。在指导队伍上,实现省市县三级联动。将职业农民培育与基层农技体系建设有机衔接,组织全省万名科技人员,建立指导教师团队,分级开展帮扶指导,省里组建千名专家重点帮扶高级职业农民,市(区)组建3000名专家重点帮扶中级职业农民,县区落实6000名技术干部帮扶初级职业农民。在帮扶方式上,侧重个体需求。印发帮扶指导手册,参照高校导师带研究生方式,制定指导方案,要求“一对一、点对点”精准式指导、全程式跟踪服务,满足了职业农民个性化发展需要。在考核管理上,落实绩效挂钩。采取入户调查、督查以及电话回访等形式全面掌握结对帮扶效果,对帮扶单位和指导教师实行考核奖补。
三、培训措施得力,取得成效显著
一是有效提高了农民学习积极性。精准式培训的实施,满足了不同层次培育对象的个体需求,有效增强了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增强了综合素质。二是有效探索了培训模式。通过探索实践,打造了符合陕西省实际的“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培育、在产业链中成长、在服务体系中成熟、在政策扶持中壮大”的培育路径,形成了优选对象、校社协作、育学互补、产训结合、指导服务、交流提高、典型带动的培训模式。三是促进了主导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省共有7.5万余人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系统培训,认定16480人。其中高级266人、中级570人、初级15644人。为发展现代农业培养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人才队伍,有力地促进了全省主导产业发展。
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郑振华 张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