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空勤灶
“空勤灶与地勤灶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伙食费要高得多。” 场站工作人员介绍说,空勤灶的伙食按照科学的饮食方案制作,菜肴搭配更加科学合理。
那么,参加阅兵的飞行员们在训练时都吃些什么呢?飞行员餐食有一个特别的搭配原则,就是首先要将食谱要跟飞行任务搭配起来。比如要飞高空课目时,就不能吃芹菜、豆制品等。因为此类产气性食物容易产生胃肠胀气,严重的可能导致晕厥。其次,饭菜不能太油腻,也不能太辣,以防对飞行员的肠胃造成损伤,影响正常飞行。
也为了保障飞行安全,飞行员饮食有着更严格的卫生标准,从食品检疫、采购、留样、加工、上桌等都有一系列的严格要求。值得一提的是,空勤灶有专门的营养技师,负责膳食的营养搭配。目前有两个营养技师,均持有2级国家营养技师专业证。
除了饮食保障外,据该场站工作人员介绍,飞行员在飞行前,要接受航医的一问三查。一问是指问一下身体情况如何,三查则是查体温、脉搏和血压的情况。如果不符合放飞标准的任何一条,就不能起飞。
“飞行员每天都要对自己的身体情况进行报告。”据介绍,场站目前有3个航医,飞行员平时有什么病,他们都要知道。飞行员每年要到疗养院进行一次大体检,结合以往的病例,对身体状况进行严格把关。平时,每三个月要进行一次小体检,做血尿便、B超等常规检查。
外场24小时都要有人站岗放哨,有多个哨位,每个哨位都有相关人员轮班值守。
按照之前的规定,干部每天查哨不少于两次,其中有一次必须在午夜后进行。阅兵训练开始后,增加到一天四次,中午和午夜后各增加一次查哨。
该场站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场站周围有不少高楼。为了防止有人拍摄场站内尚未解密的战机,场站安排专人进行巡逻。“不管是否有飞机在飞行,都有人在外场巡逻。”
场站针对保密工作采取了两方面措施,一是跟当地公安部门取得联系,对可能有意窃取秘密的外企进行防范。二是通过电视台和地方公安对大家进行普及教育,禁止军事发烧友等居民在附近的楼群内进行拍摄。
除了放哨和巡逻,该场站还与当地特警总队取得联系,并邀请特警总队到场站指导保障人员应急方面的训练。
十分钟完成清扫跑道
场站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清扫两次跑道,主要以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清扫。清扫跑道的机器由两个人操作,一个司机和一个操作员。来回三趟就可以将跑道清扫完毕,耗时大约十分钟。
在飞行过程中,外场重点位置设有观察员,他们负责观察每一架飞机的飞行路径。如果有东西掉落在地面,就及时通知清扫。
记者在场站看到,保障人员的手中,都拿有无线电对讲机,随时传达任务,保持紧密联系。
按照气象资料分析,预计午后会出现雷雨天气,要求测雨值班员13点开始气象雷达连续开机。凌晨4点,场站气象保障室内台长和几名预报员正在集体研究天气。场站保障人员告诉记者,阅兵飞行训练开始以来,这样的场景已成常态。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此次阅兵飞行保障中,该场站气象台直接担负3个空中梯队4个飞行团5种战机的气象保障任务。按照阅兵时间表,飞行训练正值驻地暑期盛夏,天气复杂多变,气温高、湿度大,低云降水多,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出现频繁,飞行训练时间紧,气象保障压力大。为此,他们加强气候分析,对机场近30年的历史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和整编,细致分析天气形势、认真研判天气变化。
针对多机型同场组训保障、气象条件不一问题,认真总结各机型在本场飞行的气象保障特点。飞行保障过程中,坚持“一号班子”上岗,及时向飞行指挥员通报周边机场实况,严密监视天气变化,适时与飞行员沟通,收集飞机天气报告,掌握飞行动态,果断向规避威胁天气保障建议。
“我们建立了每日早、中、晚3次集体研究天气的制度,遇有天气复杂时,不定时组织讨论天气,将“精准精细”贯穿阅兵保障全过程。”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天气就像小孩儿的脸儿说变就变,参阅分队抓住天气空隙组织合场次训练。
2件秘密武器:猕猴和猎鹰
“上去!”只听驱鸟队队员一声令下,6岁的猕猴老兵“齐天”就从草地一跃而起,脚下仿佛蹬上了风火轮,沿着树干直冲到了树杈上。随着下一步指令,坐定了的猕猴开始摇晃树干。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他们场站地理位置属于中纬度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又处于平原地带,周围有成片的农田。特别是地处太平洋东亚候鸟迁徙的重要中心带,狭长的瓶颈地带成为鸟类栖息、迁徙必经通道,堪称“鸟道”。
据介绍,参与本次阅兵的多个受阅机场地处候鸟迁徙带,周边临近湿地、河流,属于鸟害重灾区。而阅兵飞行训练大机群、低空编队、直航线飞行的特点,对防治鸟害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8月,阅兵训练正进入集中合训阶段,场站附近幼鸟出巢,保障压力也随之加大。“一旦飞鸟撞进了飞机发动机,后果不堪设想,不仅将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对飞行安全也会造成极大危害。”工作人员表示。
考虑到人工捣毁鸟巢工作量大、风险性高等实际,从去年4月开始,场站创造性提出了“猕猴掏鸟窝”的大胆构想。目前场站里已经有了5名猴子队员能够熟练掌握上树拆除鸟巢的基本技能。此行记者就有幸目睹了他们中的两位——“齐天”和“水容”的拆窝本领。
“它很聪明,先摇树干可以让鸟窝松散,之后就更好拆了。”驱鸟队队员马俊亮猴子队员很满意。随后记者看到“齐天”左右手一起开工,迅速将一支支小树枝从鸟窝中抽出来。没几分钟一个结实的鸟窝就支离我碎,成了地上一堆散落的树枝。
马俊亮告诉记者,猕猴善于攀援跳跃,容易驯养繁殖,适应性强。一只猕猴一天最多可以拆除10几个鸟巢,最高可以攀爬到二十多米高的树梢进行作业。
在训练过程中他们发现,猕猴所拆除过鸟窝的位置,哪怕只是拆除了很少一部分,同一种群的鸟类就再也不会在同一位置上再次搭窝。据专家说,猕猴在拆除鸟窝过程中会在树上留下气味,对鸟类是一种威慑,这就避免了大量重复性工作。场站内往日时常发现的鸟巢如今已是“一巢难求”,效果可谓是立竿见影。
而在这里,记者还见到驱鸟队另一个秘密武器——猎鹰,专门化解高空驱鸟无计可施的难题。2007年10月,该场站成立了全空军首个猎鹰饲养班,马文刚担任猎鹰饲养班班长。在驱鸟训练场内,记者看到他右手戴上鞣制皮手套,头戴眼罩的雄鹰则安静地落在他手上。当眼罩被摘下,雄鹰立即振翅高飞,直入九霄。记者注意到马文刚下巴不知何时出现了一条血痕,马文刚笑道:和这些伙伴一起,这些都太正常了。
除此之外,场站还利用合理分布驱鸟力量,综合利用“一键式”驱鸟装置、驱鸟车、定向声波驱鸟器、电子爆音驱鸟器、语音驱鸟器、煤气炮、开天雷、二踢脚等装备,实施全方位、全时段“清场”。