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集邮

郭润康百年人生的精彩“故事”

作者:李毅民

口 李毅民



没时间去老的人

郭润康一生热衷编刊为文,对于编邮刊、写邮文简直到了酷爱、痴迷、上瘾的程度。从1942年《金竹邮刊》创刊起,他开始参与编辑邮刊。此后尽管遭遇各种困难,所办的几种邮刊被迫停刊,但他依然一次次地创办新的邮刊。

1991年2月,74岁的郭润康组织创建贵阳老年邮友联谊会,任会长。也许此时,他才把自己列入“老年”之列,古稀之年再启程,仍旧以自己一贯的方式进行集邮活动——搭建民间平台,享受会友之乐。

1997年3月,80岁的郭润康参与发起的郭润康集邮研究会在贵阳成立。7月创办会刊《会务通讯》,2001年1月更名《金竹邮风》。此时的郭老,不回避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集邮组织,耄耋之年眼无物碍,心有清波,依然顾而又问,笔耕不辍。

2007年,刘庆田在《郭润康:2006年寄信一万多》一文中写道:郭老办事情极其认真,每天收到、寄出多少信件(含片、卡,下同)都有登记。从登记册上看,多数时间每年要寄出好几千封信,有时还要超过万件,2006年为10866件。这年郭老89岁。在这电话、手机、互联网日益普及的时代,写信的人少了,但郭老几乎天天写信。每封信都要消耗老人许多时间和精力。其他不说,光写收信人、寄信人的地址、姓名、邮编,以每件50字计,就是五六十万字,更不要说信的内容了,长的上千字,信的总字数没法计算。加上贴邮票,盖纪念戳、宣传戳,工作量之大,工作要求之细,非一般人所能体会。特别是寄首日封,郭老都要在邮票发行前两三天写信封,邮票发行的当天早上八九点钟赶到邮局取票,在邮局的工作台上一一贴上,在盖纪念戳、宣传戳时,为保证每个戳都清楚,更是小心操作。2006年1月29日是农历大年初一,是丙戌年(狗年)的第一天,郭老就寄出了92封信和51张明信片。信上都贴着狗年邮票,片是狗年贺年有奖明信片,每一件都是精美的集邮品。按记载,这一年郭老只有1月30日、31日没有寄信,这两天是正月初二、初三,是老人少有的休息日。

直到临近百岁,郭润康依然担负着多种邮刊的名誉顾问;依然关照着《贵阳集邮》《金竹邮风》编辑部的重要事务,听计划,谈意见,送稿件,还给各地邮友寄赠新一期邮刊;依然心驰手追地撰写集邮文章,畅叙集邮的真趣,倾吐长者的箴言,抒发心中的快感。

健康长寿之道

2015年3月14日,我和夫人赵志贤与葛建亚、汤军平、杨文忠在贵阳市郭润康集邮研究会张国文会长的陪同下,前往贵州郭老家采访。

见到郭老我们先是一阵欢呼,郭老身体这么健康!他的记忆力、听力、精神头都非常好,神情依然是那么沉稳、淡定、友善,讲话依然是那么健谈,语气不紧不慢,头脑条理清晰。我不禁感叹苍天不负有心人,让这样一位甘愿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邮坛良师,得享健康长寿之福。我们当然少不了要问:郭老有什么养生之道?

郭老的小女儿郭琪芬首先告诉我们:郭老每天早上8点半起床,9点半到12点看报和写信。午睡到3点半,下午4点到6点不安排事情。晚上看电视只看《新闻联播》,看完后在沙发上休息一个多小时,10点上床,听半个小时音乐就入睡了。他没有什么病,所以睡得很好。

郭老说:“早睡早起身体好。我是搞药学的,过去很少吃药,有点小病只吃银翘解毒之类的中药。饮食上以吃素为主,蔬菜比较单调。完全是按照贵阳的习惯,也能吃一点辣。早上是稀饭、面包或馒头,中午面条,有时吃饺子、馄饨,晚上半碗饭。平时都是八成饱。讲不出最爱吃什么,经常吃的八宝饭就很喜欢。”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一下郭老待人接物的大度与宽容。

1965年成立贵阳中医学院,郭润康在学院附属医院任药剂科副主任。1976年中医学院增设药学系,郭润康调入学院任教,任炮制教研室主任,职称讲师。

“我当炮制教研室主任12年,不知为什么有一天宣布我是副主任,我也不去问,淡然处之。”

郭润康的职称一直是讲师,直到1986年,教育局看到他的职称不是副教授,提出应该补评。按规定,退休人员不能评副教授,因为郭润康是省政协委员,所以到60岁不退休。1985年6月他68岁时才退休。

“专门给我出具证明,说明上述情况,就这样1988年71岁才评为副教授。但这个副教授的待遇属于‘空对空’——职称与工资不挂钩。所以我的职称虽然是副教授,但仍按讲师标准发退休金,直到多年后才按副教授标准发退休金。”

每次调工资郭润康都够条件,当看到许多职工的工资低,他三次都把涨工资指标让给别人。后来卫生局见郭润康的工资太低,专门给他涨了一级工资。

郭润康现在住的房子是1978年学院按照讲师标准分的宿舍。几栋宿舍楼如同建在梯田上,门前的路比一楼窗户高,郭润康住在一楼好像是半地下室。房子的结构陈旧,只有过厅,没有客厅,厕所很小。后来把阳台改造向外扩出,改成了郭润康的书房,但整个住房的总面积才达到90多平方米。

亲眼目睹郭老这样简陋的居住条件,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

“我不想做官,也不想发财,生活不讲究,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我完全相信这是郭老发自内心的表白。

郭润康的健康长寿,归根结底得益于他的修炼自我,得益于他拥有健康的心态——阳光心态、善良心态、平和心态、淡定心态、自然心态。

腾跃纸上的精神色彩

郭润康曾向邮友倾诉自己的肺腑之言:“集邮在于勤,勤而在于恒,恒而在于学,学而在于深,深而在于研,研而出学问。”

郭润康一生勤于集邮写作,在邮坛是著名的“高产作家”,被誉为“述著如林”。根据《郭润康集邮文选》的数据可以得出,1942-1966年郭润康发表的集邮文章共272篇。

郭润康集邮研究会会员季采娟将郭老从1981年到2003年历时23年所著邮文登记整理成册,内容包括时间(年、月、日)、邮文标题全称、出版刊物名称。她说:“郭老渊博的邮识就是邮坛的一本活教材。3928篇邮文给我们阐述了小小方寸不但是知识的海洋,也是一部百科全书。我这个井底观天的集邮爱好者接触过的邮著甚少,而郭老在23年中与全国各地有联系的刊物就有495种,若要统计80余载的确切数字那就很困难了。” 由此我们了解到:1981-2003年,郭润康从64岁到86岁历时23年所著邮文共3928篇。

此外,从《郭润康集邮日记》的数据可以得出:2004至2010年这7年中郭润康发表的文章共计855篇。这是87岁至93岁的郭润康撰写的集邮文章,平均三天一篇。

2015年10月13日,应我的请求,郭老经过仔细核对后告知,他2004年至今发表的邮文为1446篇。这样一来,可以得出:从1942年至2015年10月的73年中,郭老发表的邮文总共6501篇。这是郭老一生撰写的集邮文章,如此数量令人难以想象。




态度决定高度

曾有人说过,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把握它的宽度;无法预知生命的外延,却可以丰富它的内涵;无法把握生命的量,却可以提升它的质。这句话引发了多少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给予多少人以人生的启迪。

个人邮集或聚或散,如捐献国家,传给子女,赠送好友或付诸拍卖,乃是邮集的一种归宿。郭润康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豁达,他在1975年将邮集连同邮书邮刊全部送给修文的任尔勤。

郭老告诉我:“当年我买《梅兰芳舞台艺术》无齿邮票时,感觉太贵,考虑了很多天才买了一套。我有一枚1980年生肖猴票带版铭,有人提出编邮集需要,我就送给他了。”郭老戏称自己虽然对邮票很珍爱,但采取的是“自然集邮法”,不刻意追求,收到什么买到什么算什么,重点在邮学研究。

听完郭老的一番介绍,我请他谈谈现在对邮品送人的看法,他笑答:“我把自己的邮集和集邮报刊送给了任尔勤,而我自己也先后获得了别的邮友的三部邮集,一部花钱,两部不花钱。这就是集邮家的本色,为了集邮,为了邮集,把身外之物、金钱都看得很轻。”

很多集邮者把对郭润康的敬仰与热爱形象地概括为“学郭研郭”,究竟学什么、研什么?值得深思。总结归纳一下,其中或许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关于集邮的目标与方法,关键词是大众集邮、普及宣传。解决好如何以“大众集邮”为目标,普及邮识、拓宽范围,培养新人,促进集邮大发展、大繁荣;学习新知识,倡导新观念,支持新事物,甘当铺路石,由“专家”成为热心普及的“杂家”。

二是关于集邮的态度与精神,关键词是享受集邮、服务邮友。解决好如何以“享受集邮”的心态,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看得远;乐观向上,态度积极;办刊为文,作风严谨;服务为本,奉献精神,成为宁静致远的达人。

讲好邮票故事,讲好集邮故事,让故事去吸引人,影响人,这是郭润康一生最想做、最擅长做的事情。毋庸置疑,故事讲得生动,讲得感人至深,讲故事的人也会成为精彩的故事。

 

郭润康百年人生的精彩“故事”

艺术与技术的结晶

茜茜公主与匈牙利

列支敦士登等国(地区)丙申猴年邮票欣赏

《中国在第23届奥运会获金质奖章纪念》邮资片研究(下)

从邮资票品看中国邮政的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