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文史知识

驻颜有术

作者:撰文/段晓华

撰文/段晓华

爱美之心自古有之,中医美容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中医特有的汤药、针灸、推拿、药膳等方法,在养面、美发、固齿、塑形、驻颜等方面积累了宝贵而丰富的经验,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一 源远流长

中医美容起源非常之早,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关于损美性疾病的文字,如“疥”“癣”“疣”等。我国现存最早的方书《五十二病方》中,有十七种都是关于皮肤方面的医方,记载的皮肤性疾病有久 、瘢、疣(瘊子)、干瘙(疥)、体臭、虫蚀(龋齿)等。而关于养颜护发等化妆品的记载也非常早,据载在殷纣王时,已经流行涂脂搽粉。反映周代社会生活的《诗经 》中也有记载,如《卫风·伯兮》云:“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中的“膏”与“沐”即是当时女子的养发用品(参赵永耀《概述中医美容的历史与发展》,《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1995 年第2 期)。可见,中医美容起源甚早,内容丰富,为后世中医美容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秦汉之际的《黄帝内经 》则为中医美容奠定了理论基础,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见湿,乃生痤疿”,探讨了痤疮的病因。《神农本草经 》记载了近百种关于“悦泽”“美色”“轻身”的美容药物,如白芷“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伤寒论》也载有多首具有美肤效用的方剂,如治疗皮肤粗糙的麻仁丸、可以润肤悦颜去皱的猪肤汤等(参唐佳韵、姚敏等《浅谈古代中医美容书史》,《中国美容医学》2012 年第2 期)。

西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堪称中医美容第一书,其所载具有美容效用的方剂达六十六首,有美容功效的药物九十五种。还有专门讲解美容的篇章,不仅记述了治疗粉刺、酒糟鼻等方法,还有用鸡蛋清作为主药的张贵妃面膏,风行一时。南朝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 》,他收有保健美容中药七十多种。

隋唐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医美容出现了繁盛的局面。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阐述了损容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和病因病机。唐代大医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不仅有好几个章节论及美容,而且针对润泽、悦色、增白、除皱、生眉发、乌发、固齿、肥健、祛痕等,收载了大量的治疗方法与方剂、药物,既有理论阐释,又有药物调理,还有面膏等的制备方法,以及针灸、食疗、气功和养生、保健、护肤等的方法。唐代另外一本重要著作为王焘的《外台秘要》,其卷三二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美容专卷,收录美容方剂二百二十一首,该书所载口红已有朱色、紫色、肉色这三种颜色之分,其组成有蜡、羊脂、香料、色素等天然成分(参任旭《中国中医美容学发展源流》,《亚太传统医药》2005 年第l 期)。

宋代官修《太平圣惠方》共载美容相关方剂九百八十多首,《圣济总录 》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也收载了大量具有增白、驻颜、乌发、固齿、润肤作用的方剂。宋代其他方书如《苏沈良方》《洪氏集验方》《严氏济生方》《普济本事方》等都载有很多美容方法,这些著作均丰富和推动了中医美容的进一步发展。元代许国祯的《御药院方》收录了宫廷美容方一百八十多首,尤其是其中记载的一种祛皱护肤方法,先用楮实散洗脸,再用桃仁膏按摩面部,之后用玉屑膏涂敷于面部,这种护肤方法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参任旭《中国中医美容学发展源流》,《亚太传统医药》2005 年第l 期)。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记载了悦泽颜色、美发乌须等多方面的美容方药。我国最大的方剂书籍《普济方》收录明以前美容方剂一千一百多首,共二十二类,可称得上是中医美容方剂大全。清代《医方集解》《医宗金鉴》等也记载了丰富的美容方药。外科学巨著《疡医大全 》则为中医美容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清代宫廷美容术丰富多样,尤其是一些美白方术,至今受到重视和沿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即收录了不少长发香发方、令发不落方、洗头沐浴方、美白润肤方等,都在海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参樊玺《中医美容方药发展史》,《吉林中医药》2008 年第1 期)。

二 内容丰富

中医美容内容丰富,方法多样,主要是通过内调外用而达到美容的目的。

(一)中药美容

中药是中医养生保健、祛邪治病的主要手段。中药美容是根据中医临床理论,运用中药配伍原则,将中药配制成内服、外用的美容制剂,来驻颜抗衰、治疗损美性疾病的美容方法。其优势主要在于毒副作用小,美容功效大。其途径主要是通过内调外用以达到美容的目的:内调即是根据辨证论治,整体调节, 以内养外,从而达到整体治疗效果,体现了治本的思想;外用则是针对不同症状施以不同剂型的保健治疗手段,从而达到局部治疗的效果,体现了治标的思想。内调外用,标本兼治(参赵中扬、方亚雯、周典、黄宗瀚《 中医美容发展概况》,《中国医疗美容》2013 年第4 期)。其类型可分为两类:养护保健类中药,其功用多为抗皱除纹、滋养肤发、增白美颜、护肤防裂、明目健齿等;治疗类中药,其功用多为止脱乌发、除瘢去痘、疗疡蚀疣等。

常见中药如当归、川芎、三七、桃仁,养血活血,可使面部皮肤重现红润色泽,有很好的祛斑作用,提高血液循环,可消散黑眼圈。黄芪、人参、山药、灵芝健脾益气,可增强细胞活力,增进肌肤毛发营养供给,加强头发的抗脱强度,淡化色素沉积,驻颜去皱,有较好的美颜生发效果。珍珠含有多种氨基酸,对皮肤有很好的营养、滋润作用,长期使用可大大减轻色素沉着,淡化黄褐斑。何首乌、地黄、枸杞子、桑椹、麦冬、百合,具有补益精血、黑发、延缓皮肤早衰的功效,能悦泽润肤。

(二)药膳美容

古云药食同源,很多中药都是食物。古代医家即利用中药的不同功效,制成具有不同功效的食品,通过日常有针对性的饮食调理,达到抗衰防皱、驻颜悦色和辅助治疗损美性疾病的美容目的。药膳既可治病,又可强身和防病。据文献可知,我国药膳起源非常早,传说仪狄作酒献给夏禹品尝以健体。《伊尹汤液 》则是商汤厨师伊尹制作的药膳。《周礼·天官》所载“食医”即是负责君王合理膳食的官员,“疾医”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则“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说明药膳在西周已形成气候,并有专职人员负责该项工作。到《黄帝内经 》则明确提出了系统的食疗学理论。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收载药用食物五十种左右。《伤寒论》载有食疗药膳方,《金匮要略》有食禁专篇。据《汉书·艺文志》载,这时的药膳专著很多,有《神农黄帝食禁》《黄帝杂饮食忌》《食方》《食经 》《太官食经 》《太官食法》等,这些著作虽已亡佚,但表明药膳这时已经成为养护保健的重要途径。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北魏崔洁《食经 》、梁代刘休《食方》等著作推动了药膳理论的发展。至唐代孙思邈,食疗已开始成为专门学科,其《千金要方》有“食治”专篇,收载药用食物一百六十四种。孟诜的《食疗本草》则是直接以食疗命名的药物学专著。王焘的《外台秘要》也载有大量食疗药膳方剂。宋代官修的《太平圣惠方》设“食治门”,收录药膳方剂一百六十首。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成为中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收载食物二百零三种,成为中医食疗药膳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明代药膳著作三十多种,如李时珍《本草纲目》、徐春甫《古今医统 》、卢和《食物本草》等等,均成为传统药膳的珍贵资料。

药膳内容丰富,有延年保健类,如十全大补汤可补益气血、酸枣仁粥可强脑益智、鸡肝汤可明目、磁石粥可聪耳、茯苓夹饼可延年益寿等。有美容美发类,如白芷茯苓粥可美容增白、荷叶减肥茶可瘦身、黑芝麻山药米糕可乌发生发、沙苑甲鱼汤可润肤美颜等。还有治疗疾病类,如麻仁润肠丸可通便、五加皮酒可祛寒、赤小豆鲤鱼汤可利尿、山楂糕可消食化积、益母草膏可活血化瘀、川贝蒸白梨可止咳、柏仁粥可疗失眠等。再如大枣、莲子、桂圆煮粥,养血润肤;大枣、薏苡仁、山药煮粥,健脾养颜;银耳、百合、米仁、白萝卜、 麦冬、杏仁润肺生津,滋养肌肤;玫瑰花、菊花、枸杞泡茶,养阴柔肝,和缓肌肤,防止精神紧张引起的皮肤衰老等。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中和之道,药膳虽好,但须适量,若过多也会导致副作用或反作用。药膳也不可随意乱吃,还有诸多配伍禁忌与服食禁忌,如猪血配黄豆令人气滞、羊肉忌半夏、心病忌咸、水肿忌盐等。

(三)经络美容

经络美容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刺激相应经络以达到美容的方法。刺激经络的传统方法有针灸、按摩、拔罐等。针刺即通过针刺腧穴达到调理气血、美颜驻容的方法。灸法是用点燃的艾条或艾炷熏灼相应的穴位,以借助温热来刺激穴位达到行气活血、润肤美颜的方法。按摩是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以调节肌肤气血达到祛斑、防皱、润肤的方法。拔罐是一种温热的物理刺激,可加速皮肤组织代谢,促进排毒,提高机体免疫力。经络美容是中医独有的美容方法,主要在于顺应机体生理,发掘自身潜能,提高自我免疫力,具有无毒副作用而又疗效甚佳的优势与特点,受到广泛关注与热爱。

(四)气功美容

气功美容是通过炼气的功夫,内养精气神,外养筋骨皮,内外兼修,调整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平衡,以达到塑形、养颜、驻容、修心的作用。气功由导引而来,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庄子》中“熊经鸟申”的描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导引图》展现了三十多种不同的导引招式。汉末华佗创制 “五禽戏”,包括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导引术的特点,对后世影响极大,据说其弟子吴普坚持练习五禽戏,年九十馀岁还耳目聪明,齿牙完坚,腿脚轻便。东晋葛洪在《抱朴子·杂应 》篇中也记载了九种导引术的名称,有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屈、鸟伸、虎据、兔惊。梁朝陶弘景《养性延命录 》收录了许多美容功法,并绘制过《导引养生图》一卷(已佚)。

隋唐以来,由导引衍生出来的运动方法不计其数。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记有天竺国按摩法十八势、老子按摩法四十九势,曾在当时广为流传。唐代还有导引专书《太清导引养生经 》,其中详细收载了多种导引法。宋朝收载导引的书籍与法式也非常繁多,如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 》即收有玄鉴导引法十三势,并指明某势治疗什么病等。导引的发展还衍化派生出许多功法,如北宋末出现的八段锦,至明初曾演化为十二段锦、十六段锦。至清代,《易筋经图说·附录 》对该口诀进行修订,使之更加通俗易记,一直流传至今。

气功美容注重整体调节,不仅可以塑形、祛皱、驻颜、抗疲劳、培育真气,抵抗早衰,改善微循环,使面部皮肤润泽,还可以净化人的精神境界,也是最具代表性与特点的中医美容方法。

总之,传统中医美容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融外用、内服、针灸、按摩、气功、药膳为一体,以整体调节与局部改善相结合,标本兼顾,效果显著,至今受到人们的青睐与重视。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