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旅行家

槟城,生长之城

作者:蒲仪军

热带国度总给人旺盛生命力的感觉,不仅在草木疯长的自然中,也在城市街头巷尾的艺术和建筑空间里。马来西亚的槟城首府乔治市于2008年被评为世界遗产,在保留了老城格局和古迹的基础上,这座濒临马六甲海峡的城市,从未停止生长。

文 | 蒲仪军 图 | 邓丽颖 插画 | 林杨 编辑 | 邓丽颖


乔治城的涂鸦艺术遍布街头,它们由不同的人创作,风格各异,但大多十分生动亲切。


涂鸦墙,老城新妆

有关旅行改变人生的例子,Ernest Zacharevic与槟城的故事值得一听。几年前这位年轻的立陶宛艺术家来槟城旅行,很快就开始在乔治城作画,刚开始只是个人的即兴创作,比如在朋友家的墙上画一幅涂鸦,之后他的画被槟城政府相中,邀请他在老街的墙壁上创作。

这个项目叫做“乔治市镜像计划”,Ernest创作了一系列涂鸦。和我们通常印象中或酷炫朋克、或影射政治寓意的涂鸦不同,乔治市里的涂鸦温情又生动,一幅幅明媚的热带小品和老城的味道相得益彰。但有趣的并不仅于此,Ernest的创作多为绘画和现实物品的结合。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如同一幅3D的立体图景,等待旅行者参与其中。

如今这些涂鸦确实成为乔治城里最吸引人的所在,虽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城,古城里有许多历史文化看点,但大部分游客尤其是年轻人,很难不被这些生动的涂鸦吸引,在街头巷尾寻到这些画并且与它们合照,也成为槟城旅游的一个特色项目,当然其实并不需要刻意寻找。我们在乔治老城的街道里漫无目的地溜达,时不时,这些有趣的街头艺术就会蹦出来,惊喜就在下一个路口。

斑驳的大墙壁中一扇红门前立着一辆果绿色的机车,戴着头盔正在骑车的消瘦少年被画在木门上,这是《追风少年》;大铳巷白墙上涂鸦的一个黄衣少年踮脚伸手够墙上的洞,他脚下踩着的蓝凳子则是真物,名为《爬墙小孩》;南华医院街一栋二层楼房的侧墙上,梳着俩小辫的蓝衣小姑娘,手撑在两扇真实的窗户上,名为《功夫女孩》……这些壁画让Ernest从一个无名年轻人变身为国际艺术界颇有名气的街头艺术家,在Ernest的创作之后,乔治城里一度掀起涂鸦风潮,当地艺术家纷纷参与其中,他们创作的内容,也多从乔治市人的日常生活中取景得来。由当地团队创作的铁线装置画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这组装置艺术名为“标识乔治市”,是以漫画形式展现的一系列锻铁作品,内容主要为槟城古老的风俗。虽已跻身世界文化遗产,乔治市依然是一个充满浓浓市井味的生活区。

街头艺术

乔治市的墙面壁画和铁线艺术以槟城旧日生活为题材,这些作品散布在大街小巷,浏览www.mypenang.gov.my,可按图索骥探访散布在乔治市街头小巷的壁画及铁线艺术。在亚美尼亚街90号,乔治市节日管理办公室也免费提供各种艺术作品的地图。其中最为经典的有单车姐弟、机车小孩和拉恐龙的小孩、兄妹荡秋千、小孩篮球乐。




南洋华风的改造

我的槟城之行恰逢中国农历腊月。槟城的华人会馆和庙宇纷纷悬挂灯笼以迎接中国新年的到来。夜晚漫步滨城大街小巷,看着火红的灯笼四处悬挂,仿佛回到中国新年。此时,寺庙或祠堂会祭祀神明,并献上戏剧,而潮剧及潮州木偶戏(傀儡戏)最受华人欢迎。我恰好邂逅了一次演出,这是一个小型的中国寺庙邀请的祭祀表演。在这个热带的夜晚,幽怨的锣鼓,潮州唱腔划过寂静的夜空,招呼着中国新年的到来。我没想到我对潮州木偶戏第一次期遇竟然是在异国他乡。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当地的木偶剧团叫做潮音金玉楼春团,是全马来西亚影响最大的木偶戏团, 也是全马硕果仅存的木偶戏团。这些讲着潮汕话的马来演员可能从来没有到过潮州,却将这种艺术形式在这异乡延续了百年。华人通过戏剧保持着乡音,通过戏剧纾解着乡愁,而他们作为中国人的信仰:无论是观音,还是妈祖,都从来没有改变。

在槟城,华人占总人口数量50%以上,是马来西亚各州里华人比例最高的。从16世纪开始,大量广东、福建人移居东南亚进行经济贸易活动,槟城是重要的落脚点。经过数百年发展,到20世纪初,槟城已经成为和上海、新加坡、香港齐名的亚洲港口城市。槟城逐渐与华人文化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郑和、康有为、孙中山、徐悲鸿、郁达夫等历史名人都曾在此留下足迹。槟城华人很好地延续了众多华人传统文化,华人世界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盂兰盆节等,都成为了整个城市的重要节日,节日气氛甚至超越大陆,并成为槟城的一大特色。无处不在的华人文化,甚至那些已经在大陆消失的中华风俗更让人有置身近代中国的错觉。但从直观上讲,那些各具风情的华风建筑,作为文化的表征,是最能反映历史变迁和文化交融的。


漫步槟城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被称为海峡折衷式风格的店屋,也就是在中国南方的骑楼。店屋仿佛一个细胞,隐喻着城市的发展形态。槟城就是从一个个简易的、集生活和工作为一体的店屋发展起来的,而后成为绵延的街巷。这些古旧的建筑进而成为槟城风格,甚至马来风格重要的组成部分。

店屋建筑都具有基本相同的特征:一般是华人凭借对于南中国故乡建筑的记忆,融合了各方建筑风格。通常前店后宅,二到三层,二层一般出挑,使得底层形成廊道,以遮阳及防雨。风格中西合璧,木质的雕花门和气窗,窗下是简洁的以陶瓷制成的花鸟图案。欧式的落地百叶窗、拱券、壁柱、水泥花砖。屋顶上有着鲜花或盆景的装饰。这些店屋建筑更因为建筑上所施绘的明快色彩而鲜艳夺目。夜晚这些房屋所展现的景观亦十分有趣,所有建筑的外廊及窗户都以彩色的中式灯笼照亮,形成南洋殖民地风格的街景,特别适合怀旧的电影。



姓氏桥。过去下南洋的华人在槟城沿海搭起桥板建造房屋,形成聚居的村落。

我所住的旅馆位于槟城乔治市的爱情巷,这是一条类似曼谷考山路的旅馆聚集区,两边都是由店屋改造的旅馆、餐厅和咖啡馆。漫步乔治市的街巷,有各种改造和修复后的店屋。我造访了巷尽头的一间街屋,之前是名为“兴兴”的华人金店,建于19世纪末,外观的木质百叶窗,中式的雕花木门及匾额,欧式的山花及拱券,水泥的花砖及窗下彩釉的瓷砖,传递着一种殖民地的南洋风情。进入室内,却非常摩登。空间被重新分割,家具及装饰都是东西合璧,充满着现代时尚的生活气息。业主Jamie 是加拿大人,非常喜欢东南亚的热带生活,他在香港、新加坡等城市居住工作20多年,最终选择落脚槟城,并娶了一位娘惹。Jamie花了整整三年精心打造房屋,一方面保留了店屋的建筑及装饰风格的精华,同时又进行改造,使得这座老建筑与其他的传统店屋很不一样。因其对店屋创意性的修复和再利用,获得了由马来西亚建筑师学会颁发的旨在鼓励建筑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的PAM奖状。Jamie说,在2007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地之前,因为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整个乔治城老街区都显示出破败的迹象,申遗成功后,人们对于历史建筑的价值有了新的认知,整个老城区的建筑开始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再利用。

在 Lebuh Leith街上,远远就能看见一栋耀眼的两层中式院落,其靛青的外墙色在阳光下非常引人注目,这是张弼士宅。小楼因其外墙亮丽的靛青色而被称为“蓝屋”,奥斯卡获奖电影《印度支那》(INDOCHINE)就在此古宅取景拍摄。张弼士是槟城最有名的华人,他18岁下南洋,在印尼经商成为巨贾,拥有东方的洛克菲勒之称,“张裕葡萄酒”就是他创办的。1990年代,蓝屋进行了全面的修复,也荣获马来西亚古迹保护的PAM奖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亚太古迹保护奖。如今老宅变身为精品酒店,迎合了历史建筑绅士化改造的浪潮。


A.槟城是马来西亚华人比例最高的州。


B.槟城的乔治市有一些小店很有特色,这家以猫头鹰为主题的伴手礼店逛起来挺有趣。


c.印度人聚集区里的鲜花小摊。


一位风趣幽默的华人老太太做导游,带我开始了蓝屋的探访。她熟稔蓝屋的历史和整个建筑的修复记录,她说,蓝屋的建筑形式和装饰反应了张弼士那个时代的富商所推崇的融合风格和生活方式,中式的院落造型及外观,西式的装饰元素。工匠是中国来的,材料则是从苏格兰买来的。西东融合在建筑元素上进行了组合,比如西式的铸铁柱上嫁接有中式吉祥图案的木柱托,鎏金雕饰的中式屏风配有西式的水晶吊灯等。除了精美的室内陈设及家具,现场布置的关于建筑修复的展览也非常值得一看,一个破旧的建筑如何在中国和当地工匠合作下重新焕发生机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因现在建筑变身为精品酒店,很多地方不能参观,只能隐约地看到酒店浓郁的东南亚风情的装饰,怀旧的三轮车映衬着靛青的外墙和中式的木门,一汪清水后摆设着靛青色的沙发,业主将东南亚殖民地的混杂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火车:克服重力的动力旅行

在“多异”的帝国土地上漫游

龙达四重奏

河轮,由此驶入

孩子们的船,另一片江湖

一段西藏往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